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的傳說故事,最好簡短,明了一些
葉公好龍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了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說:“我聽說你喜歡人才,因此,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 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公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 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 ,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么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后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2.關于龍的傳說故事 要簡短的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墻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墻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墻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辟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里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繡著龍,屋里的墻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于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3.有關龍的簡短故事
據傳,古時候森林里的動物很多,而且非常兇猛,常常成群結隊出來襲擊、吞食人類,致使人類無法安寧地生活。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只好頻頻向天庭發出求救呼聲,祈求上天能懲治那些無比兇殘的動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間查看,了解實情。
六郎神下到凡間目睹了動物撕咬凡人的場面,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及時拿出拯救辦法,人類將無法生存。他重重地劃出一條界線,暫時把人與動物隔離開,再遍訪百姓,搜羅各方面意見。
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在動物之中立一個“王”,以它來管制那些為所欲為的動物。六郎神采納了大家的意見,苦思冥想得出了一個妙計:以九種動物組合成一種新動物,取名為“龍”。
說辦就辦,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畫了起來。先勾畫出蛇身,接著畫駝頭、鹿角、牛嘴、魚鱗、鳳尾、鷹爪,當畫完“獅須”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他想這第九樣“虎眼”只能先畫旦骸測繳爻劑詫烯超樓在一旁放著,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個咒,再把兩只“虎眼”安上去,以后這東西才會更聽話。快到八十天時候,有一個木匠帶著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頭,走入洞內歇息。
偶然之中看見洞壁上畫著一個動物圖案,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東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兩只眼睛。他隨手拿起墨筆,模仿六郎神畫的“虎眼”,添在龍頭上。
這下壞了,洞壁上的龍張牙舞爪扭動起來,嘴里噴著濃霧,龍體火光四射,一時狂風大作,洞內飛沙走石,龍像一道閃電似的飛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嚇得屁滾尿流。
一聽說“王”龍出洞,那些兇猛的動物早已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出來食人,從此,人們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隨隨便便在山野勞作。 但是,龍成了百獸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聽六郎神的使喚,常常飛上天空興妖作怪,有時連續降雨不止,地上常鬧洪災,百姓叫苦連天。
后來,搖身一變,還多出了一條龍。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條鎮在云層里,繼續看管動物;另一條則打入東海,令它不得隨意出入。
百姓以為龍雖然出了一點小差錯,但畢竟功大于過,依然把它視為吉祥物,因此,逢年過節都要扎上一條龍,走村串戶游耍一番,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太平安康。
4.關于龍的簡短的傳說故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5.關于龍的故事和傳說短一點
關于龍的故事和傳說短一點神話中的黃帝發動統一戰爭,涿鹿之戰中,黃帝用雄渾的龍吟威懾敵方,并有一條生有雙翅的應龍,為黃帝的事業沖鋒陷陣。
而黃帝本身就是“黃龍體”,炎帝也是其母感神龍而生的“龍種”,炎黃部落的融合即龍族的融合。先秦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期,龍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長足發展,由雜多而整合,由粗簡而趨美。
就龍自身來說,也體現了一個“合”字,它既集合了鹿,牛,驢,蝦,象,魚,人,蛇,鳳等動物,還融合了云、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應此我們講龍的精神即團結凝聚的精神和與天和諧的精神。
神話里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來的一條虬龍。虬龍禹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根治泛濫天下的洪水。
他“盡力溝洫,導川夷岳”,三過家門而不入,堪稱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卻是萬苦不辭的應龍。
作為開路先鋒,應龍用自己的尾巴劃地,劃到哪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5666232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以后的歲月里,龍又成了雨師和水神,于是,我們看到了演繹在全國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禱龍習俗,看到了勞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龍謝龍,而奔走舞蹈,而歡欣落淚。
同時,龍又有征瑞的神性,人們相信,作為吉祥嘉瑞的神物,龍能給他們帶來綿延多多的幸福和好運。應此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擴展資料畫龍點睛: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墻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
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
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墻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墻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畫龍點睛”。
6.關于龍的神話傳說~
小白龍的故事
泰山黑龍潭下邊有個白龍池,據說小白龍從前住在這里。有一次,玉皇大帝叫小白龍下一場狂風暴雨,但他不忍心毀壞老百姓的莊稼,只下了一場牛毛細雨。這下激怒了玉帝,罰他到人間做苦工。
小白龍到人間去做短工,并和一個姓崔的姑娘相愛結婚。有一年,趕上大旱,莊稼都快干死了,小白龍偷偷地顯現龍形,幫助下了一場透雨。但它的原形還是讓人發現了。它的妻子聽到傳聞后,不相信,追問丈夫,并讓它現出原形給她看看,小白龍被逼無奈,現出原形,一下子把它的妻子嚇死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小白龍為民澆地的好處,在泉邊蓋了座白龍廟。
7.簡單的龍的傳說
龍,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
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