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慶齡的小故事
“宋慶齡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
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后,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
一個星期天,宋耀如準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慶齡有些著急地說。
“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
慶齡說。“我原以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后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慶齡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里抽回來。“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并表示歉意。
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麼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麼急事吧!”“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
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宋慶齡在解放前有國民黨強給她的中央委員的頭銜,但她從未拿過他們的薪金,只靠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撫恤金的利息過生活。解放后,她是享受國家一級工資標準,但她還是照樣生活儉樸。
早餐二片面包或一個大餅、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湯。因為患蕁麻疹,平時只吃魚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為主。
平時家里一個盒子、一根繩子、一個本子,都要李媽放好,她說:“以后會有用的,不可丟棄。”同時,她對中國福利會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節約,以減少國家的負擔。
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慶齡的來信說:“看了去年的決算報告,知超額完成了去年經費預算壓縮標準的百分之四,這是令人高興的。希望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為國家多積累一些資金。”
我知道這是宋慶齡一貫的精神,在中福會領導機關,盡量節省,我們把好的東西給下面單位。如電風扇,陳舊的由我們領導機關用,新的好的給幼兒園、托兒所孩子使用。
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想盡辦法讓孩于們吃上牛奶和魚肝油,宋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為孩子們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
2.宋慶齡的故事 我要簡短滴
1893年1月29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
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
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3.宋慶齡的小故事(少一點
宋慶齡機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
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鐘,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于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
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藥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
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余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余名叛軍。
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鐘,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
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里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后,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后,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于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4.有關宋慶齡的小故事(少于200字)
1、宋慶齡與鴿子宋慶齡養鴿子不只是因為他喜歡這種文雅的飛禽,還因為紀念孫中山——他喜歡鴿子,重要的是鴿子象征著和平。
她愛鴿子,每天親自喂它們、看著它們。她學會鴿子的叫聲,鴿子一聽到就都飛回來。
她去世后,這群鴿子還留在花園里,總共有100多只,常在過道上吃食。2、宋慶齡的愛好宋慶齡利用工作之余繪制花卉、動物小品。
宋慶齡喜愛音樂,尤其彈鋼琴,直到八十高齡,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臥室里一面彈鋼琴(她從不在公眾面前彈)一面哼著她小時候聽父親唱的一些歌曲,作為休息。3、年少時的宋慶齡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
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
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4、相濡以沫婚后,宋慶齡繼續擔任孫中山的私人秘書,日夜在他身邊協助工作,無微不至地照顧孫中山。
對于婚后的生活,孫、宋都表達了滿意之情。1915年11月,宋慶齡在給美國同窗信中,表達了對孫中山的崇拜,稱:“我的丈夫在各方面都很淵博,每當他的腦子暫從工作中擺脫出來的時候,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學問。
5、結婚1915年10月24日,宋慶齡到達東京,住在日本朋友頭山滿先生夫婦家。第二天(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東京律師和田瑞家舉行了婚禮。
他們委托律師和田瑞到東京市政廳辦理了結婚登記,并由這位律師主持簽訂了婚姻誓約書。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慶齡。
5.有關宋慶齡的故事
宋慶齡在解放前有國民黨強給她的中央委員的頭銜,但她從未拿過他們的薪金,只靠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撫恤金的利息過生活。
解放后,她是享受國家一級工資標準,但她還是照樣生活儉樸。早餐二片面包或一個大餅、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湯。
因為患蕁麻疹,平時只吃魚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為主。平時家里一個盒子、一根繩子、一個本子,都要李媽放好,她說:“以后會有用的,不可丟棄。”
她家中原有一個保姆——李媽,即李燕娥,她主要工作是伺候宋慶齡,梳頭、洗衣服、房間的清潔工作。不幸,李媽患上皮膚過敏癥,一碰肥皂水,手上發紅發癢。
