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紙上談兵的故事(簡潔)
趙括從小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講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抵得上他的。
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關的場合,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
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軍官。
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事,派了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于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
(結果)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兵士便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2.紙上談兵的故事(簡潔)
秦白起攻打趙國,趙派老將廉頗抵之,白起對外散布謠言,說廉頗不足懼也,為趙括抵之,可退秦軍,趙王中計,派趙括抵之,結果慘敗!
魏派龐涓攻打趙,趙懼之,向齊求救,齊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救趙之危,田忌聽孫臏之策,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解了趙國首都邯鄲之危!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兩。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3.<<紙上談兵>>的簡略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4.紙上談兵的簡要內容
解 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典 故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5.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少于50字
戰國時期,一名叫趙括的將領飽讀兵法古書,沒有實戰經驗,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脫離實際,被打得潰不成軍。
具體簡介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后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
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于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
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擴展資料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成語性質:貶義詞。
2、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夸夸其談、秀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3、反義詞:埋頭苦干、腳踏實地、兢兢業業
4、歇后語:軍事論文;講武堂里學打仗
5、成語示例
人們都十分討厭那些只會紙上談兵,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紙上談兵
6.紙上談兵的故事[不超過20字]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當時趙國和秦國打仗,趙括在趙王面前大談用兵之道。趙王把他派到戰場上后,他的那一套完全不中用。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后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擴展資料: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第一次明確使用了這個成語:“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
關于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現代作家林漢達和曹余章編著的《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