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寓言故事(含道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
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
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
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2.50個寓言故事及寓意
1.狐貍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貍看見了,饞的直流口水。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
狐貍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道邊回過頭來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 2.狼與鷺鷥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
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里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么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3.小男孩與蝎子 有個小孩在城墻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只蝎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用兩手去捕捉它。
蝎子舉起它的毒刺,說道:“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蜢也會統統失掉。” 這故事告誡人們要分辨清好人和壞人,區別的對待他們才可以。
4.掉在井里的狐貍和公山羊 一只狐貍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貍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貍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
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后,就不得不與狐貍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貍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
你用前腳扒在井墻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貍踩著他的后腳,跳到他背上,然后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狐貍上去以后,準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貍不信守諾言。
狐貍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后才去做就是對的。
5.寡婦與母雞 有個寡婦養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
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都失掉了。
6.徒勞的寒鴉 宙斯想要為鳥類立一個王,指定一個日期,要求眾鳥全都按時出席,以便選他們之中最美麗的為王。眾鳥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鴉知道自己沒一處漂亮,便來到河邊,撿起眾鳥脫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膠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鳥都一齊來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見花花綠綠的寒鴉,在眾鳥之中顯得格外漂亮,準備立他為王。眾鳥十分氣憤,紛紛從寒鴉身上拔下本屬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寒鴉身上美麗的羽毛一下全沒了,又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鴉了。 這故事是說,借助別人的東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被剝離時,就會原形畢露。
7.站在屋頂的小山羊與狼 小山羊站在屋頂上,看見狼從底下走過,便謾罵他,嘲笑他。狼說道:“啊,伙計,罵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處的地勢。”
這故事說明,地利與天機常常給人勇氣去與強者抗爭。 8.山震 有一次,一座大山發生了大震動,震動發出的聲音就像大聲的呻吟和喧鬧。
許多人云集在山下觀看,不知發生了什么事。當他們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擔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時,僅看見從山里跑出一只老鼠。
這是說庸人多自憂。 9.善與惡 力量弱小的善,被惡趕走到了天上。
善于是問宙斯,怎樣才能回到人間去。宙斯告訴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個一個的去訪問人間吧。
惡與人很相近,所以接連不斷地去找他們。善因為從天上下來,所以就來得很慢很慢。
這就是說,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卻每日為惡所傷害。 10.老獵狗 一條老獵狗年輕力壯時從未向森林中任何野獸屈服過,年老后,在一次狩獵中,遇到一頭野豬,他勇敢地撲上去咬住野豬的耳朵。
由于他的牙齒老化無力,不能牢牢地咬住,野豬逃跑了。主人跑過來后大失所望,痛罵他一頓。
年老的獵狗抬起頭來說:“主人啊!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勇敢精神和年輕時是一樣的,但我不能抗拒自然規律。
從前我的行為受到了你的稱贊,現在也不應受到你的責備。” 這是說,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規律。
11.螞蟻與屎殼郎 夏天,別的動物都悠閑地生活,只有螞蟻在田里跑來跑去,搜集小麥和大麥,給自己貯存冬季吃的食物。屎殼郎驚奇地問他為何這般勤勞。
螞蟻當時什么也沒說。冬天來了,大雨沖掉了牛糞,饑餓的屎殼郎,走到螞蟻那里乞食,螞蟻對他說:“喂,伙計,如果當時在我勞動時,你不是批評我,而是也去做工,現在就不會忍饑挨餓了。”
這是說,盡管風云變化萬千,未雨綢繆的人都能避免災難。 12.公雞和寶玉 一只公雞在田野里為自己和母雞們尋找食物。
他發現了一塊寶玉,便對寶玉說:“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會非常珍惜地把你撿起來;但我發現了你卻毫無用處。我與其得到世。
3.簡短的寓言故事(含道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4.三個寓言小故事簡短道理
還俗和尚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
不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還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里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個小娘,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對,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和尚與小偷 以前住在舊居,每次上下班總要經過一個路口,路口邊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挺拔屹立,濃蔭蔽天。 不論晴天或風雨,不論早晨或黃昏,我總看到一位年輕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樹下托缽化緣。
盡管路口霓虹閃爍,車馬喧囂,他總是緊閉雙目,紋絲不動地佇立著,他的神態與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樹下常有兩三位蓬頭垢面、敝衣襤褸的小孩在追逐嬉戲。
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小孩竟公然竊取和尚缽里的緣金,而和尚卻視若無睹。 往后經我仔細觀察,小孩的偷竊行為并非“偶然”,而是一種“習慣”。
和尚的緣金竟成了他們固定的一種收入。我氣憤已極,真想將小孩繩之以法。
但幾經思量,最后還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懷。 不久我遷了新居,就未曾再經過那個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漸在腦海里淡忘。
前天,我無意中又經過了那個路口,發現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兒化緣,但旁邊多了兩位小沙彌。當我邁前仔細一看,發覺竟是那兩位偷竊緣金的小孩,驟然間,我若有所悟。
儒家講求“有教無類”,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主張“普渡眾生”,無形中,我又上了一課。正誤“真訣”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見一小屋內放光,暗喜有緣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門入室,見一老叟盤坐于炕上,打過招呼便問:“施主練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薩咒。”
和尚更為高興,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未聽過有菩薩咒,忙向老叟請教。老叟說:“我練此咒60余年,尚未傳授過一人,就是6個字:聽唵、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吽”錯念成“牛”。和尚一聽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薩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個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總是繞口念不好。3個月后,和尚又來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當更高了,不料屋內一點光也沒有,進門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吽”總念不好。
