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一點的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
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
2.論語簡單點的
六個字的好像只有: 既來之,則安之。
言必信,行必果。 送你一張表,自己找吧——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3.50句簡短的 好背的論語
1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3子曰:君子不器。
4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7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9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0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2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1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4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5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6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7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8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19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20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21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22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4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25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26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7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8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2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30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3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子之所慎:齊,戰,疾。
33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34子不語:怪、力、亂、神。
3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9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40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41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2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3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5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46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47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8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49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50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4.最簡短的論語三十句帶翻譯
我知道12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論語中的簡短故事
1.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遠行,前來向孔子告別。 孔子說:“我是贈送給你一輛車呢,還是贈送給你一段話呢?” 子路說:“請夫子送給弟子一段話吧。” 孔子說:“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子路拜受領教而去.
2. 孔子被困于陳蔡,從者七天沒有飯吃。子貢偷出重圍,從土人那里討來了一些米。顏回和子路就用這些米在一個破屋里做飯。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顏回拿起來吃掉了。子貢在井旁看見,以為顏回偷吃,心里很不高興。問孔子說:“仁人廉士在窮困的時候會改節嗎?”孔子說:“改節的人怎么能稱得上仁、廉呢?”子貢說:“像回這樣的人不會改節嗎?”孔子說:“他不會的。”子貢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訴孔子。孔子:“我一直相信回,雖然你這樣說,也并不懷疑他。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你不用說了,我來問他。”于是讓人把顏回叫來,說:“我剛才夢見了我的先人,大概對我有什么啟示吧。你做好飯后拿過來,我要先祭祀一下。”顏回說:“剛才有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放在那里不干凈,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
6.論語20則(注:要簡短的,簡單的)
《論語》20則(篇幅短小的):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
2、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第二》)
3、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八佾第三》)
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里仁第四》)
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四》)
6、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第六》)
7、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也第七》)
8、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第八》)
9、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第九》)
10、席不正不坐。(《鄉黨第十》)
11、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第十一》)
12、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第十二》)
13、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路第十三》)
14、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憲問第十四》)
15、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第十五》)
16、子曰:“辭達而已矣。”(《衛靈公第十五》)
17、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陽貨第十七》)
18、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十七》)
19、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第十九》)
20、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第十九》)
7.論語最簡短的句子帶翻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于淳樸厚道了。”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8.論語的簡單概括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后,《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后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并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9.找十五首簡短的論語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不夠或者不喜歡,有網站再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