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簡單介紹武漢
武漢市,簡稱漢,湖北省省會,因武昌、漢口、漢陽三地合稱而得名,是一座現代化濱江國際性港口城市。
[1]武漢位于中國腹地中心、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交匯處[2],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國家區域中心城市[3],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跨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4]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5],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6],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7],國家重要的科技、信息、產業、通信中心,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物流、文化中心[8],被譽為世界開啟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經濟發展的“立交橋”,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
[9]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10],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11],作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12],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118.33萬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13]武漢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前列[14],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定的21世紀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15],是首個上榜美國《國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國城市[15]。
如今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16。
2. 求武漢的簡短風景介紹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與漢江將其分割成三鎮。
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樓”黃鶴樓就矗立在武昌的蛇山之頭。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
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
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
說到武漢,除了黃鶴樓,還有就是著名的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與法國同行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學校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于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于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
武大校園環境優美,建筑風格奇特,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3. 如何簡單介紹武漢
武漢市,簡稱漢,湖北省省會,因武昌、漢口、漢陽三地合稱而得名,是一座現代化濱江國際性港口城市。[1]
武漢位于中國腹地中心、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交匯處[2],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國家區域中心城市[3],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4]
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5],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6],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7],國家重要的科技、信息、產業、通信中心,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物流、文化中心[8],被譽為世界開啟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經濟發展的“立交橋”,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9]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10],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11],作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12],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118.33萬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13]
武漢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前列[14],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定的21世紀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15],是首個上榜美國《國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國城市[15]。如今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16
4. 簡單介紹湖北武漢人文
文物古跡: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有282處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盤龍城遺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等29處。 文化遺產: 黃鶴樓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木蘭傳說、賤三爺的故事、“惟楚有材”傳說、卓刀泉傳說、黃陂民間彩詞 擴展資料: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漢共有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452.7萬冊,接待讀者459.10萬人次;博物館10個,接待觀眾543.58萬人次; 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8個,新排上演劇目12臺,獲國家獎4個。
全年共有電影院線16條,電影院129家,放映電影197萬場,同比增長14.0%,觀影人數4467.00萬人次。 2014年,武漢出版報紙7.3億份,出版雜志900萬冊。
武漢出版社出版圖書19類830種1088萬冊。市屬電視臺1座,電視節目11套。
市屬廣播電臺1座,廣播節目8套 。 截至2014年末,武漢擁有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知音傳媒集團、今古傳奇報刊集團等出版集團,出版有《最小說》、《今古傳奇》、《知音》、《小學生天地》、《特別關注》等雜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漢。
5. 簡單介紹湖北武漢人文
文物古跡: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有282處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盤龍城遺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等29處。
文化遺產:
黃鶴樓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木蘭傳說、賤三爺的故事、“惟楚有材”傳說、卓刀泉傳說、黃陂民間彩詞
擴展資料: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漢共有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452.7萬冊,接待讀者459.10萬人次;博物館10個,接待觀眾543.58萬人次;
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8個,新排上演劇目12臺,獲國家獎4個。全年共有電影院線16條,電影院129家,放映電影197萬場,同比增長14.0%,觀影人數4467.00萬人次。
2014年,武漢出版報紙7.3億份,出版雜志900萬冊。武漢出版社出版圖書19類830種1088萬冊。市屬電視臺1座,電視節目11套。市屬廣播電臺1座,廣播節目8套 。
截至2014年末,武漢擁有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知音傳媒集團、今古傳奇報刊集團等出版集團,出版有《最小說》、《今古傳奇》、《知音》、《小學生天地》、《特別關注》等雜志。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武漢
6. 怎么介紹武漢
簡稱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全市常住人口897萬人。為華中地區最大都市,是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在清代末期、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更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武昌起義便發生在這里。
武漢其行政區劃沿革非常具有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武漢在湖北省位置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并(故有“武漢三鎮”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后期起就分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并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并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一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縣的緊密聯合體。
武漢淡水資源十分豐富。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及支流漢水在城中交匯。此外武漢城內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屬于長江水系的淡水湖(如果算上郊區就有一百多個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漢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線全長110多公里,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的6倍。在武漢城區面積中,水域面積占了約四分之一。
這個介紹好嗎?
7. 關于武漢城市的介紹
地理人口資源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
面積8488平方公里,市區被長江、漢水分隔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 現轄13個區和3個國家級開發區,全市總人口831萬人(湖北省總人口為6016萬人),其中,7個中心城區人口為481萬人。 武漢市臨江傍水,四周湖泊星羅棋布,河港交織,水資源相當豐富,以長江為干流構成龐大的水網,總水域面積2187平方公里 ,占城市面積的25.6%。
武漢水資源總量不僅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量,而且價格低、水質優。 綜合經濟實力 武漢被國內經濟學家們譽之為“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2002年2月聯 合國發表了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指標及前景的統計報告,在該報告所推薦的中國25個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中,武漢位居第六位. 200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9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0.58億元(2004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 售總額2667.5億元,居全國第六位。)
比上年增長1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4.05元,增長12.2%。
交通與物流 武漢地處長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以武漢為圓心,以1000公里為半徑,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大城 市都在其中,武漢因此被譽為進入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武漢港作為中國內河第一大港,5000噸級貨船可長年進 出武漢;武漢也是中國鐵路、公路主樞紐之一,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已開通60多條航線,2003年獲 得航空落地簽證權;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也在武漢交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與長江水運“柔性聯運”的出現,將使武 漢作為中國內陸市場樞紐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武漢還是中國通信中心,能夠方便快捷地與全球24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通 信和信息交流。武漢已初步形成“水陸空”的立體型、多功能、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體系。
工業制造 武漢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武漢成為全國六大工業基地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的工業 制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已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武漢已發展 13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區,工為行業有33大類,行業中類165個、行業細類607個,工業企業3萬多家,已形成了光電子信 息、汽車、鋼鐵、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環保五大產業支柱和食品、紡織服裝、造紙及包裝印刷等一批優勢行業。2004年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678.34億元,較上年增長26%。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武漢擁有48所 大學,在校學生近50萬人,750個科研設計單位,1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中國科學院、中國 工程院院士49名,50多萬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十分豐富。
武漢東湖開發區是僅次于北京中關村的 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團,在通訊、生物工程、激光、微電子技術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領域中,科技開發實力處于全國領先 地位。 貿易與金融 武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貨物集散地,商品可輻射周邊五省近4億人口。
目前全市擁有商業機構1萬多家,商業 網站1.6萬個,擁有4家商業上市公司,10家大型商場踏身中國百家最大零售商場行列。武漢是中國入世后第一批對外商開 1放零售商業和金融業的城市。
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等一批著名商業品牌推動了武漢商業的活躍發展,家樂 福已在武漢設立全球采購中心。武漢是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目前,全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2257家。
全國17家銀行有漢 16家進入武。法國興業、香港匯豐2家外資銀行在漢設立了分行,日本瑞穗、香港東亞、荷蘭銀行在漢設立了代表處;有 10家一級保險公司進入武漢,武漢的“銀行密度”居全國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