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的故事(簡短)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
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后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并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余,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
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
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2.關于貝多芬的小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么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于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3.關于貝多芬的兩個小故事50字
一、艱難磨難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經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仆。
艱苦的童年生活沒有讓貝多芬像莫扎特兒時那樣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對于他來說,一切都是那么悲慘而殘暴。
父親想發掘他的音樂天斌,把他當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滿四歲,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釘在鋼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關在家里,幼小的他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垮。
貝多芬也曾一度厭倦了音樂,父親不得不用暴力來迫使他學習。少年時代,貝多芬過早地擔當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天的面包。
十一歲時,貝多芬加人戲院樂隊,領取每月徽薄的工資來補貼家庭生活的開支。十七歲那年,他失去了他熱愛的母親。
母親是因肺病而死的.貝多芬自以為也感染同樣的病癥.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殘酷的優郁。這一年,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
經常酗酒的父親喪失了主持門戶的能力.同時,也揮祖盡了家里的積蓄,人們只好把父親的養老金交給貝多芬管理。這些可悲的事實給貝多芬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童年的貝多芬是如此的悲慘,青年的貝多芬更是痛苦萬分。二十五歲以后,疾病的惡魔就開始叩問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體一樣纏在他身上不再退隱。
1796年至1800年間,耳病開始顯現出來。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響,他的內心也受到劇烈痛楚的折磨。
聽覺越來越衰退,最后他的雙耳完全失聰。這給貝多芬的生活、愛情已經音樂創作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好幾年,他躲著不與人見面,獨自守著耳朵失聰這個可怕的密碼,隱忍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折磨。晚年時,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
這期間,他沒有經濟來源,被逼得四處向好友求援,已解決生計問題。按他自己的話說:“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二、逸聞趣事一次,貝多芬走進一家長館就餐,剛坐下來就聚精會神地構思他的樂章。他構思完畢以后,高興地把服務員喊來說:“算賬。
多少錢?”服務員先是一愣,接著撲的一聲笑了,說:“先生.您還沒有吃東西呢,怎么就要付錢呢!”1812年,德國文藝界的兩位巨人貝多芬和歐德在波希米亞人的浴場相遇。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說:“歌德的詩使我幸福。”
現在第一次見面,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和詩才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吸取人格力量。正當他們熱烈敘談時,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從他們身邊走過。
貝多芬從來就對這類人深惡痛絕,因此,當太向他脫帽致敬,皇后也向他點頭招呼時,貝多芬卻把頭一昂,裝作什么也沒有看見一樣。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趕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整衣領,把帽子脫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彎腰致敬。
這時,貝多芬只覺得先前心目中這,位詩人的高大形象頓時土崩瓦解。當那辭皇族浩浩蕩蕩地走過去了以后,貝多芬幾乎用吵架的聲調對歌德說:“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茲》《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個庸俗的人。”
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面。 三、練琴的故事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練琴了?”“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么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
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四、注定的藝術家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
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并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
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仆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
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后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后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
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
后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仆役。
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
4.急要貝多芬的小故事
1。
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
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么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2。
他與幾個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該用什么樣的旋律來表現了。散步中,朋友們說說笑笑,熱熱鬧鬧,唯有他一言不發。
很長時間之后,他突然大聲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說完,狂奔著就跑回家去了。驚得朋友們不知說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剛才所見的美麗的景色用樂曲的形式在鋼琴上彈奏出來了。 這首曲子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洋溢著大自然詩情畫意的《第四交響樂》。
3。貝多芬名聲大振之后,不少貴族都希望與貝多芬結交,但貝多芬卻不屑一顧,他瞧不起這些勢力眼們。
有一次,一個年青美貌的貴婦人,想讓貝多芬剪一縷頭發作紀念,好在別人面前炫耀。貝多芬看到這種人,氣就不打一處來,但他轉念一想,就滿口答應了。
不久,貝多芬發現這位婦人在滔滔不絕地敘說他與貝多芬的親密關系,貝多芬當眾說道:“那只不過是一撮山羊胡子!”全場人哈哈大笑,貴婦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在演奏樂曲的時候,貝多芬更是不允許被打擾,尤其是一些附庸風雅的貴族,他們本來根本不懂什么音樂,卻硬要參與各種音樂場合。
