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公的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余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后,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20
2.鐵面無私的包拯 的故事 簡短些(150字內)
你可以選一個抄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貪官。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并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轉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于被罷免了。
強拆違建: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不收賄賂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臺,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3.包公的小故事誰知道
包公的傳說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
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斷雞蛋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
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
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么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仆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
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
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只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
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賞你。”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后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當早點。
今日,剛吃了一只,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干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
頭尾半頓飯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家里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里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
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
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
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盤子來。”“是。”
隨從答應著去辦了。王延齡看到這里,心里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
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只盤子拿來了。
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后說:“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
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里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
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
口里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
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啊!”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
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等人走后,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么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62616964757。
4.包公短故事
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饑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后,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準以后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
包公了解到災情后,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
5.包拯的小故事
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
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
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
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
“昨天那條魚很好吃。”包拯說。
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么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 后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巧斷浮江尸包公知池州的臘月一天,發現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體只是上下浮動,并不隨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撈起來,原來尸首被麻繩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還抓著一把帶頭皮的頭發。
包公命貴池知縣審理此案。知縣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廟產,當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當家師玄靈和尚,但得知玄靈老僧已投井身亡。
知縣以“兇犯謀財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殺”為由,呈州府銷案。包公私訪回來,見縣官草草結案,呈折中破綻百出,當即命衙役鳴鑼,傳諭全城:“包公升堂審磨盤羅!”消息傳開,轟動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門前面,觀看包大人斷奇案。
包公見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傳令:“凡今天來看斷這樁血案的鄉親,不管男女老少,必須人人頭頂青天,手撫心口,脫帽解巾,以敬神靈!”圍觀的百姓紛紛脫下帽子或解下頭巾,包公居高臨下,看得明白,只見一個頭纏黑頭巾,臉青眼腫的家伙縮頭想溜,當即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兇犯哪里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家伙,扯去頭巾,頭頂上果真少了一撮頭發,連頭皮都撕掉了。 原來,殺人兇犯名叫王九,系當地有名的無賴。
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賺了許多銀兩,準備回家過年。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謀財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機,雙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拼命掙扎,打腫了王九的臉,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頭發,仍不免一死。
王久扛著尸首往江邊去,路過祝圣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尸首栓在石磨上,拋進大江里。哪知他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沒有把麻繩扣緊,江水一沖,麻繩松頸,尸體浮出水面。
王九聽到包公打撈浮尸的消息,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偷石磨時被玄靈法師看見了,自知難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把玄靈法師推到井里,殺人滅口,來個死無對證。但是王九哪里想到商人手中的頭發與和尚光頭為料事如神的包公提供了破案的線索。
6.鐵面無私的包拯 的故事 簡短些(150字內)
你可以選一個抄七斗王逵王逵是出名的貪官。
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
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并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
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轉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
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于被罷免了。強拆違建: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
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
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不收賄賂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
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
端州出產的硯臺,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
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
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7.求一個關于包拯的小故事
1、斷雞蛋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
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
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么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仆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
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
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只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
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賞你。”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后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只,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
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干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里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沒有。”“老太師問了家里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
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
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
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里,也象無事的一樣。
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
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2、牛舌被割案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43634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余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
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
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后,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借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
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3、包拯吃魚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
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
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
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昨天那條魚很好吃。”
包拯說。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么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
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后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4、巧答典客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
8.包公有什么短故事
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
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
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
剎時,風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
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9.包公斷案的小故事20個
宋朝
在位時,端州城郊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名叫張小友,他父親靠炸糍粑賣來維持生活。有一天,張小友放學后,他幫助父親提糍粑上街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剛過就賣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見路旁的大樹下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不坐下來休息。知他一坐下來,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來時,一摸籃子里的錢,發現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來。 正當他哭得傷心時,包公
恰好路過此地;
過去詢問原因。小友哭著對
說:“大老爺,我賣
的銅錢,被偷去了。”
包公聽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一間祠堂里面說是要審它。霎時間,包公審石頭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進祠堂,都想親眼看看包大人審石關泊奇案。
威風凜凜地坐在臨時擺高的公堂上,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你這塊石頭,
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賣糍粑的錢不見也,定是你偷了,快從實招來,以免受刑。”包公一連問了三聲,石頭卻沉默不言。包公看見石頭不做聲,頓時怒目一睜喝道:“這塊頑石死不開口,打它三十大板。”石頭挨打后,仍舊沒有做聲。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這時,看的人擠了一祠堂。包公笑著開口說:“列位鄉親父老,這頑石偷了錢,死不承認,我看這張小友
真可憐,大家就伸出友愛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錢,好不好?”大家聽后都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們聽您
的話。”
包公叫
守住祠堂左右兩邊的小門,不準任何人出去;在大門口放了一只裝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帶頭投了一枚銅錢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看老百姓,出一個人就投一枚錢于水桶中。一人、兩人、三人……。當有一個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包公發現水面上浮現了一層油膜。
包公便喊道
:“把這偷錢的賊抓起來,帶上公堂!”這
一大喝,令眾人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憑什么說這漢子是偷錢賊
” 包公重新升堂,開口問漢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張小友的錢的,從實招來。”
“大老爺,小人沒有偷他的錢,真是冤枉啊!還望大人明鑒。”
“證據在此,你還想抵賴。”
于是包公拿起那塊起油膜的銅錢,大聲地說:
“各位鄉親父老,張小友是賣滋粑
的,銅錢丟入籃中,難免沾有油漬,錢一旦投入水中
就會浮現油膜。我想每個人出門帶錢,若發見錢上有油漬,大都會洗干凈的,免得弄臟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計,引誘鄉村父老及過路行人,都來看“審石頭”怪案。偷錢的賊大概
已會混進來看希奇的,如果是這樣,就正合我意了!各位鄉親今天能破案全賴大家支持合作
謝謝! 王小三聽完包公的話,嚇得面如土色,連忙爬在地板上,叩頭如搗蒜,承認自己偷了張小友的錢,恭恭敬敬地把錢拿了出來,聽從包公
的處罰。
老百姓看見包公破案這樣神速,都歡天喜地說:“我們端州來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順口溜道: “端州來了包老爺,百姓從此見青天; 男耕女織勤勞動,歲歲豐收谷滿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