1. 描寫"家風"的語句有哪些
1、養身莫善于寡欲。
------孟子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于人。
-------劉備 3、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李世民 描寫"家風"的語句: 1、軒冕而敬,偽也。
匿就而愛,私也。 2、家之興替,在于禮儀,不在于富貴貧賤。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4、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
5、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 6、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7、教子不趁早,大來多顛倒。 8、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9、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 10、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11、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2、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13、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14、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2. 家風家訓內涵意義簡單幾句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即構成了家風。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換一句話說,當一個家庭的家規、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家風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家譜即是承載家文化的工具,互聯網家譜是新一代承載家文化的工具。
3. 小學一年級家風家訓格言
您好,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訓或單獨刊印,或附于宗譜。
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家訓家風格言應做到通俗易懂,便于一年級學生理解并實踐。以下格言供您參考:
1、做老實人、做誠信人、做善良人。
2、誠實守信,開明勤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3、待人貴真誠,為人須謙和,孝道當竭力,親情互相助。
4、謹言慎行,寬厚忍讓,勤懇做事,踏實做人。
5、學會放棄,懂得珍惜。
6、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7、實愛無成見,真信須勿疑。
8、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
9、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10、遵從父母教導,孝順雙方父母,感恩對方付出,珍惜幸 福生活。
11、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1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創業致富,勤儉持家。
15、家庭以愛為根,生活以和為貴。
16、待人以真誠,求學有始終,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17、家庭和氣福運開,家中吵鬧災禍生。
18、不義之財勿取,合理之事則從。
19、傳家兩字讀與耕,興家兩字儉與勤。
20、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拓展資料:
1、家風、家訓、家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
2、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3、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
參考資料:
家風家訓 - 百度百科
4. 關于家風的詩句、名言、格言、成語、詞語
有關家風的名言或格言精選 1.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
--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 2. 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俄]葉甫圖申科《家庭》 3. 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
--明·劉基 4.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魯迅《安貧樂道法》 5.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
--《新約·馬可福音》 6.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7.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
--魯迅 8.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題蘇聯婦女生活展》 9.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清·金纓《格言聯璧》 10. 不愛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養了一頭母獅、孵了一窩不幸。--[英]泰勒《布道書》 有關家風的名言或格言 1. 實愛無成見,真信須勿疑。
2. 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3. 家和萬事興,齊力共斷金。
4. 夫妻和睦,一家之福,簡單分享,知足常樂。 5. 做老實人、做誠信人、做善良人。
6. 誠實守信,開明勤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7. 待人貴真誠,為人須謙和,孝道當竭力,親情互相助。
8. 謹言慎行,寬厚忍讓,勤懇做事,踏實做人。 9. 學會放棄,懂得珍惜。
10.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11. 夫為家計而辛勞,妻賢勤儉把家持。
12. 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 13. 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14. 遵從父母教導,孝順雙方父母,感恩對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15.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1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 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創業致富,勤儉持家。 19. 家庭以愛為根,生活以和為貴。
20. 待人以真誠,求學有始終,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21. 家庭和氣福運開,家中吵鬧災禍生。
22. 不義之財勿取,合理之事則從。 23. 傳家兩字讀與耕,興家兩字儉與勤。
24.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25. 百善孝為先,兄弟和為貴,子弟戒驕怠,夫妻莫猜忌。
26. 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 27.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踏踏實實干。
28. 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 29. 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珍惜時間,懂得付出。
30. 上尊老,下愛幼,和鄰里,親家人。 31.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32. 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貧。 33. 成家子,烘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34. 與人為善、知書達理、勤儉持家 、和睦共處 。 35. 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
36. 人生都有雙重父母,雙方父母一視同仁。 37. 恩義并用,相處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終身。
38. 上敬下睦,夫唱婦隨,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39.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40. 為人父母要涵養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念奴嬌·道人元是》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道人元是,道家風、來作煙霞中物。
翠幰裁犀遮不定,紅透玲瓏油壁。借得春工,惹將秋露,薰做江梅雪。
我評花譜,便應推此為杰。 憔悴何處芳枝,十郎手種,看明年花發。
坐對空香色界,不怕西風起滅。別駕風流,多情更要,簪滿姮娥發。
等閑折盡,玉斧重倩修月。 《聲聲慢·開元盛日》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開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
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瓏。管弦凝碧池上,記當時、風月愁儂。
翠華遠,但江南草木,煙鎖深宮。 只為天姿冷淡,被西風醞釀,徹骨香濃。
枉學丹蕉,葉展偷染妖紅。道人取次裝束,是自家、香底家風。
又怕是,為凄涼、長在醉中。 《虞美人·歸心正似三春草》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歸心正似三春草。
試著萊衣小。橘懷幾日向翁開。
懷祖已瞋文度、不歸來。 禪心已斷人間愛。
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枰同。
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 母慈子孝【解釋】: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勤儉持家【解釋】:以勤勞節約的精神操持家務之意。 夫唱婦隨【解釋】:隨:附和。
原指封建社會認為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處。 琴瑟調和【解釋】:琴瑟同時彈奏,聲音和諧。
比喻夫妻恩愛。 書香門第【解釋】: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
相夫教子【解釋】:輔助丈夫、教育孩子的意思。
5. 誰有家風 家訓好點的 語句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德惟賢,能服于人。劉備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76562《敕后主辭》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孫文》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
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
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明)高攀龍《高氏家訓》■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藥言》■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
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圣祖庭訓格言》■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
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
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
……(西晉)羊祜:《戒子》■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李世民《帝范》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于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于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于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于晦者則明,養神于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看來,若敏于言而訥于行,則小人一個了。■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北宋)范純仁《戒子弟言》■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
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
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
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言忠信,行篤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
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
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明)姚舜牧《藥言》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茍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余。(明)吳麟徵〈家誡要言〉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
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
6. 好家風,好家訓格言怎么寫
好家風,好家訓格言參考如下:
1.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5. 百善孝為先。
6. 吾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
7. 修身而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8. 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拓展資料: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
參考資料:家訓-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