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評價順治
清世祖順治皇帝,即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崇德三年生,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著名的孝莊太后。屬相為虎,在位1644—1661年,因為他的年號是“順治”,而對于明朝和清朝的皇帝而言有一點不同于歷朝歷代的皇帝,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只有后來復位的明英宗朱祁鎮和稱帝改國號的清太宗皇太極除外)我們一般是直呼其年號作為他的代稱,如萬歷、嘉靖、康熙、乾隆等,所以我們稱他為順治皇帝。他死后的謚號為“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清東陵的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市內),廟號世祖。
簡介: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六日承襲父位,當時虛歲只有六歲,無法理政。因此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自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順治是入關后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八年(1651年)親政,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因患天花(一種已經滅絕的急性傳染病,比當年的非典要厲害得多)而病死,享年二十四虛歲,在位十八年(1644-1661年)。
評價:
順治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帝,廟號是“世祖”(清朝只有三位皇帝享有帶祖的廟號,另外兩位分別是奠基人太祖努爾哈赤和圣祖康熙大帝),可見其地位之高。他之所以被載入史冊和銘記,完全是因為滅亡明朝、清軍入關、遷都北京、肇基清朝這些豐功偉績聯系在一起,但是平心而論把這些大事件與6歲的孩童劃上等號實在是歷史的偶然。首先就是他不應該繼位當皇帝,無論是論年紀的長幼還是地位的高低都不應該是福臨,然而因為兩個熱門候選人的鷸蚌相爭(豪格與多爾袞)卻坐收漁翁之利,一個6歲的娃娃成了開國之君!歷史有時候真是玩笑開的很大,其次就是以6歲的年紀和心智怎么可能締造出這些足以彪炳史冊的偉業呢?顯然是幕后有高人的指點江山,這個人就是他的親叔父、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在順治十八年間攝政時間長達近8年,扮演了順治朝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他的一天存在實際上輪不到順治說一句奏效的話,盡管坐在紫禁城金鑾殿上的仍然是他,可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趕下臺。很顯然的,這個能夠締造大清江山、入關偉業的大人物絕不是等閑之輩,他的政治手腕在權力的角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名義上不是皇帝,而實際上掌握著最高的權力,可以說是真正的無冕之皇、眾人不敢側目;他的軍事才能在以往的歷次戰役征戰中顯露無遺,他不是那種戰場上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將才,而是帷幕下帳營中運籌帷幄的帥才。
順治首先應該慶幸的是這位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皇父”于順治7年底歸西,使得他不至于傀儡一生,終有出頭之日;接著應該慶幸的是在后10年里走出垂簾參與政治的母親不是2百多年后另一個母親,另一個博爾濟吉特氏,盡管有史料證據表明他與母親關系不太好;他更應該慶幸的是后人把自己18年下來好的政績劃歸自己所有,而幾乎所有的惡政都推給了多爾袞。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順治,充滿矛盾和復雜情節的順治。
2013-11-05發現真相順治性格之謎。
5.清朝的順治皇帝該如何評價
順治算是中等資質的皇帝,心比天高,欲成一代明主,也確實勵精圖治過一段時間,可國家處于新舊交替之際,矛盾重重,他又沒有兒子康熙皇帝一樣的雄才大略和堅定意志,自然無力化解。于是,心灰意冷,就想從政治中抽身,在愛情里尋找寄托,不料,自己最愛的董鄂妃又不幸去世,于是,他的精神寄托轟然倒塌,在不到24歲的年齡上駕鶴西去。后人在八卦這一歷史事件時,覺得很難理解一個只有24歲的人怎么會突然去世,就不斷揣測,甚至演繹出了出家這一傳說,不足為訓。
好和壞,昏庸和明智,都太過極端,用來評價順治都不是很合適。順治應該是處于中間地帶一個皇帝吧,不算很好,可也不壞,不算昏庸,可也不太明智,就是一個中等資質的普通人!
有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個樣子的人呢?誰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呢?誰又能多么昏庸,抑或多么明智?
