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勞動的名人故事
關于勞動的故事1: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
起初老板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
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后看著父親,等他驗收。
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
但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干凈,還能做好什么,憑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難當。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擦桌子都要準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板賞識留了下來,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關于勞動的故事2: 在**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那里以前一向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但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
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 一個大雪過后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
當警衛班長準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
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聲音阿,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先,**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齊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后,警衛戰士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關于勞動的故事3:愛勞動的小猴 一只小猴在自己的家門口種了一棵桃樹,期望在夏天能夠吃上甜甜的桃子。 小樹一天天長大了。
有一天,小樹被風吹得東倒西彎。小樹痛苦地說:“小猴,快幫幫我,我要被大風吹倒啦!”小猴聽見了,連忙給小樹做了個支撐架。
小樹最后在風中站穩了,感激地小猴說:“謝謝你,小猴!” 過了一段時間,桃樹身上又長了蛀蟲,小猴又立即把樹上的蛀蟲捉了個一干二凈。經過漫長的等待,盛夏來臨了,桃樹上長出了鮮美的桃子,讓小猴吃了個夠。
關于勞動的故事4:**學打草鞋 秋收起義后,**帶著隊伍上了井岡山。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井岡山生活十分困難。
應對困難,**向紅軍指戰員發出號召:沒有糧,我們種;沒有菜,我們栽;沒有布,我們織;沒有鞋,我們自己動手編! 一天,**望見半山坡的一間小茅屋前坐著一位白發老漢。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
**高興地走上前去,笑著說:“老人家,我拜你為師來啦!”**坐在一旁仔細地向老人學習打草鞋,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默默地記在心里。 不一會兒,一只草鞋打好了。
**學會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給戰士們,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勤勞儉樸的好榜樣。少不勤勞,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關于勞動的故事5:白求恩制造“盧溝橋” 1938年1月,白求恩來到中國,就立刻趕往抗日前線的戰地醫院。當時,戰斗激烈,條件艱苦,前線醫院缺乏超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夜深人靜,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張簡陋的工作臺上反復思考著:醫療隊超多的藥物和手術器械要由牲口馱運。怎樣才能使藥瓶子不會撞碎或者打翻呢他為此熬了好幾個通宵,最后畫出了草圖,何工人民一齊制作。
白求恩笑著說:“一個戰地醫生,就應學會木工和鐵匠的收益,才能根據傷員的需要改善醫療設備。”很快,一種特制的簡易藥架子制成了,因為形狀像一座橋,白求恩詼諧地稱它為“盧溝橋”。
只有嗅到勞動藥味的滿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樂趣。
2. 從小熱愛勞動的名人事例
1、**學打草鞋秋收起義后,**帶著隊伍上了井岡山。
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井岡山生活十分困難。面對困難,**向紅軍指戰員發出號召:沒有糧,我們種;沒有菜,我們栽;沒有布,我們織;沒有鞋,我們自己動手編。
一天,**看見半山坡的一間小茅屋前坐著一位白發老漢。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
**高興地走上前去,笑著說:“老人家,我拜你為師來啦!”**坐在一旁仔細地向老人學習打草鞋,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默默地記在心里。不一會兒,一只草鞋打好了。
**學會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給戰士們,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勤勞儉樸的好榜樣。2、**的扁擔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加緊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了保衛井岡山根據地,**向根據地軍民發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的號召。
**積極響應,他和戰士們一樣,腳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嶺去挑糧。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他白天挑糧上山,夜里還要批閱文件。
戰士們生怕他累壞了,怎么辦呢?有一回,一位小戰士想出了這樣一 個主意。他對大伙說:“我們把朱軍長的扁擔藏起來。
“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好。可是第二天,**又拿了新削好的扁擔出現在挑糧隊伍中。
戰士 們又藏了**的扁擔,**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擔,還在扁擔上刻了“**記”三個字。戰士們見**態度這樣堅決,也就 不好意思在藏了。
3、白求恩制造“盧溝橋”1938年1月,白求恩來到中國,就馬上趕往抗日前線的戰地醫院。當時,戰斗激烈,條件艱苦,前線醫院缺乏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我們自己動手干!“,白求恩斬釘截鐵地回答。當地的軍民都被動員起來。
大家忙著粉刷病房,制作簡易床和工作服。夜深人靜,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張簡陋的工作臺上反復思考著:醫療隊大量的藥物和手術器械要由牲口馱運。
怎樣才能使藥瓶子不會撞碎或者打翻呢?他為此熬了好幾個通宵,終于畫出了草圖,何工人民一起制作。白求恩笑著說:“一個戰地醫生,應該學會木工和鐵匠的收益,才能根據傷員的需要改進醫療設備。”
很快,一種特制的簡易藥架子制成了,因為形狀像一座橋,白求恩詼諧地稱它為“盧溝橋”。4、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
起初老板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
