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振寧的故事 短一點的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后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
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
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
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
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
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
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
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
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2.楊振寧的故事 短一點的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后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3.楊振宇鄧稼先的簡短事跡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安徽同鄉,北京崇德中學同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學。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4年,楊—Mills規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范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鄧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4.楊振寧的光輝事跡
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
他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
楊振寧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于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書時的學生。他們于1950年結婚,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
2004年12月24日,楊振寧與潮汕女子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附其傳記如下:楊家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
楊振寧的曾祖父楊家駒(字越千)曾任安徽省太湖縣的都司。1877年任滿回原籍,途經合肥,為朋友挽留定居于此。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他祖父楊邦盛(字慕唐)的長子。楊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
楊振寧出生在合肥縣(今合肥市)縣城西大街四古巷。1933—1937年在北京崇德中學上學,1937年秋進入合肥省立第六中學。
1938年初他們一家到了昆明,楊振寧進入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習。1938—1942年就學于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陣容十分強大。教楊振寧大一國文的有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和王力等。
楊振寧跟趙忠堯學習大一物理,跟吳有訓學習大二電磁學,跟周培源學習大二大學。他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
吳大猷先生給了他一篇羅森塔耳(*hal)和墨菲(GM Murphy)于1936年寫的關于群論和分子光譜的總結性文章。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導師是代數專家狄克遜,楊武之讓楊振寧從狄克遜寫的《現代代數理論》中學習群表示理論。
楊振寧發現書中僅用二十幾頁就將群表示理論講得清清楚楚,極合他的口味。實際上,當他還是一個高中學生的時候,就從他父親那里學到一些群論的基本原理,曾被放在父親書架上的斯派塞的(有限群論)(Die Theorie der Gruppen van endlicher Ordnung, 1923)中的美麗圖形強烈地吸引住。
他的家庭使他很早就受群論的熏陶。他寫學士論文的經歷,又使他對群論與對稱性在物理中的應用有了深刻的印象。
楊振寧于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2年。他的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
在楊振寧進人清華大學研究院之前,曾聽了王竹溪一系列關于相變的演講,使他了解到相變是很重要的問題。在王竹溪指導下,他完成題為“超晶格統計理論中準化學方法的推廣”的統計力學文章,這篇文章與一些其他工作合起來成為他的碩士論文。
在研究院這2年間,他也從馬仕俊那里學習到很多場論知識。吳大猷和王竹溪引導楊振寧走的兩個方向是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
楊振寧始終強調這是他一生中主要的研究方向。1944年夏,楊振寧考取了留美公費生,按照考試委員會所選定的專業,他報考了高電壓專業。
按照考試委員會“凡錄取各生應在原機關服務留待后信”的規定,楊振寧從1944年秋到1945年夏,在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了一年高中數學。他一面教書一面學習和研究場論,徹底地學習了泡利所寫的關于場論的總結文章。
楊振寧在昆明的7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基本上決定了他今后研究的主體方向。愛因斯坦、狄拉克、費米當時已經是他最崇敬的三位物理學家。
1945年11月下旬他到達美國,原希望師從費米,但費米已離開了哥倫比亞大學,去處不明,使他甚為失望。幾經周折,最后才在張文裕教授那里打聽到費米即將去芝加哥大學的消息。
1946年初,楊振寧到芝加哥大學注冊成為研究生。開學不久.他向費米提出,希望在他的指導下寫一篇實驗論文。
但費米的實驗室當時在阿貢,楊振寧是外國人。
5.楊振寧的光輝事跡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
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
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楊振寧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
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
曾先后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于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
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書時的學生。
他們于1950年結婚,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
6.楊振寧簡短的資料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后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7.楊振寧的簡略資料
楊振寧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鄧稼先,杰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有同名影視、散文、游戲等。
8.給我幾個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小故事
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于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
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
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
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
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
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
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
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
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
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9.關于楊振寧鄧稼先的事跡
提問百度知道 楊振寧的英雄事跡我來答2條回答彡狠のLV.2 推薦于 2017-11-24姓名:楊振寧性別:男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籍貫:安徽合肥學歷:博士后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
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
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
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
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
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
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
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
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10.楊振寧和鄧稼先的小故事500字左右
楊振寧的故事:楊振寧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
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鄧稼先的故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
22天后,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
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后,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后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
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于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擴展資料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貢獻。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振寧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