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明家的超級簡短故事
1、愛迪生小時并不聰明,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喜歡追根問底。
有一次,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么?"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想自己也試試。 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的。
回家的路上,他還一個勁地盯著父親問:"為什么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從此,大家都說愛迪生是個"呆子"。有一次,為了想知道火的奧秘,他竟在鄰居谷倉里燃起一堆火,引起了一場火災。
事后,他挨了父親一頓毒打。 愛迪生7歲時上學,當時學校課程設置十分呆板,還搞體罰。
幼小的愛迪生對此十分不滿意。老師講得枯燥無味,引不起他的興趣。
他功課學得不好,可腦子里卻裝著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同學們都說他笨,老師也說他是個低能兒。
在學校學習不到3個月,他就被迫退學。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教育。
愛迪生的母親親自教孩子讀書寫字,不厭其煩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次,母親給他買了本《自然讀本》,他立即被書上介紹的小實驗迷住了。
他在家里搞起了小實驗室,把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實驗用品上,一有空就做實驗。 愛迪生11歲時,到火車上當了報童。
在得到列車長允許以后,他在行李車的一個角落里,布置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室。 一次,火車的震動把一瓶黃磷震翻在地,著起了火。
火舌向行李堆舔去。愛迪生急忙脫下衣服撲打,拼命地喊:"救火啊!"大家聞聲趕來,把火及時撲滅了。
列車長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記耳光,并把他的實驗用品統統扔出車外,愛迪生的右耳被打聾了。 后來,愛迪生當了一名夜班報務員。
一天清晨三四點鐘,他下班扛起白天從舊書店買來的幾十本書回住處。巡邏的警察遠遠看見他,疑心是小偷,就大聲喊他站住。
可惜他耳朵聾,聽不見,仍然忙忙地趕路,警察以為他要逃跑,忙舉槍射擊。 當呼嘯的子彈擦著耳邊飛過,愛迪生才站住了。
警察追上來,一問才知道是個聾子,扛的全是舊書,,覺抽了一口涼氣,說:"算你有運氣,要是我的槍法準,那你白送了一條命!" 由于愛迪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1922年,他被評選為美國當代12大偉人中的第一名。
2、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制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任務電報,并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面對面的交談。于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任務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
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 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
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制成了電話機。
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
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3、現在醫學上,青霉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可以殺滅病菌、消除炎癥感染。也許,你并不知道,青霉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的呢! 1928年9月,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正致力于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種會讓人致病的細菌。
為了考察這種病菌的生活習性和致病機理,需要對它們進行培養觀察。 當時的設備比較簡陋,工作是在一間悶熱、潮濕的舊房子中進行的,實驗過程中又需要多次開啟培養皿,皿中的培養物很容易受污染。
有一次,弗萊明打開培養皿觀察細菌,偶然發現在培養皿口上長出了藍綠色的霉菌,而就在霉菌旁邊,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現了清澈的水滴。 藍綠色的霉菌為什么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并將細菌消滅呢?弗萊明緊緊抓住這次“偶然”的發現不放,全力以赴地對這種藍綠色霉菌進行研究,終于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并進一步發現它對其它一些病菌同樣有殺滅作用。
1945年,發現青霉素的弗萊明與研制出青霉素化學制劑的英國病理學家弗羅里、德國化學家錢恩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4、彭奈迪脫斯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觸發了他的靈感,使他研究制成了“安全玻璃”。
那。
2.發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氣的啟示 瓦特住在格林諾克的小鎮上,有一次,瓦特對著灶上坐著一壺開水發起了呆。
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心過呢?瓦特就留了心。
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就問祖母:“壺蓋為什么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壺蓋就跳動了。”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么東西在推動它嗎?”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工夫回答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
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雖然在他祖母那里沒有找到答案,但他沒有氣餒。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
起初 ,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 驀地,壺里的水蒸氣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像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
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氣噴出的地方。 瓦特終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氣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他又想,壺里的蒸汽能推動一個壺蓋,要是用很大的鍋燒水,產生更多的蒸汽,不是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 后來,瓦特長大了,不過他可一直沒有忘記小時候琢磨過的那個問題。后來,他經過多次試驗,又學習了別人的經驗,終于發明了蒸汽機。
是的,你沒有猜錯,他就是英國的著名科學家詹姆斯·瓦特。 二、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能夠說是不懂。“知識在于積累,聰明來自學習”。
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
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后,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比較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鉆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
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 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
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
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 于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
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最后求得了正確的數據。 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 三、愛迪生發明電燈 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
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
因此,愛迪生就暗下決心:“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 他的實驗開始著手于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
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
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
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愛迪生面對失敗,面對所有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
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
麥肯基說。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愛迪生,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于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
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
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棉線呢?”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
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
可由于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正在降臨,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
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
3.短篇發明家的小故事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
母親再三告誡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愛因斯坦總是不以然地回答說:“你瞧瞧我的伙伴們,他們不都和我一樣嗎?” 有一天,父親給愛因斯坦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父親說:“昨天,我和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鋼筋踏梯才煙囪內的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于爬上去了。