這樣宋不得不再請一個保姆,叫鐘興寶,鐘原在幼兒園工作,是沈粹縝(鄒韜奮的夫人,她們是同鄉)介紹的。宋主席對我(李云——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秘書長)說:“原來李媽工錢25元(當時很高的),現在鐘興寶的工錢要45元一月,當然李媽也要和她一樣,每月兩人工資支出將近100元。”
我說:“這兩人的工資可以由公家負責。”她說:“不行,我不愿增加國家的負擔。”
一次為了迎接中國福利會20周年紀念,我們要求她照幾張相片。宋同意,但希望請上影廠的黃紹芬給她拍攝。
經過上海電影制片廠同意,黃紹芬帶來助手林某,還有一套攝影棚的燈光設施。等到攝影結束,我送走了黃紹芬等人以后,宋對我說:“下個月的電費不得了。”
宋這樣自奉儉樸,叫人感動不已。同時,她對中國福利會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節約,以減少國家的負擔。
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慶齡的來信說:“看了去年的決算報告,知超額完成了去年經費預算壓縮標準的百分之四,這是令人高興的。希望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為國家多積累一些資金。”
我知道這是宋慶齡一貫的精神,在中福會領導機關,盡量節省,我們把好的東西給下面單位。如電風扇,陳舊的由我們領導機關用,新的好的給幼兒園、托兒所孩子使用。
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想盡辦法讓孩于們吃上牛奶和魚肝油,宋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為孩子們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
6.關于宋慶齡的小故事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
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鐘,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于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
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藥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
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余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余名叛軍。
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鐘,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
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里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后,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后,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于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7.宋慶齡的故事
凌晨兩點鐘,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于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
為了中國,你先走。”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藥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
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余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余名叛軍。
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鐘,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
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里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后,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后,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于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兩天后的一個下午,岳欣調來了一輛軍用吉普車,與焦萬友一起,把靳三旺連同他早就準備好的簡單的行李,接出了中央警衛師政保大隊,然后把靳三旺送到了北京東城區的一座四合院前。趁哨兵驗證開門的時候,靳三旺抬頭看了一下門牌:方巾巷15號。
當年,畫家徐悲鴻及其夫人蔣碧薇從日本考察歸來時,就曾聽從康有為的建議,居住在這條方巾巷里。進入院子,已有一位被岳欣稱做盧秘書的年輕女子(盧季卿,宋慶齡1950年至1958年的秘書)笑吟吟迎上來。
顯然,岳欣與盧秘書很熟,一番握手寒暄后,她便把岳欣與靳三旺領進了正對院門的那個會客廳里。會客廳正中的沙發上,坐著一位端莊典雅、面目慈善的中年婦女,她嘴唇微抿,面含微笑,向著來人微微點頭示意。
猛然間,靳三旺覺得這位女士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見過,但一時卻想不起來是誰。正回憶時,岳欣很有禮貌地向她介紹道:“宋副主席,他就是新來的靳三旺同志,經過組織上的考察,決定從現在起派他到您這里來工作。”
原來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慶齡呀!不等岳欣把話說完,靳三旺便恍然大悟了。懷著無比復雜的心情,靳三旺上前畢恭畢敬地向宋慶齡行了一個軍禮:“宋副主席您好。”
“好,好。”宋慶齡目不轉睛地打量著面前的俊小伙,不顧岳欣的示意,兩手一撐扶手,從沙發上站了起來,同時向靳三旺伸出了手,“歡迎你來幫助我工作。
聽說你在部隊里表現不錯,打仗勇敢,又立過戰功,你來幫助我工作我非常高興。”在當時靳三旺的眼里,宋慶齡頂多也就四五十歲,她那紅潤白皙的皮膚、略顯發福的體態與一絲不亂的頭發,無一不顯示著她對自己的精心保養與呵護。
其實,要是靳三旺知道當時的宋慶齡已是整整六十歲的老人的話,說不定他會吃驚得把雙眼睜個溜圓。
8.宋慶齡的小故事700字
最佳答案宋慶齡在解放前有國民黨強給她的中央委員的頭銜,但她從未拿過他們的薪金,只靠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撫恤金的利息過生活。
解放后,她是享受國家一級工資標準,但她還是照樣生活儉樸。早餐二片面包或一個大餅、一杯咖啡(后改喝茶),中晚餐二、三碟小菜、一碗湯。
因為患蕁麻疹,平時只吃魚和少量的肉食,基本上以蔬菜為主。平時家里一個盒子、一根繩子、一個本子,都要李媽放好,她說:“以后會有用的,不可丟棄。”
同時,她對中國福利會的工作人員也要求節約,以減少國家的負擔。1961年2月18日收到宋慶齡的來信說:“看了去年的決算報告,知超額完成了去年經費預算壓縮標準的百分之四,這是令人高興的。
希望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支出方面,可少用或不用的,就少用或不用,以便為國家多積累一些資金。”我知道這是宋慶齡一貫的精神,在中福會領導機關,盡量節省,我們把好的東西給下面單位。
如電風扇,陳舊的由我們領導機關用,新的好的給幼兒園、托兒所孩子使用。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想盡辦法讓孩于們吃上牛奶和魚肝油,宋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為孩子們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