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著》的賞析
電影《活著》是根據于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通過對富貴這個人物一生的講述反映了當時整個時代的色彩。
其中富貴的女兒因難產去世的一段,印象比較深刻。首先,它不帶痕跡甚至有點戲謔的講述了**時期那段扭曲的歷史。
醫生全都進牛棚了,一群**小護士接生。好不容易找來的醫生卻因為太餓吃饅頭把自己給噎著了,即讓觀眾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心酸,又不經意的捧腹大笑。
其次,整個難產搶救的過程中,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震撼。有些舊的醫院,舊的中山裝,醫生的白大褂,整個醫院的色彩都是黑白或者灰白,像是久遠年代的照片,但是搶救中鮮血的顏色強烈地震撼著觀眾的視覺,即使沒有任何語言描述,整個心都會跟著畫面揪起來。
這件事使富貴又失去了一位親人,他的整個一生都不斷地在失去身邊的親人,每一次都是都是讓人哭不出來的痛,女兒的死讓富貴的活著更加悲痛,但也更加堅韌。
2.【《活著》讀后感】
《活著》讀后感《活著》是一部講述從解放戰爭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友情的可貴。
作為讀者,我卻灑下了數不清的淚水,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從此我知道了,“活著”如此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著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十年如一覺,他享受到了世間的溫柔與富貴,棄家人的苦心勸說于不顧,終于將將家產全部敗光,隨之而來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的噩耗。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經受過槍飛彈打的痛苦,在福貴心中,家鄉的月亮才是最圓最亮的。
有幸他于戰場上茍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敗不堪的生活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為他心中永遠流血的傷口。我無法想象他是怎樣用那雙布滿老繭的雙手撥開一片黃土地,將親人連同自己的絕望埋葬在地下。
暮年之時,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燦爛的夕陽中引吭高歌,“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最佳詮釋,聽起來是多么的凄涼與不堪。世間的溫暖多情,冷漠與凄苦讓他留戀忘懷;動蕩和苦難,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正是我們每個人走過的一生,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著。
書中還有許多觸動心靈深處的情景,想起年僅12歲的鳳霞被父親送到富人家做傭人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也許是因為同情鳳霞坎坷的命運,也許是感激我們現在擁有美好陽光的生活;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忍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生活,更不知道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拼搏的辛酸。我們應該慶幸,活在了這個嶄新的時代,在新的時代里,我們展現給他人更多的應是積極與不解的奮斗。
眼淚只會增加我們前行的重量,而豁達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樂的信條。羅曼·羅蘭曾說過:“人生應該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另一盞是希望的燈。”
我真心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幸存者,他心懷這兩盞明燈,指引著他堅定的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龐,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被放下,埋藏在心靈最深最靜的角落里。
福貴經歷過的苦與痛猶如一杯苦不堪言的苦丁茶,入口時是掩蓋不了的苦澀彌漫在嘴角;當回首滄桑年月時,會感覺到清香與甘甜,就像剎那間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香氣。就是這樣美妙,福貴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生活的真理:人生的道路,即使坎坷難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最終無悔而去。
余華用一位農民凄涼的一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可貴,生命的窘迫絲毫不會降低親情友情愛情的濃度,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快樂,多快樂一分鐘,生命就少了一分遺憾。
3.求電影《活著》的主要內容
《活著》是張藝謀1994年執導的影片,這是一部根據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講述了一個家庭闊綽,好吃懶做的公子哥,因為所處的年代以及一系列的歷史原因,在命運之前不得不低頭,不得不選擇接受。
主人公在年老之際過的窮困潦倒,令人感到悲痛與絕望,最后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的縮影。 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地主家的公子哥。
因為家里條件實在是太好了,所以福貴就一直好吃懶做,還喜歡賭博,有事沒事就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器具拿到當鋪去當了。福貴,這名字乍一聽確實喜慶啊,福貴福貴,一生福貴。
妻子拿他也沒有辦法,兩個人總是吵架鬧離婚。可是福貴賭博的隱越來越大,最后竟然把家里所有的東西都輸完了,老父親也被氣死了。
要知道福貴他爹以前也是響當當的人物,沒想到落得這番結局。 福貴向以前和自己一起賭博的龍二借錢,人家龍二覺得借給你錢還不如讓你自己學著賺錢呢,就給富貴了一套皮影。
后來的某一天,福貴在演出的時候,碰上國軍,就被強行拉去當兵去了,后來福貴回家之后家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母親死了,龍二被貼上惡霸地主的標簽也死了。 這些依然沒有擊垮福貴,他愿意好好過日子。
然而接下來便是**,全村人一起煉鋼,福貴帶著自己的孩子也去煉鋼了。可是孩子被墻砸死了,砸死孩子的是區長的大汽車,而區長是福貴過去很要好的朋友。
后來,春生的事業也受到了挫折,當他準備自殺的時候,福貴夫婦勸了他。 再后來,鳳霞在生孩子的時候大出血死掉了。
生下來的孩子叫饅頭,富貴對饅頭說,孩子啊,你是趕上好日子了,以后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這就是福貴的一生,過山車一般的人生。