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鉆出煙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樣乾凈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父親鄭重地對愛因斯坦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
4.發明家的小故事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獲得成功。
1903年愛迪生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 1909年費時十年,蓄電池的研究,終于成功。
制成傳真電報。獲得原料機、加細碾機、長窯設計專利。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
研制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制造法,并合留聲機和授語機為遠寫機,一方電話機可自動紀錄對方說話。
自行制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
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5.發明家的故事,誰給我推薦一個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臺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于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鉆研之心。這為他以后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于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里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就問祖母說?什么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么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么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于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么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后來又經過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只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B
6.簡短的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
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
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
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
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
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
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
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于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
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
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于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
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
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
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后效果更好。”
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么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后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于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
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后,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后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后,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并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
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7.有那些發明家的故事
1. 牛頓有一次要和朋友共進晚餐,但在飯前想起一個問題,就自己走進房間里思考。
他的朋友等了很長時間不見他出來,就自己把晚餐的食物吃完了,然后把剩下的骨頭和殘渣用餐盤扣住,想以此和牛頓開個玩笑。沒想到牛頓過了一會兒從房間里出來,打開餐盤,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了,但怎么又餓了呢?”說完就又回到房間思考問題去了。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于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
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2. 魯班在我國古代一個很聰明 的木匠。
有一次,魯班上山砍樹。 魯班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 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 小小的一根草為什么這樣鋒利?他把草 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 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 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我國傳統的木鋸 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 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簡 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 這樣發明了。3.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
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
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
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
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e68a84e799bee5baa631333337626261卻。
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
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
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于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
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
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于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
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
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
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后效果更好。”
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么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后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于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
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后,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后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后,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并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
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8.發明家的超級簡短故事
跳動的壺蓋瓦特是二百多年前英國的科學家。
他小的時候,有一天看祖母做飯。火爐上,一壺水開了。
開水在壺里翻滾,壺蓋不住地上下跳動,發出啪啪的聲音。 瓦特很奇怪,就問祖母:“奶奶,壺蓋為什么會跳動呢?” 祖母說:“水開了,壺蓋就跳動了。”
瓦特又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會跳動呢?” 祖母回答不上來。 從此,瓦特就常常坐在爐子旁邊仔細地觀察。
他看見水開了,壺里的水汽直往上冒,沖起了壺蓋。他想:壺蓋是被水汽推動的,一壺開水產生的水汽,能夠推動一個壺蓋,更多的開水會產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瓦特長大以后,還是不斷研究這個問題。
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很多試驗,終于發明了蒸汽機。不認識的字,可以去查字典。
9.發明家的故事
發明家的故事
跳動的壺蓋
瓦特是二百多年前英國的科學家。
他小的時候,有一天看祖母做飯。火爐上,一壺水開了。開水在壺里翻滾,壺蓋不住地上下跳動,發出啪啪的聲音。
瓦特很奇怪,就問祖母:“奶奶,壺蓋為什么會跳動呢?”
祖母說:“水開了,壺蓋就跳動了。”
瓦特又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會跳動呢?”
祖母回答不上來。
從此,瓦特就常常坐在爐子旁邊仔細地觀察。他看見水開了,壺里的水汽直往上冒,沖起了壺蓋。他想:壺蓋是被水汽推動的,一壺開水產生的水汽,能夠推動一個壺蓋,更多的開水會產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
瓦特長大以后,還是不斷研究這個問題。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很多試驗,終于發明了蒸汽機。
不認識的字,可以去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