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有關的短句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清茶一杯 也醉人
寒夜客來茶當酒
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們修身養性,冷靜從事
同飲香茗,共話友誼,能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
客來敬茶的清風美俗,造就了炎黃子孫尊老愛幼、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
飲茶給人們帶來的味美、湯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是物質與精神的極大享受
茶佛一味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2. 簡單點的茶故事
中國十種茶的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
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
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
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
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后,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后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
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
后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
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
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
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
3. 敘茶是什么意思
茶敘 chá xù
意思是喝茶聊天,通常適用于比較短暫、形式簡單的聚會。
例句:今天下午,省委領導去烈屬家舉行了茶敘。
【擴展】
茶敘 chá xù:通過茶話會形式進行溝通交流。
[例]
馬英九繼日前與媒體茶敘時澄清沒有“馬修路線”,這次再對王金平說明立場。(《人民日報》2007 年1 月4 日)/針對中國臺灣爆發“力霸”集團財務困難引發中華銀行擠兌事件,陳水扁1 月10日在尼加拉瓜與記者茶敘時,以過去從來不曾有過的強烈態度,一連五次在談話中斥責蘇貞昌,要他“好好管”“絕對要管”,必須“謙卑聆聽”外界的批評,“如果政府有違失責任,絕對不能寬貸”,等等。(《環球時報》2007 年1 月16 日)/聞聽內地記者來訪,鹿谷鄉長林光演先生特別推遲了別的行程,來與記者“茶敘”。(《人民日報》2007 年7 月17 日)
[按]
“茶敘”即“茶話會”,但是“茶話會”只有名詞含義,沒有動詞含義。“茶敘”屬于動詞,重點在“敘”,形式是“茶”,把飲茶為交流的形式。
4. 茶的由來 最好要短一點的
飲茶習俗,在中國各民族中傳承既久,取茶葉作為飲料,古人傳說始于黃帝時代。
《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這是一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23638則關于茶的傳說,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是解毒。因此,當時茶并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飲料系統。
根據文獻記載。茶的種植和使用,始于秦漢時期.《漢書·地理志》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省,漢代屬長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王褒《童約賦》有“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的記載,武都,在四川綿竹縣北,是當時的茶葉產區。
當時的飲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將茶葉采摘回來,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飲,或用來招待客人。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鴻漸)的茶圣。
他總結了歷代制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三卷)一書,并創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陸羽的《茶經》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
特別對餅茶的制作技術和加工,總結提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關于茶的煎用,陸羽認為要得茶中“三味”,達到“極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難”,即采造、鑒別、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飲用九項選擇。
且規定了具體要求。當時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為皇帝煎茶,得到贊賞,于是茶道大興。
到了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于茶飲的專著。
如宋徽宗(趙佶順《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這時民間還出現了茶戶、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場所.當時茶的品種之多,不勝枚舉。
宋代飲茶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斗茶,不僅是飲茶方式,也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
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斗茶藝術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時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習俗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
這樣,就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茶葉的加工制作和飲用習俗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廣,于是“沖飲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飲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飲茶方法。 茶飲進人飲食文化體系,雖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但各民族、各地區的飲茶習俗,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從美學角度講。
色、香、味是茶飲習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除茶葉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飲茶所用的水質要好。其中,水質以山泉水為上品,用它沖出的茶,湯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陶為上品。
