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關"仁"的故事,古今中外的
1、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后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后,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后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2、晉朝官員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人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此后,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并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三年。
3、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墻街道,廣種林木;并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采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經過3年努力,柳州終于出現了一番新氣象:“民業有經,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
4、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于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并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內。
5、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后,趕緊前去幫助他們,并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莊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去世后還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并且收養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并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2.關于“仁”的故事
1、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偽裝在群鹿中間,于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6134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注解的《后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躥出一只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么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并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3.有關于仁的小故事
1、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蔣琬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6、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4.古代一些關于仁義的故事,簡短些
1、仁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2、季扎還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并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3、蔣琬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4、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5、林肯總統對待政敵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后來終于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5.關于仁的小故事30字
答: 關于仁的小故事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6.誰有關于“仁”的故事
很久以前,現在的仁義胡同是兩家相鄰的地方,但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他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他給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
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訪?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見,并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語說:爭者不足,讓者有余。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仁義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么辦呢?這里正缺一條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條胡同,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胡同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7.關于仁的故事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后,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舍,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于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系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系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范,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里,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并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于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于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并且把禮樂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借助于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后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8.尋找關于 仁 的故事
孔子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正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山,性格穩重,志存高遠,有其高、深、博、大之質。他執著挺拔,內含正直,風格簡潔。拔地而起,直視蒼穹,書寫青松磐石風格。經年累月,歷經蒼桑,成就無言謙卑氣質,打磨你的剛毅和傲骨。他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從不昂首天外,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目空一切。他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賞花開花落,身高不言高,體厚不稱厚,每臨大事有靜氣,任憑風吹浪打而不懼,自巋然不動。
山,厚德載物,心胸寬大。經受著嚴寒酷暑,狂風暴雨,雷電交加,與冰雪為侶,與河流作伴,養育著參天大樹,名花小草,鳥獸昆蟲,孕育了人生的悲與歡,苦與樂。山是孤獨的,但它并不寂寞,因為它擁有一個博大而精深,豐潤而寬厚的內心世界。
仁,二人相對為仁。“仁者愛人”就是說,仁者是友愛別人,不是害別人。兩個人在一塊相處,最大的原則是互相友愛,不做對不起對方的事。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愛山水,不要破壞自然環境。
仁者則平和、穩重、安靜,和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像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長壽永恒,正所謂仁者樂山也。做人不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