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慶節的故事 簡短一點
國慶節的來歷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2. 國慶簡單的小故事150字左右
太好了,太好了!我終于盼來了國慶節長假,總算可以放松放松了,我和爸爸媽媽早就約好了國慶節期間坐火車去外地旅游。到了這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全家出發了。到達火車站前廣場時,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我們隨著川流不息的人群擠進了火車站。
走進候車大廳,這里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空位坐了下來,我喝了口水,休息了一會兒,眼睛開始不安分地四處打量起來。不遠處,一對滿頭銀發的老夫妻互相攙扶著,慢慢地坐到座位上,小聲地交談著。另一邊,幾名中學生在大聲地說笑著。一位導游舉著小旗子,正在向旅行團的游客們說著什么……。“為什么?”突然,一聲稚嫩的童音吸引了我,我回頭一看,一個胖乎乎的小女孩兒坐在媽媽腿上,“為什么爸爸不能和我們一起出去玩而呢?”小女孩兒天真無邪的大眼睛充滿了疑惑,長長的睫毛忽閃著,媽媽愛憐地撫摸著小女孩兒的頭,輕聲說道:“你爸爸是一名交通警察,為了保證大家的出行安全,到了節假日會更加忙碌,就不能陪咱們出去玩兒了。”小女孩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依偎在媽媽的懷里。我靜靜地聽著,目光不覺落在了遠處不時閃現的忙碌的身影上,清潔工人正在仔細認真地打掃地面,擦拭桌椅,警察叔叔正在四處巡邏,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的情況,車站服務人員面帶微笑,耐心地解答著旅客的疑問。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使我們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這一幅幅畫面,都被我深深地牢記在心中,當我們和家人一起歡度國慶假期時,是否想過,我們擁有的這份快樂,需要多少人為之工作,為之付出,當我們和家人歡聚一堂時,是否想過,又有多少人還要堅持工作,不能和家人團圓呢?這些可敬的人啊,讓我真誠地說一聲:“謝謝您們!”
3. 國慶的故事簡單的故事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
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4. 國慶的故事簡單的故事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5. 國慶節的小故事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每年的10月1日便是中國的國慶節。 早在唐朝時期,我國就有了國慶的說法。
唐玄宗當政期間,滿朝文武呼吁將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這天定為“千秋節”。千秋節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級為“天長節”,慶祝形式更加浩大。
后來,為了慶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還把天長節帶回了日本。明清時,“天長節”又演變成了萬壽節,這個節日也成了與元旦、冬至一樣重要的節日。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將每年的10月1日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6. 請提供幾個關于國慶節的小故事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
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
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
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
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國 慶 節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
中國人民在中國**的領導下,前赴后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游行。(左圖為**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 國慶節是中國的法定假日。
國慶期間,中國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國慶節的來歷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
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
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世界各國國慶日由來 國慶日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因此,世界各國確定國慶日的依據也千奇百怪。 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日的國家有35個。
我國以建國的1949年10月1日為國慶節。 以占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捷克和斯洛伐克。
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侖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
墨西哥、加納等國也是如此。 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
羅馬尼亞把**領導武裝起義,推翻安東尼斯庫反動統治后,轉入反法西斯戰爭的1944年8月23日定為國慶節。法國是以摧毀專制性象征物的日期,定為本國國慶節。
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
加拿大是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日本是以天皇裕仁的誕辰日為國慶。
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放假七天 具體安排如下: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其中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為法定假日。
將10月2日(星期六)、10月3日(星期日)兩個公休日調至10月4日(星期一)、10月5日(星期二);10月9日(星期。
