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仇英的生平以及作品的介紹
(仇,音Qiú,可參見仇姓[1]),(1498-1552),名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又號十洲仙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跡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杰”。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于橫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門下學畫,并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于臨摹。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于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于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后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竹林品古 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臺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 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后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尤求、沈完等。
2.明代仇英的生平以及作品的介紹
仇英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
約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 仇英人物圖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跡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杰”。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仇英青綠山水圖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于橫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門下學畫,并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于臨摹。
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仇英青綠山水圖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于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于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后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竹林品古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臺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
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 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后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尤求、沈完等。生平 仇英 仇英青綠山水圖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杰”。
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仇英人物圖仇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
約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徒而業畫。
初為漆工,曾師周臣學畫,苦學成功,是人物、山水畫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贊其為“異才”,連董其昌也稱贊他“十洲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門下學畫,并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仇英一生壽命短暫,只活了40多歲。
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杰”。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仇英人物圖 仇英人物圖初為漆工,為人彩繪棟宇,有志丹青,周臣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稱譽,知名于時。臨摹唐宋名筆十分刻苦,規仿之跡自能亂真。
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明畫錄》謂其:“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畫山水以青綠為多,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董其昌稱其”趙伯駒后身,即文(徵明)、沈(周)亦未盡其法”。
偶作花鳥,亦清麗有逸致。晚年客于收藏家項元汴家,為之摹仿歷代名跡。
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為明代工筆之杰。傳世作品有《桐陰清話圖》軸,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 仇英人物圖《右軍書扇圖》軸、《柳下眠琴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人物故事圖冊》《蓮溪漁隱圖》軸等藏故宮博物院;《搗衣圖》軸、《松溪橫笛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桃源仙境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煮茶論畫圖》卷藏吉林省博物館。
3.仇英的介紹畫家仇英介紹
仇英(仇,音Qiú,可參見仇姓),(1498-1552),名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又號十洲仙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
約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存世畫跡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杰”。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于橫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門下學畫,并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于臨摹。
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 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 至于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于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后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杰出者。 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 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臺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
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 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 后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尤求、沈完等。
4.曹雪芹的生平(簡短)
曹雪芹大約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葉,作為漢軍出身的內務府旗人,漢滿兩族皆以為是本族中人,三百年來各自以為矜夸。
清代小說家。他的先世原是漢人,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大約在明末被編入滿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
一般認為他就是中國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
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
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俯先后繼任江寧織造。
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俯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
曹俯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余。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
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
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終于因貧病無醫而逝世,享年四十歲。
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
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
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于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
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
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托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
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于小說的創作。
5.簡潔介紹一下唐寅的生平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唐寅十六歲時曾參加秀才考試,“童髫中科第一”,當上府學生員。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去參加應天府鄉試。二十九歲的唐寅高中第一。是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 因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后多次拜訪過程敏政,特別在他被欽定為主考官之后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有一位給事中叫華昶的,他給孝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彈劾程敏政受賄把試題泄露給唐寅和徐經,唐寅因此入獄,出獄后禮部又判奏“黜充吏役”,發往浙江任小吏。這時唐寅的生活極其困苦,朋友們勸他暫去浙江任職。可是他認為“士可殺不可辱”,堅決不去。于是文徵明只好寫信給吳寬,托他給浙江巡撫打個招呼,干脆把唐寅的名字除掉了。
因看透官場黑暗,所以他游歷名山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后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在那里逗留數日,又南行直至衡陽,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傳說湖畔的九仙祠,祀奉的九鯉仙十分有靈氣,唐寅夜宿此祠,夢見了九鯉仙。他后來對朋友說, “夢神惠之墨萬個。”(見祝允明《夢墨亭記》)尤侗《明史擬稿》也說:“唐寅……少嘗乞夢九鯉,仙贈墨一擔,自是文思大進。”為紀念此事,唐寅在他以后建造的桃花庵別墅中專門修建了一間“夢墨亭”。
6.張志和生平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后有感于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歷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游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7.梵高的一生簡短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凡高",荷蘭后印象派畫家。出生于新教牧師家庭,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8.李白生平 簡短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9.山水田園詩人的生平(簡短點的)及其作品(一至二首即可)
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生平介紹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喑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