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你能簡短的說一說嗎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粽子的由來20字越短越好
傳說屈原投江后,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為了盡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作槳片,幾個人劃著一只船,爭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里,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毆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棕子的由來。
只能這么短了
3.【急】端午吃粽子的由來簡潔版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4.關于粽子的來歷50字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
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5.粽子的由來
為了紀念屈原!【民間傳說】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四六七-五二○)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于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
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6.粽子的來歷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載】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
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
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
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
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
●(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四六七-五二○)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于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
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粽子做法】漢代,粽子是“蘆葉裹米”;到了西晉,變成了“菰葉裹黏米,雜以粟”。后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更為詳細: 《食經》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
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
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湯餅面。
手搦之,令長尺余,廣二寸余。四破,以棗、栗肉上下著之遍,與油涂竹箬裹之,爛蒸。
奠二,箬不開,破去兩頭,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
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現在的傳統做法則是,先將粽葉(蘆葦葉或竹葉等)泡濕,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棱形、方形、枕頭形等蒸、煮而成。
可見,明朝的時候,糯米已經成為粽子的主要原料。而現代用赤豆、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則是南北朝的時候已經開始流行了。
【粽子的形狀】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復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
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興粽子中,又以五芳齋最為著名。國內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應該可以買到正宗的五芳齋粽子。
【吃粽子有學問】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
另外,有慢性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
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于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
7.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么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