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的譯文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里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于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2.寒食的詩意,要短一點的
一、詩意: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飛舞著楊花柳絮,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暮色降臨,宮里開始傳賜蠟燭,輕煙在皇帝貴戚家漸漸升起。
二、詩句:
寒 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三、寒食節介紹: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四、詩人簡介: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3.寒食古詩原文與譯文
原文: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譯文: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韓翃,唐代詩人。
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韓翃陽市)人。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
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大歷(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
建中(780—783)初,德宗賞識其“春城無處不飛花”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瑯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4.《寒食》陳與義 古詩翻譯
【《寒食》原詩文】
寒食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
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
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
客袂空佳節,鶯聲忽故園。
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尊。
【注釋】
草草:指草率;不細致;馬虎;簡陋從事;做事不夠仔細;不細致或不全面;慌亂。
蕭蕭:1.形容馬嘶鳴聲。2.冷落凄清的樣子。3.[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清尊:亦作“清樽”。亦作“清罇”。酒器。亦借指清酒。
【賞析】
這首詩中充滿著蕭瑟、落寞之感。雖然春天的景色很美,鮮花紛紛開放,裝扮著田野,村邊柳樹綻芽了。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蕭瑟,過節是草草了事,詩 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陽的故園。但是,遠處傳來凄涼的笛聲,詩人的心頭充滿了人生無奈的悵恨。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奔波仕途、懷才不遇、對現實的不滿,內心愁苦卻無人理解、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頸聯中的“空”和“忽”兩字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人看到花木繁蔭的景象,想到家家寒食,感受到節日的氛圍,但自己客居在外,不免悲愁,只有突然傳來的鶯聲讓他感覺仿佛置身故鄉。“客袂”后面著一“空”字,寫出了客居孤單而又無可奈何的景況,而“忽”字,寫出了瞬間失神懷念故土的情態。
全詩寫出了寒食節獨自一人客居他鄉的落寞空虛,以及對故土的思念。本詩前四句敘事寫景,因為是春天,樹木長出濃蔭,花光照著田野,綠柳圍繞著村莊,但在這美景之中,卻隱藏著不見煙火的寒食節景象,并引發詩人悲愁傷感的情緒,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典范。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詩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渾沉郁;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于蘇軾,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