和尚滿腹疑團,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無光,回廟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說:“你出家40年,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體的三昧真火出來,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亂,三昧真火出來了。
你讓他改念,心亂了,三昧真火便出不來了。”。
5.短哲理故事以及道理
寓言故事及寓意 [ 2007-4-7 14:51:00 | By: 劉偉林 ] 281推薦《伊索寓言》故事與寓意 1. 狐貍和狗 狐貍鉆進羊群,抱起一只正在吃奶的羊羔,假意撫愛他。
狗見了,問道:“你這是干什么呀?”狐貍說:“我照料他,逗他玩。”狗說: “你不立刻放下這羊羔,我就叫你嘗嘗狗的撫愛。”
【寓意:對于像狐貍一樣狡猾的人,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善意,有懂得以牙還牙。】 2. 狗和它的影子 狗銜著一塊肉過河,望見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為是另外一只狗銜著一塊更大的肉。
他于是放下自己這塊肉,沖過去搶那塊。結果,兩塊肉都沒有了。
那一塊沒撈到,因為本來就沒有,這一塊也被河水沖走了。 【寓意: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能有任何的貪戀。
做事不能貪心。】 3. 驢子跟狼 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說: “腳上有刺,請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
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嘆氣說: “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生呢!” 【寓意:面對像狼一樣兇殘、狡猾的人,我們不要害怕,也不必驚慌,要學會冷靜機智的應付。】 其它寓言 1. 烏鴉的遷徙 有一只烏鴉打算飛往東方 ,途中遇到一只鴿子 。
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 ,鴿子看見烏鴉飛得很辛苦 ,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里去 ?烏鴉憤憤不平說: 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聽, 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 。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 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里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寓意: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適應它。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 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你自己。】
2. 勤奮的蝸牛 在寒冷多風的冬日里,植物園里一只行動遲緩的蝸牛,正一步步慢慢地爬上蘋果樹。附近有樹上的麻雀和松鼠很好奇地圍了過來,著實嘲笑了它一番。
其中一只麻雀飛過去對它說:“嘿,傻家伙,你不知道這樹上已經沒有蘋果了嗎?干嘛還拼命往上爬?” 蝸牛并沒有停下它的步伐,邊爬邊說:“等我到了之后就會有的。” 【寓意:勤能補拙。
堅定、自信地前進,就能收獲成功。】。
6.短篇寓言故事 要能告訴我們道理的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
在外邊奔波。后來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
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
井里出來一個人。”于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后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里挖出一個人來。”
啟發:這個故事從丁氏的穿井引出傳話的出入,說明傳言易訛,凡事須親自調查,這樣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文言文最簡單
7.三個寓言小故事簡短道理
還俗和尚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
不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還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里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個小娘,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對,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和尚與小偷
以前住在舊居,每次上下班總要經過一個路口,路口邊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挺拔屹立,濃蔭蔽天。
不論晴天或風雨,不論早晨或黃昏,我總看到一位年輕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樹下托缽化緣。盡管路口霓虹閃爍,車馬喧囂,他總是緊閉雙目,紋絲不動地佇立著,他的神態與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樹下常有兩三位蓬頭垢面、敝衣襤褸的小孩在追逐嬉戲。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小孩竟公然竊取和尚缽里的緣金,而和尚卻視若無睹。
往后經我仔細觀察,小孩的偷竊行為并非“偶然”,而是一種“習慣”。和尚的緣金竟成了他們固定的一種收入。我氣憤已極,真想將小孩繩之以法。但幾經思量,最后還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懷。
不久我遷了新居,就未曾再經過那個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漸在腦海里淡忘。前天,我無笭常蒂端酈得墊全叮戶意中又經過了那個路口,發現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兒化緣,但旁邊多了兩位小沙彌。當我邁前仔細一看,發覺竟是那兩位偷竊緣金的小孩,驟然間,我若有所悟。
儒家講求“有教無類”,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主張“普渡眾生”,無形中,我又上了一課。
正誤“真訣”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見一小屋內放光,暗喜有緣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門入室,見一老叟盤坐于炕上,打過招呼便問:“施主練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薩咒。”和尚更為高興,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未聽過有菩薩咒,忙向老叟請教。老叟說:“我練此咒60余年,尚未傳授過一人,就是6個字:聽唵、嘛、呢、叭、咪、牛。”老叟把“吽”錯念成“牛”。和尚一聽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薩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個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總是繞口念不好。3個月后,和尚又來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當更高了,不料屋內一點光也沒有,進門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吽”總念不好。和尚滿腹疑團,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無光,回廟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說:“你出家40年,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體的三昧真火出來,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亂,三昧真火出來了。你讓他改念,心亂了,三昧真火便出不來了。”
8.簡短的小故事及道理
笑話
劉庸
某處舉行吹牛比賽,規定非常特殊:
(一)愈短愈好,最好短得只有一句。
(二)雖說吹牛,卻不準真吹牛,必須是可能真正發生的事。
經過激烈的角逐,得獎的作品果然都只有一句:
第一名——有個游泳健將比賽前剃光了體毛。
第二名——有個胖女人在稱體重前脫下了戒指。
第三名——有個吹長笛的人拔掉了她的大門牙。
第四名——有個鋼琴家把手上的虎口切開以求多彈一個音。
這些笑話除了有意思之外,也告訴我們一件事:
人們追求完美,即使為那看來微不足道的差異,也可能付出極特殊的代價。你要珍貴的是生命,而不是價值;對待它,要以愛,不能以貪婪。
9.寓言故事200字1篇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繼續往前走,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就扔了桃子去摘西
瓜。小猴子就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此故事雖短,卻寓意深刻:
1.比喻沒見過世面的人。
2.比喻做事沒有恒心,三心二意,最后一事無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寓言故事及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