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沒有關于方程式的小故事,很簡單的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后,"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后,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譯出.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里被廣泛采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2.數學小故事10篇(最簡短的)
一元錢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板三十元,后來老板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貪污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貪污的2元總共29元。那一元錢到哪去了?
分蘋果
小咪家里來了5位同學。小咪的爸爸想用蘋果來招待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個蘋果。怎么辦呢?只好把蘋果切開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塊,小咪的爸爸希望每個蘋果最多切成3塊。這就成了又一道題目:給6個孩子平均分配5個蘋果,每個蘋果都不許切成3塊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樣做的呢?
小馬虎數雞
春節里,養雞專業戶小馬虎站在院子里,數了一遍雞的總數,決定留下 ,1/2外,把1/4慰問解放軍,1/3送給養老院。他把雞送走后,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62343833到房內有雞叫,才知道少數了10只雞。于是把房內房外的雞重數一遍,沒有錯,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數。小馬虎奇怪了。問題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馬虎在院里數的雞是多少只嗎? 『本文由第一范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來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強看見了問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來了客人了。”“來了多少人?”小林說:“我沒有數,只知道他們每人用一個飯碗,,二人合用一個湯碗,三人合用一個菜碗,四人合用一個大酒碗,一共用了15個碗。”你知道來了多少客人嗎?
3.數學家的小故事,簡短點
1、阿基米德誕生于希臘西西里島敘拉古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他出生于貴族,與敘拉古的赫農王有親戚關系,家庭十分富有。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學識淵博,為人謙遜。阿基米德的意思是大思想家,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對數學、天文學特別是古希臘的幾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阿基米德出生時,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意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共和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斗場所。
2、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后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于是輪子不停地轉動。
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制造了一個小水鐘。每天早晨,小水鐘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里墻角、窗臺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3、馮·諾依曼從小就顯示出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從孩提時代起,馮諾依曼就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六歲時他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
六歲時他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在十歲時他花費了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并可以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并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 ,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萊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
4、一九五三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許多人。
途中閑暇無事,華羅庚題出上聯一則:”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 這里的“三強”說明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戰國,卻又隱語著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同志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
隔了一會兒,華羅庚見大家還無下聯,便將自己的下聯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可是,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妙對使滿座為之傾倒。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寫過以下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糾正錯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63039誤。
5、1910年秋天,胡明復從上海乘船赴美,入康乃爾大學文理學院學習,與后來成為語言學家的趙元任為同班同學。他們兩人時常切磋學業,相互鼓勵,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1912年胡適也由該校農學院轉到文理學院,與他們同班學習,三人成績皆佳。
1913年,為了表彰這三位中國留學生,他們同時被推薦為負有盛名的美國大學生聯誼會會員。1914年臨近大學畢業時,胡明復、趙元任又被推舉為同負盛名的美國科學學術聯誼會會員,為中國留學生爭得了殊榮。
1914年夏,胡明復畢業于康乃爾大學,獲文理學士學位。畢業前后,他與部分中國留美學生籌備創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
