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還知道那些地名的來歷
1、煙臺——意為“狼煙升起的炮臺”。又說,因有煙臺山而得名,且源遠流長。煙臺山原無名,古為荒丘,三面環海,海拔53.5米,占地7.07公頃,因位置在北海岸,當地人稱“北山”。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與威海同為中國著名的“雪窩”。
2、無錫——《錫金縣志》記載:周秦時代,無錫西郊的錫山發現鉛錫,附近居民,競相開采。故此地原名“有錫”。到了西漢初年,錫礦挖掘殆盡,就被命名為“無錫”。這一傳說在《東周列國志》中,則被藝術加工成一則動人的故事:戰國末年,秦王嬴政令大將王翦率軍討伐楚國,駐軍錫山,士兵在埋鍋造飯時,掘出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當地百姓告訴王翦,此地盛產鉛錫,但近年來已逐漸減少。王翦聽了,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漸寧矣。今后當名此地為無錫。”
3、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選擇這里修筑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 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2.寫出兩個家鄉的地名的由來要簡單的
日月潭其實是兩個神仙,一個是太陽神仙,一個是月亮神仙。只因他們得罪了王母娘娘,而被打入了凡間,變成了兩個潭。后來,人們見兩個潭緊緊連在一起,一個像太陽,一個像月亮,就把這兩個潭取名為“日月潭”。
香港本是一個港灣,當地盛產蜜香樹。當地人便把蜜香樹的根拿來做香料。這一種香料的香味沁人心脾,當時是獻給皇室享用的貢品。于是,那些達官貴人便爭著、搶著去買。人們便大量制作這種香料,香料多了,這個港灣到處香味四溢。人們便把這個港灣叫做“香港”。
澳門原名香山澳,是一個三面臨海、一面連著大陸的半島。后來,名字有了演變,去了“香山”二字,在“澳”字之后加了個“門”,成了“澳門”
3.中國地名的由來
中國地名由來 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
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
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
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建國后撤消并入甘肅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
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后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
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我國湖泊名稱趣談我國是一個多湖泊的國家,天然湖泊遍布各地,或大或小,不一而足。
通常小而圓的稱為“池”、“塘”、“潭”,面積較大的稱為“湖”、“泊”。不同湖泊,名稱的由來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湖泊與河流一樣,多是文明的發祥地,在古代,稱湖泊為澤,如云夢澤(今江漢平原,現洞庭湖為其中一部分)、震澤(今太湖一帶)。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入,歷史時期民族融合,以及清朝以后漢文化的逐漸主宰,文獻中對湖泊名稱的記載多以當地各民族居民對其的習慣稱謂加以音譯而名。
在音譯規范化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吸納如藏、蒙、維等少數民族對湖泊的習慣性或具有宗教等特殊文化背景的名稱,1949年以后,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國家在充分尊重當地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和其它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統一湖泊在各類出版物尤其是地圖上的名稱,并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稱謂不可能一概統一,這在湖泊名稱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除眾所周知的“湖”(如江西的鄱陽湖)、“泊”(如新疆的羅布泊)外,湖泊的名稱可謂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有: (1) 東北地區的“泡”(如吉林的月亮泡、黑龍江的連環泡)、“洼”(如吉林的元寶洼); (2)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蕩”(如江蘇的元蕩)、“淀”(如河北的白洋淀)、“氿”(如江蘇宜興三氿之東氿、西氿和團氿)、“漾”(如浙江的麻漾); (3) 西南地區高原的“海子”(如四川九寨溝的海子群),比較大的謂“海”(如云南的洱海、陽宗海)。
(4) “海”、“諾爾”是蒙古族對湖泊的主要稱謂之一,如內蒙古的岱海、黃旗海、查干諾爾; (5) “潭”、“塘”、“淖”、“池”等是古人對湖泊古稱謂沿襲至今,如臺灣的日月潭、浙江的官塘、內蒙古的白堿淖、吉林的白頭山天池; (6) “錯”是藏族對湖泊的稱謂,因此帶“錯”的湖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區,湖泊名稱也多是根據藏語音譯而得。如著名的納木錯、羊卓雍錯。
有意思的是,有些湖泊,即使是藏人也了解甚少,故名字也相對簡單,如錯那(西藏有2個這樣同名的湖泊)、錯鄂; (7) “庫勒”是新疆地區湖泊的別稱,如阿什庫勒; (8) “茶卡”是西藏等地對鹽湖的稱呼。如扎布耶茶卡。
每個湖泊的名稱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納木錯,蒙古族人稱之為騰格里海,意為“天湖”。西藏的依布茶卡,藏語意為猞猁穴鹽湖;著名的黃河上游姊妹湖——扎陵、鄂陵湖,藏語分別表示“灰白色長湖”和“青藍色長湖”。
新疆的羅布泊,又名羅。
4.地名的由來
地名學(toponymy)是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準化和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之學,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地名研究的歷史悠久,中國東漢班固所撰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有四千多處各類地名,還對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稱演變作了說明,北魏酈道元所撰寫的《水經注》記載地名達兩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地名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研究的歷史并不長,是從19世紀后期首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并地名研究機構,出版有相關著作。
早期的地名學研究著重于地名的記述和語源的考證,到20世紀初以后轉入綜合研究地名的階段。中國大陸從1950年代末開始研究地名的標準化,并從綜合研究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分布規律,1977年成立了中國地名委員會,此委員會于1998年所編之《外國地名譯名手冊》是中國翻譯外國地名的主要根據。
另外,地名委員會所編之《外國地名漢字譯寫通則》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