順治皇帝一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內心的恓惶和不安,從幼年時就跟著母親作為弱勢群體跟多爾袞周旋,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等他終于熬到多爾袞完蛋了,以為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可是缺少歷練的他實在沒有能力完成帝國初創這一偉業,自己沒有成就感;本想跟董鄂妃長相廝守,可是董鄂妃早早離世,又沒有了愛:種種心理需求都不能滿足,他的痛苦遠非我們所能想象,在這種巨大的痛苦的侵蝕下,英年早逝也在情理之中。甚至可以說,死是他遠離痛苦的最好的辦法!
依我的拙見,把他當成一個人來看待,許多問題可能就沒有想像的復雜!
6.誰能評價一下順治皇帝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清世祖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是清愛新覺羅皇太極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晚七點至九點)生,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臨是于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
編輯本段離位死亡之謎
第一種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歷史文獻記載,福臨確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內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就是說因愛妃董鄂妃因病去世,愛宗教的福臨去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當作同一人。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
最近歷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致死說,認為順治在試圖征服臺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致死。
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于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隨著與佛教高僧木陳忞等人的交往,他產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當他摯愛的皇貴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潰,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4歲時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順治帝在位不足18年。卒謚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圣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孝陵”。
編輯本段太宗之死,順治繼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無疾而終!經過一番兵戎相持的較量,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順治,并于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陽進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
編輯本段睿王專權,福臨受壓
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是在多智多勇又獨斷專行的叔父多爾袞與深明大義的寡母孝莊文皇后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皇帝。多爾袞攝政7年間,清廷在以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發兵追剿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抗清勢力,推行剃發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壓政策。
編輯本段睿王病逝,順治改革
多爾袞病逝后,順治開始擺脫傀儡地位,對多爾袞實行了削除封號爵位、罷撤廟享謚號、籍沒家財等身后懲處。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盡管順治 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勛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7.順治皇帝的歷史評價如何
順治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帝,廟號是“世祖”(清朝只有三位皇帝享有帶祖的廟號,另外兩位分別是奠基人太祖努爾哈赤和圣祖康熙大帝),可見其地位之高。他之所以被載入史冊和銘記,完全是因為滅亡明朝、清軍入關、遷都北京、肇基清朝這些豐功偉績聯系在一起,但是平心而論把這些大事件與6歲的孩童劃上等號實在是歷史的偶然。首先就是他不應該繼位當皇帝,無論是論年紀的長幼還是地位的高低都不應該是福臨,然而因為兩個熱門候選人的鷸蚌相爭(豪格與多爾袞)卻坐收漁翁之利,一個6歲的娃娃成了開國之君!歷史有時候真是玩笑開的很大,其次就是以6歲的年紀和心智怎么可能締造出這些足以彪炳史冊的偉業呢?顯然是幕后有高人的指點江山,這個人就是他的親叔父、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在順治十八年間攝政時間長達近8年,扮演了順治朝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他的一天存在實際上輪不到順治說一句奏效的話,盡管坐在紫禁城金鑾殿上的仍然是他,可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趕下臺。很顯然的,這個能夠締造大清江山、入關偉業的大人物絕不是等閑之輩,他的政治手腕在權力的角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名義上不是皇帝,而實際上掌握著最高的權力,可以說是真正的無冕之皇、眾人不敢側目;他的軍事才能在以往的歷次戰役征戰中顯露無遺,他不是那種戰場上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將才,而是帷幕下帳營中運籌帷幄的帥才。
順治首先應該慶幸的是這位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皇父”于順治7年底歸西,使得他不至于傀儡一生,終有出頭之日;接著應該慶幸的是在后10年里走出垂簾參與政治的母親不是2百多年后另一個母親,另一個博爾濟吉特氏,盡管有史料證據表明他與母親關系不太好;他更應該慶幸的是后人把自己18年下來好的政績劃歸自己所有,而幾乎所有的惡政都推給了多爾袞。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順治,充滿矛盾和復雜情節的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