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聞一多和臧克家的詩各一首(短點的)
聞一多的詩:
七子之歌—— 澳門
你可知“mu-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臧克家的詩:
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七子之歌》,這是我國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發表在《現代譯論》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
當時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九龍、旅大等七個地方先后被西方的帝國主義列 強 霸 占、租借,聞一多先生不堪忍受異國他鄉的侮辱,毅然回國。一回到祖國,他就親見是“五卅”慘案,洋人 橫行,民不聊生。
《老馬》這一匹掙扎在重載鞭撲之下的苦難深重、希望渺茫的老馬,究竟象征著什么,見仁見智,理解是很不相同的。詩人認為,這是寫的他自己。
事實上,詩篇所概括的內容,恐怕還要豐富、更加廣博。臧克家的成功的抒情詩,常常依靠象征性的形象的創造,來抒寫情懷、評價生活、表現自己在現實人生撞擊下迸發的審美沖動。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 澳門》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
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將近三年的他,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歷,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因此,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一方面懷念和贊美祖國,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而這組《七子之歌》就是在這種背景中誕生的。就在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一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 。
《老馬》這首詩寫于1932年4月。作者曾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我對**政權全盤否定,而對于革命的前途,覺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憤的。這時的思想情感與受壓迫、受痛苦的農民有一脈相通之處,對于‘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的老馬亦然。因此,我寫了老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子之歌澳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馬
2.關于臧克家的資料,還要一些他的精美簡短的現代詩
他是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面龐 臧克家:享年99歲,詩人、作家,主要作品集:《烙印》《泥土的歌》《運河》等。
[同期,兒童朗誦]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發表于1949年11月1日 作為二十世紀詩歌史上的經典之作 半個世紀以來被無數中國人所傳誦 2004年2月5日元宵節 這首詩的作者臧克家于北京病逝 享年99歲 北京晨光街10號 臧克家1996年后生活的寓所 2004年2月5日,農歷甲申年立春后的第二天,99歲的臧克家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他熱愛的世界。家人在靈前擺上了他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
鄭曼(臧克家夫人):我這幾十年來沒有看過他一頓不吃大蒜的,有時候大蒜不太好的時候就吃大蔥,還有喝綠茶。所以這個綠茶跟那個大蔥大蒜,對他講起來他是從來缺少不了。
這些來自故鄉生活的習慣臧克家一生都沒有改變。他寫道:“我愛鄉村,因為我生在鄉村,長在鄉村;我愛泥土,因為我就是一個泥土的人。”
鄉村 是我的海 我不否認人家說 我對它的偏愛 ——《海》 這是山東諸城的馬耳山,1905年10月,臧克家出生在這里。祖父嚴肅刻板、父親終年臥病,但他們都愛詩。
臧克家認為自己繼承了父親的詩人氣質,說“我是父親生命枯枝上開出來的一朵花”,那些在祖父身邊背誦過的古代詩句,跟隨了他一生。 詩意營造出的生活幻夢并不長久,時局混亂家道中落,八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
年幼的臧克家地體味著人生的悲歡。在臧家當了一輩子長工的“老哥哥”和會講故事的“六機匠”是他童年最好的朋友。
鄭蘇伊(臧克家女兒):老哥哥是他家的長工,在他們家待了等于是好幾十年。就是他的曾祖父、他的祖父、他的爸爸還有他自己,都是在老哥哥背上長大的,就是老哥哥去的時候他的曾祖父還很小的一個孩子呢。
所以就是說這么一個老長工,就是對我爸爸非常非常好這么一個老長工,到他年老的時候就被我爸爸的祖父給趕出了家門。還有六機匠也是,從小給他講很多很多的故事,他說我活到90多歲我看了這么多的書,到現在在我腦子里的印象最鮮明的還是六機匠給我講的那些故事。
他說這么好的兩個人最后都是非常悲慘地死去,而且他看到那些家鄉的農民,都非常非常窮困的那些農民,最后很多都生活非常悲慘,從小就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他就慢慢形成了他對整個社會的舊社會的這種看法。 老哥哥和六機匠給了童年的臧克家一顆充滿熱情和想象的心,卻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為生活傾其所有依然晚年凄苦潦倒一生,這痛楚也烙在臧克家心上。
若干年后,他蘸著淚水為他們寫下懷念的詩句,成為詩人最具深情的作品。童年的經歷讓臧克家一生都把目光投向那些被命運煎熬的窮苦人。
暗夜的長翼底下, 伏著一個光亮的晨曦。 ——《不久有那么一天》 這是1930年成立的國立青島大學。
這一年,臧克家25歲。之前他離開家鄉,參加北伐,經歷了更多生死。
革命失敗,生活動蕩,他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內心也十分苦悶,在報考青島大學時他在國文考卷上寫下了這樣的人生雜感。 臧克家(1999年采訪資料):我考了98分,我不是因為《為什么投考青島大學》,不是這一篇,就是《雜感》中的兩句,這在文壇上是個典故了,這兩句是什么呢?“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是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這里面有哲學。
