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故事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
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
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作者:劉義慶。
2.求文言小故事,要短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刻舟求劍 漫畫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哀溺》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掩耳盜鈴》吳王欲伐荊⑴,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⑵死!”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⑸,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
吳王曰:“子⑺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⑻,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⑽也;黃雀延頸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顧⒀其后之有患⒁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⒂其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望采納~不夠的話請追問~。
3.文言文小故事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
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
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
4.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
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
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
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5.幽默的簡短的文言文小故事原文和翻譯
上學時學文言文,我的同桌在睡覺,老師讓他起來翻譯“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值得推辭的)。”
只見那哥們兒端起書,開口道:“我喝死都不怕!”在全班的暴笑聲中,他接著翻譯:“一杯怎么能夠呢?”眾人被雷倒。偷肉 某甲去京城賣肉,在路旁一廁所前停下來解手,把肉掛在外面。
某乙見此,忙把肉偷 去。還沒來得及走遠,甲已經走出廁所,抓住乙,問乙是否看見有人從廁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
乙恐甲識破,早把肉銜在嘴里,不耐煩地說:“你真是個笨蛋!把肉掛在門外,哪能不 丟?如果像我這樣,把肉銜在嘴里,豈有丟失之理?” ——魏·邯鄲淳《笑林》姓名游戲 北齊的西陽王徐之才極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戲。在他未封王時,嘗與尚書王元景戲 耍。
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說:“你的名字叫‘之才’,這又有什么講法?依我看來,叫‘乏才’還差不多。”徐之才聽了,不惱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這個字,左邊加上言為‘ㄍ擺俊保拷慍閃恕瘛由暇弊閌歉觥懟恚 出角、尾就變成‘羊’。”
王元景聽了,張口結舌,尷尬萬分。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請客人,盧元明也在座。
席間,盧元明戲弄徐之才的姓說:“‘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當即嘲弄元明的姓— —“盧”(繁體為“盧”)字:“‘盧’這個字,安‘啊印稹悺 生男成‘虜’(虜)',配‘馬’(馬)成‘驢’(驢)。”
直說得盧元明面紅耳赤,無言 以對,滿座人笑得前仰后合。——舊題隋·侯白《啟顏錄》燕窩與牛犢 侯白后來做了唐朝的官員,經常跟人們在一塊猜謎語,侯白先對眾人約法三章:“所猜 之物,一、必須是能看見的實物;二、不能虛作解釋,迷惑眾人;三、如果解釋完了,卻見 不到此物,就應受罰。”
接著他先出謎面:“背與屋一樣大,肚與枕(車后橫木)一樣大,口與杯子一樣大。”大家猜了半天,誰也沒猜中,都說:“天下哪里有口和杯子一樣大而背 卻和屋一樣大的物件?定無此物,你必須跟我們大家打個賭。”
侯白跟眾人打完賭,解釋 說:“這是燕子窩。”眾人恍然大笑。
又有一次,侯白出席一個大型宴會。席間,大家都讓他作個謎語助興。
所猜之物,既不 能怪僻難識,又不能抽象不實。侯白應聲而道:“有物大如狗,面貌極似牛。
這是何物?” 眾人競相猜個不停,有的說是獐子,有的說是鹿,但都被大家否定了。便讓侯白說出謎底。
侯白哈哈大笑道:“這是個牛犢。”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
玄宗 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于眾人。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
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知章說:“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
玄宗說:“信乃道之 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
知章拜謝受命。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
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宋·高懌《群居解頤》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
一天,艾子漫游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里有 人說話:“一首。”
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無,一夜無眠。
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 人,在靜靜月夜里專心吟詩,心里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里走出一個商販 模樣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
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 看一下。”
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么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 來。
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里聽到您在屋里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 不是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里找不到手 紙,于是就用手揩。
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 ‘首’。”
艾子聽了,羞慚不已。——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文字游戲 蘇東坡聽說王荊公的《字說》剛完成,前去荊公處祝賀,并戲言道:“大作中說:以 ‘竹’鞭‘馬’為‘篤’。
但我還有個疑問:“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 的?”荊公笑而不答,卻反問道:“‘鳩’字以‘九’從‘鳥’,難道也有什么證據嗎?” 東坡立即作答:“《詩經》上說:‘尸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們的爹娘,恰好是 九個。” 王荊公聽了,欣然點頭應允。
時間長了,才知道蘇東坡又跟他開了個大玩笑。——宋·蘇軾語明·王世貞次《調謔編》三分詩,七分讀 秦少章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詩人郭祥正有一次路過杭州,把自己寫的一卷詩送給蘇東坡鑒賞。
未等東坡看詩,他自 己先有聲有色地吟詠起來,直讀得感情四溢,聲。