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后看著父親,等他驗收。
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
但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干凈,還能做好什么,憑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難當。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56666誨,每次擦桌子都要準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板賞識留了下來,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5、在**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那里以前一向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但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
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一個大雪過后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
當警衛班長準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
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聲音阿,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先,**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齊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后,警衛戰士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3. 名人愛勞動的故事50字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后看著父親,等他驗收。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可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干凈,還能做好什么,憑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難當。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擦桌子都要準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板賞識留了下來,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4. 關于一個熱愛勞動的名人小故事
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發表時間:2006-4-30 11:04:37 作者: 點擊次數:118
1961 年11 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著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著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著**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于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里,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里。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灶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么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才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里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為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干就干,從那以后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余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著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么田啰?”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干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干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5. 名人熱愛勞動的故事
**的“責任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在陜甘寧邊區周圍修筑了五道封鎖線,隔斷了邊區和外界的交通,使邊區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困難。為了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發出了“自力更生”的號召,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開展起來了。
這天,警衛班的戰士們正在楊家嶺**住的窯洞附近召開生產動員會。會上,戰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場,爭當生產模范。這熱烈的氣氛驚動了**,只見他快步從窯洞里走了出來。
“你們在開生產動員會,這很好嘛!”**來到了戰士中間,滿面笑容地說,“**號召我們開展生產運動,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減輕人民的負擔,我們可要帶好這個頭!”
**雙手叉著腰,環顧著兩旁的山坡,充滿信心地說:“楊家嶺上的土地足夠我們種植瓜果蔬菜了。我們還可以養豬,解決自己的吃肉問題。假如再能搞一個合作社,那我們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發愁了。”說到這兒,**爽朗地笑了。
戰士們被**這么一說,仿佛看到了滿山滿坡菜綠瓜黃的豐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奮。大家圍在一起,出謀劃策,商量怎樣開荒種地,怎樣引水澆田,并決定幾天以后正式開工。
到了開工那天,天剛蒙蒙亮,戰士們就扛著钁頭下地了。戰士們經過**住的窯洞門口,看到里面燈光仍然亮著,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誰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躡手躡腳地從門口走過,生怕打攪了主席,不料還是被**聽到了。沒一會兒工夫,只見**扛著钁頭找來了,他邊走邊說道:“不是說好了給我一塊地嗎?我的一份在哪兒呢?”
“主席,您考慮革命大事,非常勞累,這開荒種地的小事就不用參加了。您的活,我們加把勁就都完成了。”戰士們異口同聲地說。
“不行!不行!開荒種地是黨的號召,我也不應該例外。”
在**的一再堅持下,大家只好在臨河不遠處給他劃出了一畝來地。
**分到責任田后,對這一“爭”來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來,他就去挖地。戰士們發現后,一齊趕來幫忙,**總是堅持自己完成。他說:“你們有你們的生產計劃,我有我的生產任務,這塊地,你們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別看我的年紀比你們大,我還敢與你們比一比,看誰的田種得好!”