雖然數學得了零分,憑借國文考卷上看破人生幻光的雜感,臧克家得到了國文系主任聞一多的欣賞,被國立青島大學破格錄取。 鄭蘇伊(臧克家女兒):好多人都想轉中文系,聞先生都不同意,然后我爸爸去,然后聞先生說你叫什么名字?我爸爸告訴他名字,他說你來吧,結果就這三個字,我爸爸就變成了聞一多先生門下的一個學徒了。
聞先生對他特別關心,又教他怎么作詩什么的,所以聞先生真是他的恩師,所以就是說他對聞先生懷有非常非常深的感情。 這一時期,聞一多的詩集《死水》給了臧克家很大影響,他開始試著尋找自己的風格,也開始了狂熱的詩歌創作。
臧克家(1999年采訪資料):我每次就拿詩稿向他請教,叫他看看,我自己覺得有些好句子,他畫一個圈,還有劃兩個圈的,真是高興。 1933年,聞一多和另兩位朋友各出資二十塊大洋,為臧克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烙印》,老舍當時寫了評論。
舒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之子):他就說這個詩集里頭的短詩很多,但是全是一個勁,這個字聽起來有點貶義詞,但是他說我喜歡這一個勁,他就說這一個勁是硬碰硬,他用了這樣的話就說這個,他形容臧克家的詩是石頭子,是一種個人主義的高度的表現。他這個個人主義是指什么意思呢?是指他把他自己的主張非常強烈地鮮明地表現出來,那么他就說他的詩里頭有一種浪漫主義的這種豪放、浪漫主義的剛硬,所以他說他的詩,就是硬碰硬。
聞一多在《烙印》的序言里引用的臧克家的話解釋了這種“硬”:這可不是混著好玩兒,這就是生活。 屠岸(詩人,翻譯家):有好多都是不朽的,比如說《老馬》、那個《烙印》這些都是不朽的。
因為它有很多復雜的。
3.閱讀臧克家的短詩《三代》,你能讀出其中反映的情感是什么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爺爺
在土里埋葬
三個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祖孫三代與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圖畫。
1、“洗澡”一詞使人聯想到孩子的稚氣,但也同時可以想見到農民的貧困。“
2、流汗”一詞是作為農民辛勤勞動的表現,然而“汗滴禾下土”的結果并未能使他們擺脫貧困,不僅使人為之不平,為之扼腕。
3、“爺爺”在土里葬埋這一結局與一般人歸宿無不一致,然而此時此景,此情此理,很是讓人在同情憐憫之余若有所思。“土里”一詞重疊出現浸透著辛勤勞作的農民對土地的執著追求。
4、從詩人筆下的這幅祖孫三代與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圖畫,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命運,而是一個長達數千年的農民命運的集中概括。
由此,這首詩歌就有了深刻的內涵,就具有了詩人哲理性的思考,所以說詩雖短,但意無窮。詩中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那世世代代與土為伴的艱辛,那“壽終正寢”葬埋的悲涼,強烈的感染著每一位讀者,深深的扣擊著人們的心扉。
希望對你有用的、、、
4.臧克家的詩有哪些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 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現代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曾任《詩刊》主編,他的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且被選入六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十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經作者同意后改名為:,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題目)入選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二課。
5.求臧克家的詩《有的人》賞析
原發布者:一米陽光
臧克家詩歌《有的人》賞析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寫的。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臧克家親自前往魯迅先生在北京曾經生活、工作過很多年的故居,緬懷這位中國文壇巨擘。臧克家親臨其境,浮想聯翩,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連串的聯想,他有感于魯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揮筆寫下《有的人》這首詩: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諸多政治抒情詩的代表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以高度凝煉的藝術手法,闡述了人的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真諦。全詩分七節,通篇采用對比手法,把兩種不同思想的人進行了比較,熱情謳歌了“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通過鞭韃“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從反面襯托以魯迅為代表的所有“給人民作牛馬”的人的高尚情操
6.臧克家的代表詩歌作品是哪些
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后出版有詩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運河》等。抗日戰爭后,出版有《從軍行》、《泥淖集》、《淮上吟》、《嗚咽的云煙》、《泥土的歌》等詩集和長詩《古樹的花朵》。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濰坊諸城人,現代詩人。山東大學知名校友,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曾任《詩刊》主編,他的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其《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入選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十二課。
7.臧克家《有的人》全詩的意思
愛好詩歌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凡是好詩,不論新舊,都是經久難忘的。