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與居住條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養相協調;沏茲方法(包括水溫和不可徹得太滿),俗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說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區別。
敬酒時要斟滿酒杯,表示相互間的盛情;敬茶時,則不可太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急緩之間,包含了酒俗與茶俗中的剛、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間,形式多種多樣.漢族茶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和蘇州的“七家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盛產茶葉,相應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就是在不產茶葉的民族中,也隨著茶葉貿易和生活的需要。
嗜茶成俗,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飲茶之道——茶道。 三道茶的來歷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趕上節期,肯定會被當做貴客受到款待。
白族是一個知禮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種高尚的禮儀。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個寓有哲理的傳說: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臨出師前帶徒弟去蒼山伐樹鋸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難熬,隨手抓了把鮮樹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得皺眉咂舌。
師傅說:“要學好手藝,不先吃苦頭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鋸好,師傅給徒弟一塊紅糖,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師臨別時,師傅遞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口味道:“有苦、有甜、還有麻辣,真叫人回味。”
老木匠高興地說:“對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學手藝和做人的道理都在這里。”從此,白族興開了“三道茶”,成為喜慶迎客的茶道禮俗。
5. 簡單介紹茶文化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這種香氣是純天然的,香氣成份極為復雜,不宜進行人工合成。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為貴,飲茶后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于五臟六腑間,久不能去。
空:“五蘊”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靈為貴,飲茶后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以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為茶人美德。
時:知時而動。采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瀹之以時,飲之以時。
仁:生仁愛心。仁者“愛茶”,飲茶能使人生仁愛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凈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之香: 香有清濁,有沈浮,有短長,有陰陽,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約粗放之別。
今略分為:濃香、甜香、幽香、清香。 濃香如姚黃魏紫,如太真浴罷(如太真浴罷),香氣馥郁(香氣馥郁)。
甜香如月下秋桂,如豆蔻梢頭二月初,其情最嬌。 幽香如空谷幽蘭,如瀟湘館里黛玉撫琴,其韻獨高。
清香如夏荷初露,如西子曉妝,清芬襲人。 濃香、甜香、幽香、清香都有婉約粗放之別,婉約則香氣幽雅深長,粗放則粗疏短淺,茶香以婉約為貴,粗放為賤。
茶有九香:清、幽、甘、柔、濃、烈、逸、冷、真。 干茶有香,搖茶有香,潤(洗)茶有香,瀹(yuè) 茶有香,注茶有香,甌(壺)蓋有香,盞底留香,茶湯有香,茶湯涼后有余香。
一茶而得九香,最能益茶德,最能見人品,最能發茶真性,也最能起人幽思。 茶有八難: 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飲。
采焙不精,非造也;辯形認色,非別也;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諳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七情:喜、愛、哀、幽、寂、淡、真。
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使人生仁愛之情。
哀:起人哀思,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茶有六味:輕、甘、滑、嫩、軟、厚。
輕:入口輕揚,過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感。 茶有五性:清、潔、和、長、興。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澤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茶有四氣:生氣、靈氣、正氣、義氣。
“氣”指茶人飲茶后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喉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為機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以養氣育德也。 生氣:飲茶后有股清新生動的茶氣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
唯此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義大矣; 靈氣: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為靈氣; 正氣: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稱之為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義氣: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慨激昂的義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
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對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德者可得,唯有義氣,非胸次坦然、思兼濟天下者不可得。 茶十八功效:生津、和胃、消食、明目、養氣、益智、美容、減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消炎、防癌、抗輻射、降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茶道二十四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