6.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拔苗助長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
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
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
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7.簡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譯文
32.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并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
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34.陶母責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
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
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35.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么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
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42.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
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只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43.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
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萬年乃不復言。【參考譯文】陳萬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長討好別人,用盡全部家產去討好遠戚許、史家,特別是樂陵侯 史高. 陳萬年的兒子陳咸字子康,十八歲,憑借陳萬年做了侍郎。
他資質與眾不同,性子比較直,而且敢于說話。多次上書論及國事,諷刺皇帝身邊的近臣。
這樣的書奏大概上了數十次,結果被貶為左曹。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
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么?”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
8.求四個極為簡短的文言文小故事或文言文名人軼事,急~~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9.5個精短古文故事 要翻譯、感想.
1、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dàn)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仕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里生活貧困、沒有依靠。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昏沉困倦,就用水洗臉。
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堅持苦讀。做官以后,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
以至于由于讒言而被貶官,因為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夠自給自足罷了。
他經常自己吟誦:“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此文為歐陽修著)【感想】范仲淹他刻苦學習、逆境成才的經歷。
這也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393530正是他能成為剛直不阿、體恤民情、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
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于《岳陽樓記》,又揭示主題。
2、陳蕃愿掃除天下 【原文】陳藩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選自《后漢書·陳蕃傳》作者范曄。【譯文】陳藩字仲舉,是汝南平輿人。
他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悠閑地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感想】故爾在做每一件事時,即便是再微小也要認真腳蹋實地的去對待和處理.在一件小事上能做到合情合理盡善盡美,那么在做大事的時候這種為人處事的優點方會被體現的一覽無余.所以說凡事從小起從現在起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這種良好始終貫穿我們的整個生命,讓這種良好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掃地的時候,也要認真的去掃好每一個角落,就好比是走好我們人生的第一步!3、畫家趙廣不屈【原文】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
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擄婦人。
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實用左手。
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
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選自陸游《老學庵筆記》)【譯文】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里的小書童。
李伯時作畫的時候經常讓趙廣在旁邊侍候,時間長了(趙廣)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是畫馬,幾乎能和(李伯時的)真跡混淆。建炎年間,趙廣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搶來的婦女。趙廣堅決地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趙廣)不順從,(金兵)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發他離開了。
但是趙廣平時是習慣用左手畫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
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感想】人都說,自北宋以降,中國已是“兵魂銷盡國魂空”。
文人走上政治舞臺后,尚武精神在走下坡路。其實,文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氣節。
倘若多幾個趙廣,北宋何以輕易滅亡?4、項羽志大才疏 【原文】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期起兵反秦,三年入咸陽破秦。后與劉邦爭天下而敗。
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
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譯文】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起兵抗秦,三年攻入咸陽打敗秦國主力。后來與劉邦爭奪天下,失敗了。
項羽年少時,讀書沒有學成;就放棄(離開)了,學習劍法,又無所成。項梁對他的這種行為很生氣。
項羽說:"讀書,只能夠讓我記住姓名而已。學劍法,只能抵擋一人,不值得學。
我要學能抵御萬人的本領。”于是項梁開始教項羽兵法。
項羽很高興,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時候,又不愿意深入學下去(又不愿學完)。【感想】項羽是一位悲劇式的英雄。
秦朝滅亡后,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
入關后,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
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
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