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七步詩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C6%DF%B2%BD%B3%C9%CA%AB
2.有關與七步詩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緝償光鍛叱蹬癸拳含嘩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說起來要追溯到曹操時期。當時曹操鐘愛曹植,因為曹植才華橫溢。曹丕身為長子,按理應當由他繼承曹操的位置,因此對曹植心懷不滿。
后來曹操因頭痛病去世。曹丕由于迎逢曹操,又得到滿朝文武的支持,繼承魏王之職,廢劉漢而立曹魏。因為先前妒忌曹植的才華,意欲陷害。兩人是一母同胞,共同的母親卞太后為曹植求情。曹丕怕落得個對母不孝,對弟不友的罵名,就命曹植七步成詩,否則斬首。本以為曹植必死無疑,誰知曹植未到七步即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殘。曹丕自愧無顏,放過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滿七步即成詩,后人將這首詩稱為《七步詩》。
我個人比較喜歡把這件事情想象成蔡少芬演的上的場景,好感人哦
3.七步詩的故事是怎么樣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杰”。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
從這些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爭為太子一段經歷,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郁不得志”,終于在憤懣與苦悶中死去。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一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
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
《薤露篇》說:“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在《鰕(魚旦)篇》里,詩人自比為鴻鵠,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鰕(魚旦)和“安識鴻鵠游”的燕雀。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
但由于詩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裂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后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如《雜詩》其五: 仆夫早嚴駕,吾行將遠游。
遠游欲何之?吳國為我仇。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愿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后期備受迫害和壓抑。
《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將行大法。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他的后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
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復雜的感情。詩中如“鴟鸮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這首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
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詩人把復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
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敘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沉著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廙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只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別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如《泰山梁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免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還寫了不少情詩,如《七哀》、《美女篇》等。
這些詩與表現壯志的詩風格明顯不同,感情哀婉纏綿,與漢末古詩中的抒情詩極相近。《七哀》一首情調尢肖《古詩十九首》。
這些詩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詩人君臣不偶和懷才不遇的感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
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
他的詩歌雖然也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
4.七步詩450字的故事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于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5.七步詩的故事背景(100字左右)
曹操很喜歡小兒子曹植,但曹植不拘小節,加之性格狂放,逐漸不為曹操喜歡,曹操認為大兒子曹丕雖無才,但性格忠厚,沉穩有加。
遂死后立曹丕為帝。 曹丕即位后,一改溫厚的面孔,變得非常猜忌,尤其是當年帝位的熱門人選,弟弟曹植,曹丕一直不能容忍曹植的才華,加之曹植因不能即位悶悶不樂,平時又不拘小節,酒后言語沖撞了曹丕,曹丕決定借此殺了曹植,但又恐其不服,天下人也難以原諒,遂設計,要求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作詩一首,否則斬首。
曹植低吟片刻,看到侍從正在爐子上用鍋煮豆子,遂靈感大發,吟上七步詩。詩中暗諷曹丕不能容弟弟。
曹丕聽了,面紅耳赤,遂放了曹植。
6.用故事的形式改寫《七步詩》100字以下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說起來要追溯到曹操時期。當時曹操鐘愛曹植,因為曹植才華橫溢。曹丕身為長子,按理應當由他繼承曹操的位置,因此對曹植心懷不滿。
后來曹操因頭痛病去世。曹丕由于迎逢曹操,又得到滿朝文武的支持,繼承魏王之職,廢劉漢而立曹魏。因為先前妒忌曹植的才華,意欲陷害。兩人是一母同胞,共同的母親卞太后為曹植求情。曹丕怕落得個對母不孝,對弟不友的罵名,就命曹植七步成詩,否則斬首。本以為曹植必死無疑,誰知曹植未到七步即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殘。曹丕自愧無顏,放過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滿七步即成詩,后人將這首詩稱為《七步詩》。
7.七步詩的故事和文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故事
七步詩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他聽聞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鄉。
8.你能把七步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嗎
說起來要追溯到曹操時期。當時曹操鐘愛曹植,因為曹植才華橫溢。曹丕身為長子,按理應當由他繼承曹操的位置,因此對曹植心懷不滿。
后來曹操因頭痛病去世。曹丕由于迎逢曹操,又得到滿朝文武的支持,繼承魏王之職,廢劉漢而立曹魏。因為先前妒忌曹植的才華,意欲陷害。兩人是一母同胞,共同的母親卞太后為曹植求情。曹丕怕落得個對母不孝,對弟不友的罵名,就命曹植七步成詩,否則斬首。本以為曹植必死無疑,誰知曹植未到七步即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殘。曹丕自愧無顏,放過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滿七步即成詩,后人將這首詩稱為《七步詩》。
9.七步詩的故事背景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據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注: 個別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個人認為古字就應該是“然”。
“向”有人做“在”,疑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記載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詩意: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里哭泣。
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么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郭沫若的《反七步詩》則一反曹植《七步詩》的詩意,變為贊頌甘愿自我犧牲的精神。 :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 華羅庚的《贈諸弟》與郭沫若詩異曲同工: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樂。
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成熟”一語雙關,贊揚甘為人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