眾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歷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
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閑較斗水之輕重,細參一甌之甘苦,于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
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分述如下。
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凈。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
6. 寫茶的詞語50個
1、茶飯無心沒有心思喝茶吃飯。
形容心情焦慮不安2、酒余茶后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3、不茶不飯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
4、殘茶剩飯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5、茶余飯后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6、茶余酒后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7、粗茶淡飯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
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8、三茶六飯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9、茶余飯飽泛指閑暇之時。元?關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從今后茶余飯飽破工夫,玉鏡臺前插架書。”也作“茶余飯后”。
沙汀《炮手》:“他看出他的失慎已經成了~的重要話柄。”又作“茶余飯后”。
10、家常茶飯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11、酒后茶馀見“酒馀茶后”。12、酒馀茶后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13、浪酒閑茶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14、榷酒征茶征收酒茶稅。
亦泛指苛捐雜稅。15、三茶六禮猶言明媒正娶。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
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16、挑茶斡刺尋事生非。
17、酒后茶余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18、茶杯風暴一款物理類益智游戲,帶著暴風小子坐上他神奇的茶杯里,開始一段奇妙的冒險吧。
暴風小子的哥哥烏云小子制造了一個夢境般的神奇世界,等你來這里探險,解開迷題、躲避陷阱、打敗壞蛋。19、茶之六度遇水舍已,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20、茶葉之路《茶葉之路》全書26萬字,圖文并茂,揭示了300年前中俄貿易的經濟謎團,記述了在清朝中期,中國已經形成的極具規模、先進合理的資本主義股份商業集團,高峰時直接雇傭員工七千人之眾,動用資金數億兩白銀,間接影響大半個中國幾十萬人口。由于茶葉之路的存在,使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世界東西方構成了兩個中心,有人甚至斷言那時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在東方。
此書史詩般地再現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中俄雙邊貿易場景。21、禪茶一味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22、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23、茶飯不思茶飯不思 【解釋】:沒有心思喝茶吃飯。
形容心情焦慮不安。指一個人丟了很重要的東西,連吃飯喝茶的時間都沒有了。
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茶點和飯都吃不下。24、趙州禪茶趙州禪茶頌很美很美的一首歌,從歌詞到曲子,從調子到意境,沒有不美的地方。
詞是凈慧老和尚寫的,只有他老人家這么高風亮德的神仙,才能寫出這么美的歌詞啊!趙州禪茶頌-----為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會而作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瞿曇曾記莂,鴻漸復添蛇甌注曹溪水,薪燒鷲嶺椏虛空為玉盞,云水是生涯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正清和雅氣,喜舍慈悲花上供諸佛祖,平施百姓家人人親受用,處處絕塵渣林下清和滿,廛中敬寂夸千年逢盛會,四海頌蒹葭三字禪茶意,和風送爾暇25、茶語清心26、茶如人生學會品茶,學會泡茶,學會奉茶!這是人間的三道茶。茶與佛,道,儒三家融會貫通,講究的是提升人們感恩的心態:真誠付出,坦然接受,熱枕生活。
在泡茶時,我們在學習真誠的奉獻;在喝茶時我們在學習坦然的接受;在泡飲的同時,我們更在學習感懷感激生活中的美麗,輕松與寧靜。太安逸的生活會使人頹廢,太忙碌的生活會使人疲憊,太平凡的生活會使人丟棄激情。
在品嘗一杯茶時,該去感悟,感激,感謝,一杯清淡微甘的茶!27、茶清酒濁28、茶為國飲29、品茶論道品茶是一種心情,在是茶的味道,通過品茶把我們的內心放松下來. 論道即談論儒家經義30、茶通天下31、一盞清茶32、茶清酒濁33、茶三酒四所謂“茶三酒四”是說一起品茶的人不宜多,二三人足矣,以保持一種優雅清凈、細細品 的氛圍,真如明人所說:“飲茶以客少為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所謂施茶,就是喝茶解渴而已。而飲酒卻與此不同,人多, 籌交錯,猜舉行令,氣氛歡快熱烈;否則,一個人蠻頭喝悶酒,就大約是碰到什么不順心的事了。
這就是因為喝酒所追求的與品茶恰好相反、它企盼達到一種豪放爽快的境界,因此才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放,“一醉方休”的痛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義氣。一靜一動,一深沉一熱烈,這是茶文化與酒文化一個很大的區別。
34、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一個民間俗語 .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所以酒滿些敬人;而茶是熱的,茶滿了客人。
7. 哪一類茶屬于發酵茶
/linkurl=d37GHOkWRpxW6cD6g8v708D_bfGAVx00rwaUC5uqLFc89Z6EtsyLFPsJ3_FcTSqv3q4Y-sjh8XzA039BuTafq
簡單來說就是——紅茶是完全發酵茶類,烏龍茶是中發酵茶類,綠茶是未發酵茶類。
但實際上——————
茶葉中發酵程度的輕重不是絕對的,有小幅度的誤差,按照其發酵程度大約可以分類如下:
(以下都是發酵茶,只是發酵程度不一):
紅茶95%發酵,
黃茶85%發酵,
黑茶80%發酵,
烏龍茶60~70%發酵,
包種茶30~40%發酵,
青茶15~20%發酵,
白茶約5~10%發酵,
綠茶完全不發酵。
而青茶之毛尖并不發酵,綠茶之黃湯反有部份發酵。
國際上較為通用之分類法,是按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來作簡單分類。
不發酵茶:綠茶 龍井、碧螺春等0%
半發酵茶:青茶(烏龍茶)清茶15%,茉莉花茶20%,凍頂茶30%,鐵觀音40%,白毫烏龍70%
全發酵茶:紅茶 紅茶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