只要是經久難忘的詩,大體都是名篇佳作。當然,一首詩為少數幾個人經久難忘,可能還夾某些偏愛的因素;但是為大多數人經久難忘,就表明那首詩的生命力的久,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就是一首能使大家經久難忘的好詩。這首寫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感從何來?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個月。一方面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從舊中國進入新中國的各色人等還不免帶著舊社會的階級和思想烙印。
魯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處于對立面的“有的人”卻也不少。詩人面對現實,回憶魯迅生前和逝世以來的社會狀況,有感而作此詩。
此詩不僅反映了生活真實,也表現了詩人的思想傾向,因此,這是一首真實性與傾向性相統一的抒情詩。 詩的第一節指出當今之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人:一種人“雖生如死”,另一種人“雖死猶生”。
“雖死猶生”的人,自然是指當時被紀念的魯迅,是對“永垂不朽”的魯迅的歌頌;但是,作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單指魯迅,同時還暗示著與魯迅品質相同的許多人。至于作為對立面的“雖生如死”的人,當然指壞人。
這節四行詩,兩句話,是全詩的總帽,統帥全篇,雖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極強,耐人尋味,今人猛省! 接著三節(即詩的第二、三、四節),把“雖生如死”的人和“雖死猶生”的人從三個方面作了對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從形象看,“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雖然昂首挺腰,自詡“偉大”,實際上是藐小的:而“給人民當牛馬”的人,盡管俯下身子,毫不顯眼,卻是偉大的。
這四行詩,是從魯迅《自嘲》一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生發出來的。詩人發展了魯迅的思想和詩意,形象的對立性更加突出、鮮明。
再從思 想看,那些“雖生如死”的人總是想“不朽”,“要把名刻入石頭”,為自己樹碑立傳。而那些“雖死猶生”的人,卻情愿充當無名的野草。
它們憎惡把野草當作裝飾品的“地面”,時刻等待地下的火山噴薄而出,燒盡“地面”上的野草、喬木,直到“無可朽腐”,大家同歸于盡。這一節是根據魯迅《野草?題辭》中的“我自 愛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幾句話寫成。寫《野草》和 《野草?題辭》時的魯迅,正處于思想“彷徨”時期,他曾經坦率承認他當時還沒有找到革命的道路,但他對于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卻是痛恨,不共戴天的,因而表現了“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徹底犧牲精神。
最后從情操看,那些“雖生如死”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是十分卑鄙、丑惡的。而那些“雖死猶生”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情操是非常崇高、美好的。
詩的第二、三、四等三節是緊接詩的第一節進行構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64643733思的。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而且譴責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眾“偉大”,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不讓別人活下去的人。
這樣一個對照,比單純誆歌魯迅更加顯示出詩的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最后三節(第五、六、七節)詩,詩人抓住頭一節詩所說的兩種人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指出他們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影響和不同的下場,也就是指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前途。
這三節詩是二、三、四等三節詩的邏輯發展。第五節詩仍然從對立的形象著眼。
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自詡“偉大”的人終歸被人民所推翻,從高高在上的地方摔了下來,不僅藐小,而且將從地球話寫成。寫《野草》和《野草? 題辭》時的魯迅,正處于思想“彷徨”時期,他曾經坦率承認他當時還沒有找到革命的道路,但他對于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卻是痛恨,不共戴天的,因而表現了“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徹底犧牲精神。
最后從情操看,那些“雖生如死”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是十分卑鄙、丑惡的。而那些“雖死猶生”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情操是非常崇高、美好的。
詩的第二、三、四等三節是緊接詩的第一節進行構思的。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而且譴責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眾“偉大”,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不讓別人活下去的人。
這樣一個對照,比單純誆歌魯迅更加顯示出詩的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最后三節(第五、六、七節)詩,詩人抓住頭一節詩所說的兩種人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指出他們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影響和不同的下場,也就是指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前途。
這三節詩是二、三、四等三節詩的邏輯發展。第五節詩仍然從對立的形象著眼。
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自詡“偉大”的人終歸被人民所推翻,從高高在上的地方摔了下來,不僅藐小,而且將從地球上消失;至于那些“給人民作牛馬”的人,卻被人民永遠緬懷他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光輝形象。第六節則是寫出兩種不同的主觀思想得到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