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的來歷 簡短
說法一:
“年”最初是一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最后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擴展: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后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說法二:
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
擴展: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2.年的來歷簡短故事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 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 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 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
百姓想了很多辦法 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 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 壯士出現了,他甘愿獻出自 己的生命與“年”同歸于盡 ,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
后來,壯士在“年”經常出 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 場生死搏斗。最后,“年” 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
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 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 殺死的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 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 邪惡。
3.春節的來歷簡短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4.一些字的來歷(簡短些100字以內)
“醋”字的由來
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今,食醋又成為一種時興的保健食品。
醋是誰發明的,又為什么叫“醋”呢?傳說在古代的中興國,即今山西省運城 有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也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后來,黑塔率族移居現江蘇省鎮江的地方。在那里,他們釀酒后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儲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么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 “醋”。據說,直到今天,鎮江恒順醬醋廠釀制一批醋的期限還是二十一天呢。
“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于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示”字的來歷與意義
這個“示”字是象形字,本意為供奉祭品的石臺的意思。
甲骨文的形體很像是上古人祭祀用的石臺:下面是石柱形,上面是供奉祭品的石臺。
金文、小篆略有變化,下面的石柱變成了“小”字形的支架。
隸書、楷書的形體更加筆畫化,就看不出石臺的樣子了。
可見“示”字的本意是祭臺。在祭臺上供奉祭品是為了使鬼神看見享用,所以后來“示”字又引申為“給人看”的意思,這樣,又有了“顯示”、“表示”這樣的詞語。
“示”做偏旁放在字的左邊時,寫作“礻”,“示”字也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是有“示”組成的字大多數與神靈、祝愿、祭祀有關系,如“福”、“祝”、“祥”、“神”、“祈”、“祭”等。
5.國慶的來歷簡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盛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4]
“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時任政協委員、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林伯渠委員也發言附議,要求討論決定。當天會議通過《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擇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這就是把“10月1日”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即“國慶日”的來歷。 [5]
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6.春節的來歷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于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