此后,**硬是忙里偷閑,一钁頭一钁頭地把地挖好,又壘了一個小水壩,將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黃瓜、辣椒和西紅柿。**又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施肥、鋤草,蔬菜越長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夏天到了,**田里的西紅柿結得又紅又大,辣椒又尖又長,黃瓜沉甸甸地低垂著頭,個個頂花戴刺的,真是誘人極了。人們每走過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腳步稱贊一番。
**親手開荒種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延河兩岸,軍民大生產的勁頭更足了。
**教岸英掃廁所
1937年,**同志帶著兒子岸英在延安鳳凰山某地居住。當時岸英只有十四五歲。
在**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這里以前一直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可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
一個大雪過后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當警衛班長準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聲音啊,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來,**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起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后,警衛戰士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6. 有關名人的勞動小故事
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1961 年11 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著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著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著**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于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里,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里。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灶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么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才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里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為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干就干,從那以后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余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著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么田啰?”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干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干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7. 簡短的名人事例
(1)、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這無數次試驗的時間從哪里來?就是從常常連
續工作兩天三天的極度緊張中擠出來的。后來不斷的擠出時間,所以他永遠有用不完
的實驗時間。從而變成了科學家。
(2)、魯迅以“時間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從事無產階級文藝事業30年,視時間
如生命,筆耕不輟。
(3)、巴爾扎克用如癡如狂的拼勁,每天奮筆疾書十六七個小時,即使累得手臂疼
痛,雙眼流淚,也不肯浪費一刻時間。
(4)、愛迪生為了科學發明,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于延長了生命。因此,
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
(5)、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堅持每日作畫,除身體不適外,從不間斷。85歲那
年,一天他一連作畫四幅后,又特為昨天補畫一幅,并題字道:“昨日大風雨,心緒
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6)、“不教一日閑過”,所有業有所成者莫不為此。請看魯迅最后一年(1936
年)的生命歷程,從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臥床8個月,還寫雜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譯《死魂靈》第二部殘稿三章并作附記兩則,復信270多封,并給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堅持寫日記。病逝前三天,還給一翻譯小說寫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時間,魯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從他的住地到公園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卻
從沒去公園玩過。這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8. 著名的勞動模范的事例有哪些
1、孟廣彬 他注冊“雷鋒號”小鞋攤,幾十年如一日,用一針一線穿寫出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以一個平凡勞動者的堅守,詮釋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會價值。
孟廣彬出身貧寒,因小時候得到過很多鄉親的幫助,便立志用自己的雙手回報社會。孟廣彬把雷鋒當作自己的榜樣,1988年起,他開始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外擺攤修鞋。
他的鞋攤旁有塊小黑板,上面寫著:“鞋子穿壞請別愁,廣彬為您解憂愁;生活之中互幫助,雷鋒精神記心頭。他還制作2000多張優惠卡分發到學生手中,凡是貧困學生、老人和殘疾人來修鞋,一概分文不取。
幾十年來,他義務修鞋十余萬雙。無論刮風還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學生們放學把鞋取走再收攤,他認為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
1995年8月24日,家人發來電報,在山東的母親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攤上還有五雙修好的鞋沒人來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學生們把鞋取走,才匆忙趕到火車站。
1992年春天,孟廣彬在收拾修鞋攤時,撿到一個棕色皮包,里面有1萬元錢。孟廣彬一直等到失主前來尋找,把皮包交還失主。
29年來,生活并不富裕的他拾到并交還的現金、支票等錢物近20余萬元。每逢節假日,他總是騎著自行車,帶著修鞋箱,到福利院、孤兒院和社區,為特困戶、殘疾人、烈士家屬、抗美援朝老功臣義務修鞋。
他還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資助對象達百余人。2、侯鳳改 女,十七歲入黨,十八歲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曾任縣棉織廠副廠長,1991年調任縣城監大隊副隊長兼環衛隊隊長,現任清河縣環境衛生管理處主任,黨支部書記,清河縣政協常委。
