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丹簡介,要短
法國著名雕塑家。
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
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
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后又隨巴耶學雕塑,并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
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
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并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
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于1917年11月17日去世。
2. 寫一個關于羅丹雕塑的名稱,并作簡單介紹
羅丹雕塑《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托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托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
雕塑《巴爾扎克》
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斗,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于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征求他的學生、助手布爾德爾的意見時,布爾德爾贊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后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只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制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斗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3. 羅丹介紹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于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年)、《青銅時代》(1876年)、《圣約翰的說教》(1878年 )、《地獄之門》(1880-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1 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