他福貴嗎?他曾經有過福貴的生活,可是那些歲月,已經模糊到他記不起來了,他已經老了,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好賭之徒了;他已經老了,可是他對國家的未來,依然充滿期待。 他在面對人生的苦難時,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去對抗生活中的磨難,因為對于福貴來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只要人活著高興,就不怕窮。對于很多人而言,福貴面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其實《活著》這部電影對很多人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向大家展示了福貴頑強的生命信條,同時福貴在面對種種苦難時,依然選擇堅強的活下去,選擇努力坦然的活著。“活著”并不容易,無論是主人公所處的時代,還是現代社會,都需要努力的的去生活。
只有去樂觀的對抗苦難,才能讓歷經苦難的生命變得無比堅韌,才能體會到“活著”是一件多少幸福的事情。 就像那句說的一樣:活著真好,活著真難!這是我對《活著》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
4.幫寫一份《活著》影評
《活著》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
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
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么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
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
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
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發無傷。
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
呵,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5.有沒有短的點的影評
簡介里說“本片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劇風格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觀。”
我不以為然。當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
一年后,家珍帶著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這說明了什么?富貴想要好好地活著的一種愿望。
富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對他來說活著不容易,所以更要好好活。更何況他看到過死亡,經歷過死亡,死亡還帶給他帶來痛苦。
死當然不好,因此才要好好珍惜活著。活就要好好活著,至少他表現為活著的愿望,如果不活就沒有下一代,是吧。
而且死要死很久,更應該活著了,而且要好好活著。所以不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不是賴活著,是好好的活。
不活出個人樣,不活出個精彩,中國怎么能在世界上立足。失敗是成功之母,愚笨是聰明的前身。
雖然我們中國的前身犯了很多愚蠢的行為,鑄鐵居然是用水燒,吃大鍋飯,燒文物,可以可是這是我們成長的經歷啊,我們不正是這樣吸取教訓的嗎。你們看看現在的中國不是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認可了嗎,那些以前沒看我們的人現在不是照樣要看著我們了,我們變強了,我們還要更強,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好好活著;我們不可能活得好,只有更好。
6.求余華的《活著》的簡單評價200字左右的,網上抄的也行
地主少爺福貴嗜知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道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專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屬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7.求一篇1500字的 《活著》影評
生而為人,自然逐漸會經歷一些生死,開始明白世間的無常是常態。
常常兀自擔心會遇見無法承擔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種種庸人自擾,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災人禍后究竟該如何繼續。范儉《活著》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兒的夫妻,以一種苦中作樂的方式恬淡地接受著命運,我想與其視作逆來順受,倒不如視為一種安于天命的釋然。
于是,對于如何走出真正殘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這般想法罷。 1面對 “面對”兩字,也可謂老生常談。
輕,則于言談間吹浮鴻毛;重,則于行為中如移千鈞。 面對的意義,首先是面對“失去”的既成事實。
人死不能復生,任何人無法下至陰曹地府,在奈何橋頭攔下魂魄,也無法逆行時光,使河流倒淌。偶爾的恍惚和回憶無法避免,沉浸其中卻于自身諸事都無益處。
其次,是面對無法糾正的因果鏈。人在無法抗衡的自然規律之下,自然渺小,無法穿越時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難以追根溯源去計較三峽工程救援隊伍等宏觀敘事體質問題。
微觀個體的命運,只能是時局中的一個縮影,一個必然負擔者、必然犧牲者。 繼而,面對自身的所作所為。
父親祝俊生有一場訴說震時情境的鏡頭。他說,下午3點左右,他跑到廢墟里呼喚女兒,女兒還神氣活現地回答“爸爸,我在這兒”,到后來救援隊阻隔了眾人,卻仍至晚間21點還沒救出女兒時,他再喊女兒名字時,小孩已經很虛弱了。
父親難掩愧疚地說“這輩子,我對不起她。” 在這場災禍中,個體自身做了什么,沒做什么;哪些責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這些,我想能稱得上是真實面對了。
而擴展到社會范圍,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下這對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種更廣闊的角度上的“面對”。 2分擔 經歷過相識的同齡人意外去世,因是家里獨子,母親整日臥榻,不言不語,父親尚可作堅毅狀,接待親友。
而汶川之后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們互相引為“同道”人,在對鏡頭和外界訴說時,常會說“我們那批人”這樣稱謂。想來,這樣的分擔,確可大大減輕苦痛。
因為“理解”從來都是最好的安慰劑。我們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覺足矣,何況在苦難之下,真正的理解與懂得,自是安全與倚賴的潤澤之源。