她從事環衛工作十七年來,帶領三百多人的職工隊伍,風里來雨里去,每天把清河縣城的大街小巷打掃得干干凈凈,為城區居民營造出一個舒適、整潔、美好的生活環境,“寧臟我一個,換來萬人潔”已成為她的團隊的共同心聲。由于長年超負荷工作,侯鳳改先后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和乳腺癌,長時間的化療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傷痛,但她沒有因病而影響工作,她身先士卒忘我工作的精神鼓舞激勵了全處的環衛員工,城區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3、楊進京1983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煤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楊進京,同年分配到準能公司露天礦從事電氣維修工作,先后獲準煤公司“十大青年標兵”、“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神華集團優秀**員”、國資委“中央企業優秀**員”、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隨著楊進京名氣的增大,不少國內外知名的同行企業來找他。
平朔煤礦、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PH公司等單位先后以十分優厚的條件想挖走楊進京這個工人電氣專家。工友們也說:辛辛苦苦干了20多年,再有本領你也只是個工人,還不如跳槽到外企做個白領掙大錢!面對種種誘惑,楊進京也動過離開準能的念頭。
他在矛盾中一次次捫心自問:我的技術難道只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組織的信任,,沒有工友的支持,讓我挑起技術大梁,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嗎?不,是各級黨組織給了我膽識和榮譽,我絕不能在公司最需要我的時候離開。最終,楊進京義無返顧地留在了他奮斗了20多年的黑岱溝維修現場,投身到準能公司的”二次創業“的偉業中。
他說:“每個人都有他最適合的崗位和環境。但是,有的人窮其一生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業,不明白自己的潛力所在。
我很幸運找到最愛干的活,找到了最適合發揮潛力的環境,只有在排除電氣故障中我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4、盧憲發1991年籌建包裝公司,在無資金、無廠房、無設備、無技術力量的困難條件下,帶領百余名員工,硬是靠紅嘴人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經過六年的艱苦拼搏,創建了全省唯一一家集包裝、印刷、印鐵、注塑于一體的綜合性包裝集團公司產品共有四大系列,上百個品種。
固定資產由1991年的47萬元,增加到1996年的2,500萬元,累計增長53倍;工業總產值由1991年的210萬元,增長到1996年的3,800萬元,累計增長18倍;利潤由1991年的6萬元,增長到1996年的350萬元,累計增長58倍。十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圭省同行業列第一位,綜合實力在全國同行業列第五位,成為紅嘴集團總公司的第三大支柱企業。
公司先后被評為吉林省鄉鎮企業明星、吉林省百強鄉村企業、吉林省最佳效益企業、吉林省質量可信企業、吉林省質量管理獎,吉林省用戶滿意產品企業、全國優秀行業。盧憲發先后被評為四平中鄉鎮企業家、吉林省鄉鎮企業家、吉林省十佳廠長(經理)和全國包裝優秀企業家。
5、王彥慶 王彥慶一直以一名優秀年輕企業家所特有的膽識和魄力,帶領惠達集團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以創中國名牌為目標,改革創新,拼搏進取。他積極更新企業經營理念,加快營銷改革步伐,全方位開拓國內外兩大市場。
產銷量、企業效益、出口創匯等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惠達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惠達牌衛生陶瓷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目前,惠達品牌價值已達90億元,繼續在同行業中拔頭籌。
王彥慶的突出貢獻,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被評為唐山市勞動模范、河北省勞動模范、全國建材行業勞動模范,榮獲“河北省杰出企業家”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廣彬 參考資料。
9. 要簡短的名人事例
司馬遷:經受宮刑和牢獄之災的磨難,卻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歷史巨著《史記》。
布魯諾: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勇敢的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面對火刑,毫不退縮,為真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捍衛真理的殉道者。
孔子:“每事問”,看見每樣事物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終成圣人。
文天祥:組織力量抗元,失敗被俘,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拒不投降,最終英勇就義。
朱自清:寧死也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
陳勝:年輕的時候就不滿足于做一個傭耕者,有遠大抱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后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匡衡: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
歐陽修“三上”(枕上、馬上、廁上)苦讀,爭分奪秒,珍惜光陰。
愛因斯坦少年愚笨,但做事認真,當年三個丑陋的小板凳或許就可驗證他日后的偉大。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筆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層市民生活,善于運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行文幽默風趣,用語機智俏皮。
不幸的是,老舍先生在**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盡,中國文學界的巨星隕落了。
老舍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
回答者:可米西西 - 魔法學徒 一級 5-21 08:41
司馬遷:經受宮刑和牢獄之災的磨難,卻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歷史巨著《史記》。
布魯諾: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勇敢的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面對火刑,毫不退縮,為真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捍衛真理的殉道者。
孔子:“每事問”,看見每樣事物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終成圣人。
文天祥:組織力量抗元,失敗被俘,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拒不投降,最終英勇就義。
朱自清:寧死也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
陳勝:年輕的時候就不滿足于做一個傭耕者,有遠大抱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后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匡衡: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
歐陽修“三上”(枕上、馬上、廁上)苦讀,爭分奪秒,珍惜光陰。
愛因斯坦少年愚笨,但做事認真,當年三個丑陋的小板凳或許就可驗證他日后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