7. 國慶節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主席這聲雄厚蒼勁聲音宣告了一個舊社會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9周年,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下面老醯兒為大家講幾件與國慶有關的小故事。
國慶節最早是由他提出的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時任政協委員、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先生。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在全體會議上發言,表示“用最大的努力,從事于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共同建立光輝燦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9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老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主席說道:“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馬敘倫(左一)在第一屆政協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會議上。圖片來自中國網在當天的會議上,《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被通過。
同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開國大典時間選擇在這個時間原來是這個原因10月1日下午舉行開國大典,這個消息之前一直是絕密。直到典禮開始前5小時,才由當時的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向全世界發出公告。
開國大典選擇在10月1日的下午3點舉行,是聶榮臻最先向中央軍委提出的建議。下午舉行,為的就是要防備**孤注一擲:空襲開國大典。
為了避免臺灣戰機的破壞,大典在下午三點舉行是讓臺機B-24轟炸機無法在天黑之前趕回去,那時在夜里飛行是十分危險的。當時,在北平四周,聶榮臻布置了高射炮群,嚴陣以待。
年輕的人民空軍也做好了一級戰斗準備。飛過天安門的飛機,留下兩架P—51蚊式機在空中巡邏。
聶榮臻對受閱部隊發出一道死命令,萬一發生空襲,不能動,下刀子也不能動!天安門廣場上30萬人民在看著我們!最后,**取消了任務,B-24轟炸機最終也沒能破壞大典的勝利舉行。天安門上的巨幅標語是由他親筆書寫1949年2月,天安門城樓最上層中間懸掛**畫像,城墻中央掛著貼有“慶祝北平解放大會”紅色橫幅上面這幅圖中**像兩側的巨幅美術字標語,想必每位去過天安門的人都見過,但是出于誰手恐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
這幅巨作的作者是鐘靈,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家、電影家、漫畫家,中國人民政協會徽和我國國徽設計者之一。當時**像兩側的標語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正中懸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書寫之前,鐘靈先是一步一步丈量了天安門城樓的長度,之后操起剪子,用布剪出宋體字。然后,他又充當木工教練,指導木工按照比例鋸好木板,釘成字盒,外面裝上下層毛玻璃,里面安上電燈泡。
然而在書寫過程中,鐘靈發現兩側的標語字數不對稱,這讓鐘靈大傷腦筋,在反復丈量和思考之后,鐘靈終于想出一個巧妙辦法:他采用視錯覺原理合理安排,在用尺子和鉛筆認真書寫了整整兩天后,最終,兩條巨幅標語赫然懸掛于天安門城樓上。1950年,其中一條標語改為“世界人民團結萬歲”,隨后應簡化漢字的趨勢,將標語中的繁體字全部重新書寫為簡體字,兩邊標語的間距一樣,完全對稱而且更加美觀。
自此這兩條標語一直延續至今未變。
8. 國慶的小故事,要短一點,一兩分鐘就能講完的那種
升第一面國旗的故事
曾有情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全世界都矚目于此。
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莊嚴而隆重地舉行。**強
勁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軍委三局(我軍通信機構)的通信兵們為這一天的到來,
進行了通信保障每個細節的周到準備。**雄偉蒼勁的聲音通過無
線電波傳遍整個世界!這聲音宣告一個舊社會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
來臨。
接著,大典秘書長宣布:“請**升國旗!”
一位站在**身后的名叫蘇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樣為中國
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激動,但他多了一份別人沒有的緊張和壓力。他
的手也因這種激動和緊張而滲出了熱汗,因為**將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個戰友的一項技術發明:用電鈕升國旗。蘇冶聽到大典
秘書長宣布的議程,立即上前一步,將一個遙控電鈕遞在**手中。
**神采奕奕,表情莊重地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所有人的翹
首以待中,遙控電鈕順利啟動旗桿下的馬達,自動將一面長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紅旗徐徐升向明凈的天空。
隨著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廣場喇叭里響起了雄壯激揚的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歌。無線電波首次把國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個翻身作主、激動不已的中國人民心中。
此時,蘇冶注意到**的胸膛劇烈地起伏,一代偉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發出一聲贊嘆:“升得好哇!”此話通過擴音器回
蕩在廣場。霎時,廣場上一片歡騰,群情振奮。蘇冶理解主席的話有
兩層意思,一是感慨中華民族終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二
是褒獎通信兵設計的遙控升旗十分先進。心潮澎湃的蘇冶已淚濕眼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國慶節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