還是在演奏《月光奏鳴曲》時,人們都在靜靜地欣賞這如詩如畫的音樂,沉醉在夢幻般優雅舒暢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個貴族不顧別人大聲喧嘩,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厲聲責罵道:“我決不給這樣的蠢豬演奏!”一個親王看到這貴族非常難堪,出來勸解,貝多芬毫不相讓,對親王說: “親王閣下,您之所以會成為貴族,完全是憑借您高貴的血統,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
現在,世上有成千上萬貴族,將來還會有貴族成千上萬。而貝多芬,無論現在和將來,都只有我一個!” 說完,氣憤地離開了會場。
5.貝多芬的小故事有哪些
一、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
在大多數的時間內,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以致沒有對他的家庭和氣一點,甚至也沒有關心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起初,善良的祖父還使這個家庭免于受太多的苦,而且看到他的最大的孫子是有音樂才能的,也許使他很快樂。
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他就去世了。 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那里,讓他在那里艱苦的練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都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的聲音。不久,不一個沒什么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里。
他和老貝多芬在外面一個酒店里喝酒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維拉下來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為了使他看上象一個神童,他的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所以當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
但是神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
貝多芬與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就不幸多了。首先,莫扎特受的教育較好,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鐘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還不夠令人興奮。
二、良師 父親把這個男孩子帶到一個老師又一個老師那里,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的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好的,直到他落到宮廷琴師和波恩劇的經理尼費(Neefe) 的手里。
他是一位良好的音樂教師,也是一個友好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對貝多芬說來是一個幸運。
但雖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學校——但是貝多芬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學習兩三個月以上,因為讀書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錢。 年輕的貝多芬有生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
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教音樂,而且還教他世界上的許多別的事情。為了付他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做風琴師。
當他已十四歲的時候,他被任為劇場的助理宮廷風琴師和古鋼琴師。當那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于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一是多么高興啊! 三、訪問莫扎特 大約在這個時候,他頭一次訪問維也納,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
莫扎特認為這個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為這場合練過很久的賣弄技術的展品,只是有禮貌而冷淡地稱贊他。貝多芬生氣了,要求那給他一個主題,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興變奏,以致莫扎特走到隔壁房間門口告訴在里面聚會的一群朋友說:“注意這位年輕人,”他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 四、貝多芬和海頓 貝多芬終于明白,他在家鄉里是不能有進展的,于是決定再到維也納去尋求他的幸運。
此時莫扎特已經去世了,但是海頓老爸爸剛獲得他第一次在倫敦的勝利,正處于盛名的高峰。在經過波恩的時候,海頓已經聽過并且贊賞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貝多芬首先轉向海頓學習。
海頓這時早已過了他的青年時代最初一段時期,并且在作曲和指揮自己的最偉大作口中比過任何時候都理勤奮。難怪他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改卷子。
由于他要求究學生們每一堂課只交兩毛錢,他大概覺得自己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練習稿紙上。但是當貝多芬發現他的練習中有些未改正的錯誤時,他很生氣。
當那年老的教師出發到倫敦進行第二次訪問時,貝多芬轉轉向一位天才較低但教對位很嚴格的教師學習。后來他常常大聲宣告他從海頓那里什么也沒學到,不久,他一定會逐漸覺得:假如他沒有從改正練習方面得到什么的話,他卻從海頓那里獲得了靈感,因為他把他最初的幾首鋼琴奏鳴曲獻給了海頓。
而且當海頓為他的《創世紀》的演出最后一次在臺上露面,被他的幾個仆人扶出去的時候,貝多芬彎下腰來親切地吻了這位衰弱的老人。 五、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愿意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自己高興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
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了他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特意把窗戶3砍掉一塊。 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搬家。
每當他處于作曲的熱潮時,他總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這樣頻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而是坐在地板上彈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是總是沒吸多少錢的原因。 六、失聰 當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來越聾時,他就絕望了。
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還糟。
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
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
6.貝多芬的小故事(4個 短點的)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鍵盤前,讓他在那里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么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里。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鐘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愿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于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失聰〉
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一切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也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并沒有別的音樂家那么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斗,貝多芬已經舉起一張椅子準備想里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里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里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但貝多芬愛他們;他說過一些話,顯示他心里對他們的感激,但這種感激并不授權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