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魚我所欲也最簡潔的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擴展資料:《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
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對現代人的啟示:我們暫時被現在的快樂所蒙蔽了雙眼,看不到未來的自己是如何的岌岌可危。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感受更美麗的世界。
人生也因此而精彩。參考資料:魚我所欲也-百度百科。
2.魚我所欲也最簡潔的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擴展資料: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
對現代人的啟示:我們暫時被現在的快樂所蒙蔽了雙眼,看不到未來的自己是如何的岌岌可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感受更美麗的世界。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參考資料:魚我所欲也-百度百科
3.魚我所欲也求翻譯, 我要精簡版
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兩者如果不能同時得到,我就寧愿舍棄魚而得到熊掌。
生命,是我需要的,義也是我需要的;這兩樣如果不能同時得到,我就寧愿舍棄生命而去求得“義”。生命本是我所需要的,但我需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茍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厭惡的,但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對人世間有些禍患,我也并不躲避。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假使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躲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運用某種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運用某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卻有人不采納它。
由此,可知人們所追求的有超過生命的,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這種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不能喪失這種信念罷了。
一筐米飯,一碗湯菜,有了它就能生存,沒有它就會死亡。但如果吆喝著施舍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腳踢著而施舍給別人,即使是乞丐也會不屑一顧。
對于優的俸祿如果不問它合不合禮儀就去接受它,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得到它難道是為了自己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從前情愿犧牲生命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華美的住宅而接受它,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如果不改變這種做法,仍然去追求優厚的俸祿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4.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
卻不肯采用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
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三、出處
《孟子·告子上》,作者是戰國孟子。
擴展資料
一、賞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
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魚我所欲也
5.《魚我所欲也》古文解釋,一定要簡短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么只有舍棄魚而選擇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義也是我所追求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么只能舍棄生命而選擇大義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事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這種方法就能夠生存下來,這樣看來,有這種方法卻不采用;采用這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那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不僅是賢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饑餓的路人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妻子與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惡之心。
6.魚我所欲原文翻譯
《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9303933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
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茍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
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
(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
那優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7.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堅持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走投無路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萬鐘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萬鐘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萬鐘俸祿)。
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的思想——義。1. 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腳掌。
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 茍得:茍且取得。
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4. 辟:同“避”躲避。
5.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6.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
“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7.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8.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9. 非獨:不單,不僅。
10. 喪:喪失。 11.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2. 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
13. 蹴cù:用腳踢。 14. 不屑:認為不值得。
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5.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
萬鐘,豐厚的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鐘。
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
16. 何加:(有)什么益處。 17. 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
18.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動詞。
19. 與:同“歟”,語氣詞。 20. 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鄉,同“向”原來,從前。 21. 已:放棄,停止。
22. 本心:本性,天良。 23.是故:所以 24.能:保持 25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26.患:災禍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也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因此被稱之為“亞圣”。
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
不過他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孟子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
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呵呵。
希望對你有幫助~。
8.魚我所欲也的全部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的話,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追求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因此我不茍且偷生;死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更令我厭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也并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避開禍患的手段,有哪一樁不能采用呢?這樣做就可以生存,卻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禍,卻有人不采納它。因此,可知人們所追求的有勝過生命的,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
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夠不喪失這種本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