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的傳說(一定要短的)
《詩經》上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每到春天,輕盈的花朵染上嫵媚的粉色,使大地充滿了盎然春意。與桃花有關的還有很多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
(一)
據傳唐朝書生崔護,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桃林內偶遇一少女,此時桃花正開,少女的面頰被桃花映的粉紅,格外動人。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隨即離去,但少女的容顏久久不能忘懷。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那桃林,卻只見桃花不見少女,原來少女竟因相思他,郁郁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于此,讓那少女復活了,成全了這一樁美好姻緣。而桃花正是這動人愛情的見證。
(二)
桃花盛開在春日里,她粲如錦繡,艷如紅霞,傳說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花千姝,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于桃園,每次皇帝都要摘桃花插于寵妃頭上,說"此花最能助嬌態",桃花如此嬌美,因此古時有人用桃花洗面,認為這樣可使容貌更加美麗。
(三)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為桃木制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2.關于桃花的小故事
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唐朝人孟棨寫了一本《本事詩》的書,他在該書中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寫了一段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清明節的這一天,因為考進士不及格,而一直為此郁郁寡歡的崔護,一個人去了長安城郊的南莊游玩。因為口渴,他想討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莊里走去。在一戶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他隨意的叫開了人家的屋門。這戶人家的少女,在問明了來意后,就轉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給他喝,而且還打開房門,請他進來,請他坐下歇歇。
這次與農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護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年清明節的這一天,鼓足勇氣的崔護,再次來到了這戶人家,卻發現房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心泱泱,滿懷惆悵的崔護,于是就在這戶人家的墻壁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擴展資料:
桃花的作用與功效:為薔薇科植物桃的花。春季開花時采摘,曬干。
【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微溫。 歸心、肺、大腸經。
【功 效】 活血行淤,潤燥滑腸,祛病美容。
【應 用】 用于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腫痛、腸燥便秘等。
(1)桃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莖皮性味苦、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截瘧殺蟲的功能。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絲蟲病。
(2)桃 葉: 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能。外用適量。用癰癤鮮品搗爛敷患處,痔瘡、濕疹、頭虱均煎水洗。
(3)桃樹膠的作用與功效: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氣、止渴的功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歷史上與桃花有關的趣聞
3.簡短的說一下桃花源的來歷
桃花源記的由來 本文的作者是我國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
為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寫了《桃花源詩》。序中,他描繪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會風尚,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瑯瑯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獨立的文章。
這就是《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分析】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
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陶淵明 1、后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他的含義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
(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為什么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愿讓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里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8、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你認為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1、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桃花的傳說和由來
桃花的妖冶美艷在群芳之中是獨樹一幟的。
早在《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述。盛開的桃花熱烈嬌艷得仿佛隨時會燃燒起來。
作為春天和美麗的代名詞,桃花自然不乏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的這首桃花詩就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崔護是唐朝的一介書生,他于一年的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農舍旁偶遇一美貌少女,此時少女的面頰被院中盛開的桃花映襯得分外嬌艷。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才戀戀不舍地離去,過后卻久久不能忘懷少女的美麗容顏。
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少女所住農舍,卻只見桃花不見美人,原來少女竟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于此,讓那少女復活了,成全了一樁美好姻緣。
桃花遂成了這動人愛情的見證。 美艷的桃花時常與美人聯系在一起。
傳說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花千株,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于桃園時,皇上都要摘枝桃花插于貴妃頭上,說"此花最能助嬌態"。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
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為桃木制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明帝時,剡縣人劉晨、阮肇一起進天臺山采藥,迷路山中,餓得半死。
忽遠望山上有一桃樹,就上山摘桃充饑,身體馬上健旺。又臨溪飲水,見上游流下蕪青葉和一個杯子,杯中留有胡麻碎粒,估計附近有人家。
過山見溪旁有二淑女,艷麗無比。二女邀劉、阮到家。
家中陳設華麗,侍女很多。請劉、阮吃胡麻飯、山羊脯和美酒,夜間分別陪在帳中歇息。
半年后,春天來臨,二人想念親人,二女只好送他們回去。到家中,親友早已亡故,最后問到七世后的孫子。
在與桃花有關的傳說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影響最為久遠,其中描寫道……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人雅士,為人們塑造了一個令人神往、千古不朽的理想之境,不知激勵和影響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
5.歷史又古老的桃花的傳說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里有這樣一種傳說。
"SL3 b 大年三十晚正十二點。如果未婚男女圍著掛滿“紅包”的桃花樹左轉三圈右轉三圈。
那么他(她)就會找到夢想中的人,就是平常說的桃花運。 ew9]#A51 今年,聽說我的那些可愛的同事們,就在過年的那晚,等到了正十二點,就跑到公司的大廳里。
因為那里有一棵桃花樹,而且上面掛滿了紅包。那樣子真的有一種浪漫的氣氛。
好多的人呢,大家都自動排起了隊,圍著轉桃花呢! }=H Qx_D 都期望著在新的一年有著浪漫的桃花相隨,聽說還很靈的,因為去年有同事也轉了,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F~nhb%g 希望在新的一年,論壇的里的每位朋友都紅紅火火的。
愛情甜甜蜜蜜的。口袋里的錢滿滿的。
家庭都幸福美滿。
6.有沒有一個關于桃花的愛情小故事
故事有點長。
一個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很感動人的愛情故事,可謂蕩氣加腸,那就是“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先有詩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是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
然而知詩者并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于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游,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
午后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
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
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
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
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
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
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
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并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墻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墻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
語句雅致,情趣不俗,絕不同于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干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墻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
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態。
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
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然而墻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
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并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后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
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蕩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
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圣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
7.簡短的說一下桃花源的來歷
桃花源記的由來 本文的作者是我國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
為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寫了《桃花源詩<并序>》。序中,他描繪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會風尚,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瑯瑯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獨立的文章。
這就是《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分析】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
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陶淵明 1、后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他的含義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
(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為什么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愿讓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里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8、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你認為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1、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