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庖丁解牛的故事簡要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愿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2.庖丁解牛的簡單翻譯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里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大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用刀)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志得意滿,(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3.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的現實意義
都說人生復雜,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導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的著作,但實際上被指導者看了以后,仍然還是覺得復雜,因為生活的個案實在變化太多了。
也有人覺得人生本來簡單,認為人生復雜是想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復雜,思想中就沒有那么多的負擔;只要自己不復雜,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簡單的人去角力的。但這幾乎很快地被證明為是一種幻想,因為當前的社會本身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了。
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國牛和美國牛,其機理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這段文字的寓意如下: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是一件危險的事.(但是同時也要指出莊子本人是一個極端的相對主義者,這意味著在他的想法中美就是丑,丑就是美。所以他的思想不能完全當作現實生活的參考)
《庖丁解牛》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且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4.談談“庖丁解牛”故事對你的啟示
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都說人生復雜,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導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的著作,但實際上被指導者看了以后,仍然還是覺得復雜,因為生活的個案實在變化太多了。
也有人覺得人生本來簡單,認為人生復雜是想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復雜,思想中就沒有那么多的負擔;只要自己不復雜,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簡單的人去角力的。但這幾乎很快地被證明為是一種幻想,因為當前的社會本身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了。
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國牛和美國牛,其機理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這段文字的寓意如下: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是一件危險的事.(但是同時也要指出莊子本人是一個極端的相對主義者,這意味著在他的想法中美就是丑,丑就是美。所以他的思想不能完全當作現實生活的參考)
5.給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寫一篇自傳或者后傳 用文言文 不限字數 可以比較
今天,我閱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庖丁解牛》。
故事主要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庖丁的人,他宰牛的技術十分高超。有一天,有一個人叫庖丁去幫忙宰牛,只見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劃來劃去,劃出了許多優美的線條,不一會的功夫就宰好了。
大家都對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藝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實,庖丁一開始宰牛的時候一點都不熟練,可以說得上是動作笨拙,緩慢。
但是通過許許多多次的練習,他漸漸地掌握了宰牛的技巧,慢慢地就熟練起來了。這是庖丁宰牛成功的一大原因!所謂熟能生巧,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了。
平時大家在報紙和電視上總會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個神童,他(她)是誰誰誰”這樣的內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羨慕。但是,在羨慕之余,大家想過沒有,其實所謂的神童只不過是他(她)們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后天的訓練才會取得成功的,而并不是天生就那么神奇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學習也要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斷的勤學苦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6.庖丁解牛的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庖丁解牛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二、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么除了危險以外就什么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么樣去解)。
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擴展資料 道理 牛無疑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
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
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莊周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漢族,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墻寺村)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后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 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
7.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什么
庖丁解牛,我國古代成語,出自《莊子》,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都說人生復雜,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導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的著作,但實際上被指導者看了以后,仍然還是覺得復雜,因為生活的個案實在變化太多了。
也有人覺得人生本來簡單,認為人生復雜是想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復雜,思想中就沒有那么多的負擔;只要自己不復雜,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簡單的人去角力的。但這幾乎很快地被證明為是一種幻想,因為當前的社會本身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了。
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們的機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向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