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拔苗助長的故事
拔苗助長的故事
古代宋國有一個農夫,是個急性子的人。他每天總是起早睡晚,辛勤地勞動,他盼著禾苗快快成長,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兩天、三天、五天,他總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未見長,心中十分著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他一直在想: 怎么能幫助禾苗長高呢?
想著想著,想出辦法了,于是美滋滋地睡著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來,跑步到田地里,頭頂著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從早晨干到中午,又從中午拔到太陽快要落山,把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全都拔了一遍,他干得精疲力竭,累得腰酸腿痛,可是,他心里非常高興,以為這辦法非常高明。
他拖著啤憊的雙腿,搖搖晃晃回到家里,顧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興奮地告訴家人: “你們等著瞧,今年的莊稼,哪家也比不過我。”
妻子問他:“你有什么好辦法?”
他驕傲地說:“今天我幫助禾苗快長,都往上拔了拔。”
他的兒子聽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馬上跑到田里去看,糟了,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死了。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拔苗助長”這句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的本來規律,憑自己愿望做事,急于求成,反倒把事情辦糟了。
2. 揠苗助長的故事
故事:古宋國有個人,他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憊的樣子回了家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苗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道理: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3. 拔苗助長的成語小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4. 關于拔苗助長的故事
《拔苗助長》續寫
這時,農夫的前面,忽然出現了一個仙人。白花花的頭發垂到了地上,雪白的胡子也垂到了地上。仙人開口對他說:“你啊你,必需要知道,苗不是靠你撥出來的,而是要用你的辛苦勞動換來的。俗話說的好,有付出才有收獲。你要天天給禾苗澆水、施肥,到今天你還沒懂得這個道理嗎?以后你要注意,我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的禾苗活起來。”于是仙人拔下一根長頭發扔了出去,降落在農民的禾苗上。 第二天,農民拎著灑水壺和肥料桶來到田地里,他一看叫了起來:“禾苗活起來了!終天活起來了!”從那以后,每天,農民都給禾苗澆水、施肥,有時還會給禾苗拔一拔草。 到了秋季,農民獲得了大豐收。一大袋、一大袋的糧食背回了家。自己吃剩下的就拿去賣,又賺了大錢。
5. 關于拔苗助長的小故事意思不變換個故事
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這里有個相似的故事: 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看見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觀察。
幾天以后,蛹出現了一條裂痕,里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掙扎。
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沒想到,蝴蝶掙脫蛹以后,因為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艱辛,但只有通過這一經歷才能換來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
將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