4.課前一分鐘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小故事有哪些
1.蘇步青的故事: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去法國做學術訪問時,一位陪同他的數學家在電車里給蘇教授出了幾個題目。
法國數學家:蘇教授您好!可以請教您一個問題嗎?蘇步青:當然可以,您請說! 法:是一個關于行程的問題。具體是這樣的:有A,B兩地相距50km。
甲在A地、乙在B地,兩人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甲每小時走3km,乙每小時走2km,那么他倆幾小時可以碰到呢?蘇:生活中關于行程問題有兩大類,相遇和追及。您所問正是一個很典型的相遇問題。
它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就很好解決。您看:解 設甲乙兩人x小時相遇,根據題意得 3x+2x=50 5x=50 x=10答:他們10小時能相遇。
法:聽您一說,真是挺簡單的。 法國數學家沒想到這個中國人能這么快地回答了自己的問題。
接著又提了一個問題。法:一只小狗每小時跑5km,它同甲一起出發,碰到乙時它就返身往甲這邊跑,碰到甲時它就返身往乙這邊跑,問小狗在甲、乙相遇時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蘇:顯然,小狗往返奔跑,直到甲、乙相遇時才停下來,所以小狗跑的時間就是甲、乙相遇的時間,問題由此迎刃而解。
解 由上題知,他們10小時后相遇,所以狗也跑了10小時,共跑了 5*10=50(千米)答:小狗在甲、乙相遇時一共跑了50千米。法:蘇教授您真了不起,中國人真聰明。
2.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在孩提時代他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但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有一天,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
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
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
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
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
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
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3.高斯的巧算:高斯是德國著名的大科學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100=? 這下可難倒了剛學數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按照題目的要求,正把數字一個一個地相加.可這時,卻傳來了高斯的聲音:“老師,我已經算好了!” 老師很吃驚,高斯解釋道:因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這樣的等于101的組合一共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后,"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十七世紀前后,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譯出.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
5.簡短一點的數學小故事
(小故事1)
物理教授走過校園,遇到數學教授。
物理教授在進行一項實驗,他總結出一個經驗方程,似乎與實驗數據吻合,他
請數學教授看一看這個方程。
一周后他們碰頭,數學教授說這個方程不成立。可那時物理教授已經用他的方
程預言出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而且效果頗佳,所以他請數學教授再審查一下
這個方程。
又是一周過去,他們再次碰頭。數學教授告訴物理教授說這個方程的確成立,
“但僅僅對于正實數的簡單情形成立。”
(小故事2)
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同時接到一個任務:將一根釘子釘進一堵墻。
工程師造了一件萬能打釘器,即能把任何一種可能的釘子打進任何一種可能的墻
里的機器。
物理學家對于榔頭、釘子和墻的強度做了一系列的測試,進而發展出一項革命性
的科技—— 超低溫下超音速打釘技術。
數學家將問題推廣到N維空間,考慮一個1維帶扭結的釘子穿透一個N-1維超墻的
問題。很多基本定理被證明。當然啦,這個題目之深奧使得一個簡單解的存
在性都遠非顯然。
(小故事3)
一位農夫請了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來,想用最少的籬笆圍出最大的面積。
工程師用籬笆圍出一個圓,宣稱這是最優設計。
物理學家將籬笆拉開成一條長長的直線,假 櫪榘視形 限長,
認為圍起半個地球總夠大了。
數學家好好嘲笑了他們一番。
他用很少的籬笆把自己圍起來,然后說:
“我現在是在外面。”
(小故事4)
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乘著熱氣球,在大峽谷中迷失了方向。他們高聲呼救:“喂
——!我們在哪兒?”
過了大約15分鐘,他們聽到回應在山谷中回蕩:“喂——!你們在熱氣球里!”
物理學家道:“那家伙一定是個數學家。”
工程師不解道:“為什么?”
物理學家道:“因為他用了很長的時間,給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但答案一
點用也沒有。”
(小故事5)
常函數和指數函數e的x次方走在街上,遠遠看到微分算子,常函數嚇得慌忙躲
藏,說:“被它微分一下, 我就什么都沒有啦!”
指數函數不慌不忙道:“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樣,我是e的x次方!”
指數函數與微分算子相遇。指數函數自我介紹道:“你好,我是e的x次方。”
微分算子道:“你好,我是d/dy!”
(小故事6)
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走在蘇格蘭高原上, 碰巧看到一只黑色的羊.
“啊,” 天文學家說道,“原來蘇格蘭的羊是黑色的.”
“得了吧, 僅憑一次觀察你可不能這么說.” 物理學家道, “你只能說那只
黑色的羊是在蘇格蘭發現的.”
“也不對,” 數學家道, “由這次觀察你只能說: 在這一時刻, 這只羊, 從
我們觀察的角度看過去, 有一 側表面上是黑色的.”
(小故事7)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已受夠了數學,于是他跑到消防隊去宣布他想當消防員。
消防隊長說:“您看上去不錯,可是我得先給您一個測試。”
消防隊長帶數學家到消防隊后院小巷,巷子里有一個貨棧,一只消防栓和一卷
軟管。消防隊長問:“假設貨棧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回答:“我把消
防栓接到軟管上, 打開水龍,把火澆滅。”
消防隊長說:“完全正確!最后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小巷,而貨棧沒有起火,
您怎么辦?”數學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終于答道:“我就把貨棧點著。” 消
防隊長大叫起來:“什么?太可怕了!您為什么要把貨棧點著?” 數學家回答:
“這樣我就把問題化簡為一個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了。”
6.數學方程小故事趣事
有一天,加減乘除一起去看電影,她們買完票就手拉著手準備進電影院。
突然,售票員攔住她們說:“你們不能同時進去,得一個一個地進去。”加減乘除聽了之后就開始爭吵起來,都說自己要第一個進去,最后她們決定去找智慧老人來評理。
到了智慧老人的家里,加減乘除就問:“智慧老爺爺,我們四個人去看電影,誰排在前面呢?” “你們誰帶了小括號?”智慧老人笑著問。 “我們帶了小括號。”
加減說。 “那加減就排在前面進去。”
智慧老人回答說。 “為什么是加減在前,乘除在后呢?”乘除不服氣地說。
“只要誰帶了小括號,誰就先進去。如果都沒帶小括號,就是乘除先進去,加減后進去。”
智慧老人耐心地解釋著。 加減乘除謝過智慧老人之后剛要走,問題又來了,加和減都有小括號啊,那誰排在第一?誰排在第二呢?乘除也都沒有小括號,那誰排在第三?誰排在第四呢? 加減乘除又跑回去問智慧老人。
智慧老人說:“加減是平等的姐妹,誰走在前面就是誰先進去;乘除也是平等的姐妹,誰走在前面就是誰先進去。” 聽完智慧老人的話,加減乘除這下全明白,才高高興興地去看電影了。
7.有關有關簡易方程的數學故事200字
*************************8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從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后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
」然后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
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后,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后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
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鐘,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后,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
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
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8.簡短數學小故事
1、0和它的數字兄弟有一天,森林里面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它們長相很特別,動物們都很奇怪,要求他們一一介紹自己。第一個走出來 一個瘦子,它說:“我是1,像支鉛筆細又長”。
接著又走出一個說:“我是2,像只小鴨水上飄。”第三個說“我是3,像 只耳 朵聽聲音。”
“我是4,像面小旗隨風飄。”“我是5,像支衣鉤掛衣帽。”
“我是6,像棵豆芽咧嘴笑。”“我是7,像把鐮刀割 青草。”
“我是8,像支麻花擰一道。”“我是9,像把勺子能盛飯。”
“我是0,像個雞蛋做蛋糕。”他們剛介紹完了,小鹿又 問道”你們中間誰最大?誰最小呢?”9站出來,很驕傲地說“我是9,我最大。”
0耷拉著腦袋說“我最小。”“對,就是這個 表示什么都沒有的0。”
9用冷淡的口氣說道。9剛說完,動物們和它的數字兄弟都笑了。
0更加不好意思了,動物們看到0這么沒 有用,都不愿意和它一起玩。它們在一起唱呀!跳呀!非常開心。
突然一只 大象在里面掙扎了很久,用了很大的力氣總想爬上 來,它爬呀爬累得滿頭大汗,腿也掛破了,鮮血直流。可是,怎么也爬不上來,它只好在里面大聲“救命 呀!救命呀!”動物 們聽到了,就紛紛跑到洞口邊,想把大象救出來。
數字1到9也來幫忙了。他們組成最大的數字987654321,顯示了最大的力量,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把大象拉上來。
這個時候,只聽見后 面有一個微弱的聲音說道“我也來試試。”它們一看是0,就勉 強的同意它也來幫忙。
它們重新組成數字9876543210,它們的力量一下子 就增大10倍。哈哈……一下子就把大象拉上來了。
動物們都很感謝數字兄 弟,同時也為冷落了0感到愧疚,它們都來到0的身 邊,愿意和0做朋友。數字兄弟也開始重視0了,愿意 和它一起玩耍。
從此以后,0再也不自卑了,它覺得自己還是很有用的。2、美麗的植樹圖案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數字王國的國王過20歲生日,羅馬數字王國派人送來了20棵珍貴的樹,作為生日禮物。
阿拉伯數 啊。“20”大臣張榜招賢,凡是能巧妙地栽這20棵樹的人將有重賞。
可是,誰也設計不出來。 “20”大臣日夜思索,翻了大量的資料,又用石子進行了一次次的試驗。
他畫了成千成萬個圖樣。畫著,試著,忽然,他 眼睛一亮,看到了一張極其美妙的圖案。
“20”大臣立即把圖案奉獻給國王。國王見了非常高興,“20”大臣指著圖案對國王說:“陛下,您看,圖中所栽的樹不 論橫數、豎數或斜數,每行都是4棵,這樣最多18行。”
國王贊嘆不止,說:“這樣美麗奇妙的植樹圖案,我在任何公園都沒有看見過,簡直太美妙了。我要重重地賞您!” 。
我要重重地賞您!” 國王贊嘆不止,說:“這樣美麗奇妙的植樹圖案,我在任何公園都沒有看見過,簡直太美妙了。我要重重地賞您!” “對,這是一位名叫山姆·勞埃德的數學家發明和設計的,我只是把他設計的圖案用到植樹問題上來。”
“20”大臣據實說。 “好,好,你能用上這個圖案,也是有功的。”
說著,國王宣布了對“20”大臣的獎賞,并將這個圖案命名為“20圖案”, 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植樹圖案。 國王立即派人按照“20圖案”把20棵樹栽在宮廷的花園里。
從此,這美麗的植樹圖案就一直流傳至今。3、蝴蝶效應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 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是 相同的。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
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 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這一天,Lorenz想更進一步了解某段紀錄的后續變化,他把某時刻的氣象數據重新輸入電腦,讓電腦計算出更多的后續結 果。
當時,電腦處理數據資料的數度不快,在結果出來之前,足夠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閑聊一陣。在一小,結果出來了,不過令 他目瞪口呆。
結果和原資訊兩相比較,初期數據還差不多,越到后期,數據差異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兩筆資訊。而問題并不 出在電腦,問題是他輸入的數據差了0.000127,而這些微的差異卻造成天壤之別。
所以長期的準確預測天氣是不可能的。參考資料:阿草的葫蘆(下冊)——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4、動物中的數學“天才”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 成。
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 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 契”?蜘蛛結的“八卦”形網,是既復雜又美麗的八角形幾何圖案,人們即使用直尺的圓規也很難畫出像蜘蛛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