3恩愛 分擔能減輕痛苦,那么和睦的夫妻關系對于傷痛治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賞葉紅梅祝俊生這對夫妻的性格。
葉紅梅說“班上有三對家長離婚了”,可是葉祝二人即使貧賤,卻從無勞燕分飛的打算。葉紅梅一次次地跑醫院,丈夫只覺心疼至極。
即使也提到過“離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間的默契玩笑。 年歲漸長,越發喜愛在細節中體味人物的性格。
葉紅梅長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顴骨上兩團高原紅,然而一雙黑眼珠子卻格外純稚,不僅沒有女人的顧盼生輝,反而有種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撓地抽血,指望再生個小孩;她聽丈夫與親友談笑時,常露出呆滯的笑容。
再觀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職業不佳,偶爾也會軟弱,但舉手投足間并無奴顏媚骨的卑怯,能夠體恤妻子“身體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問題上也具備著難得的坦然心態。 葉祝這對夫婦,在失去女兒后,仍不時會冒出些打情罵俏的戲言。
比如一位好友懷孕成功后離去,許是因為孤單,祝俊生格外難過起來,葉紅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這有啥好哭…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23935…”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苦難的釋然和寬容越發的鮮明起來。最后一次人工試孕失敗后,葉紅梅微笑著說“沒有”,祝俊生看著化驗單,也淡淡地笑起來。
兩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樓去。 我想說,選對一個愛人過日子非常非常重要。
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兩人之間形成屬于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中的父母形象,在當時稱為一種很好的典范,即夫妻關系是獨立于家庭關系的,夫妻關系并不完全受制于家庭關系。
生養了三四個子女后,杰森和麥琪仍然有火熱的互動和夫妻生活。 還有比如鉈中毒的清華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間至苦,撫養兩位女兒成人,一位失蹤,不見尸骨,另一位殘障終身。
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顧智商只有7歲的朱令,繼續這平靜又簡陋的生活,內心到底要多堅強才能做到。 或許使人能扛起這些的,正是夫妻之間的恩愛,這使得每一秒的相處都產生愉悅與撫慰。
兩人間形成一種同盟、一種互相治愈的能力、一種獨立于外界的精神世界…… 4獨立 陳寅恪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做學術,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關系獨立于外部世界,使得兩人可以扛起苦難,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獨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著女兒相片說“我這輩子對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并未將女兒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是另一個切實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愛》中這樣寫道:“如果你失去所愛的人,你會流淚不已,然而你的淚水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哭?你曾經為別人哭過嗎?你曾經為那捐軀戰場的兒子哭過。
8.活著電影觀后感800字 最好是沒人看過這篇文章的
“若沒有勇氣面對死亡,那就心靜如水的活著”。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后的感覺。看《活著》之前,一直在想這本書會講一個什么故事,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活著還是要為自己或是別人活下去。
都不是啊!沒想到《活著》竟是一本充斥著死亡與悲哀的悲劇小說,而小說的主人公富貴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從他的父親母親到他得朋友龍二、老全;從他的妻子家珍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甚至是還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一個也沒少。
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頭叫富貴的老牛,孤獨的,好好的活著。主人公福貴從小就過著優越的生活,然而他對自己的放縱使他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父親也被活活氣死,面對如此的打擊,他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意義。
但生活的責任讓他不得不繼續“活著”,背著敗家的惡名,扛著生活的重擔,忍著親人逝去的悲痛,懷著對過去的懺悔,頂著動亂的時局,他白手起家,正如成語“千鈞一發”般,憑借著他堅強的意志,以“一根頭發”頂住了千鈞之力而頑強地始終不斷。至今福貴那黝黑的身影仍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透過他瘦弱的身軀,我卻看到了一顆堅如磐石的心。
在逆境和苦難排山倒海般向他撲來時,福貴的毅力和勇氣讓他忍受了這一切,并頑強地克服了它們。那股精神已勢不可擋地透出他的身體,流出書本,沖入了我的心中。
也許與富貴的遭遇相比,我們平時在抱怨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當我們在面對任何一切不管多大的困難時,想想富貴吧!即使他遭遇了失去父親的處境,即使他背上了不孝的罵名,可他依舊是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他有生活下去的希望。
因為,他的活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他自己而活。馬克思說“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也許在你遭遇不幸的時候,“忍耐”是最好的良藥。但是忍耐并不單單只是消極的承受,忍耐是要將消極的承受轉化為堅強的動力。
難道不是嗎?記得“小巨人”姚明在登陸NBA的第一年中,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困難,他用意志苦苦地忍著,默默地把壓力化為動力,終于在“沉默中爆發”,震撼了全世界。“活著”這兩個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好吧!我承認,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的確沒有富貴如此堅韌的毅力,我也沒有去默默忍受的勇氣。而是抱怨,就只是抱怨,也只有抱怨,似乎我的生活中,抱怨占了極大的一部分。
也許富貴在晚年的時候除了一頭牛就沒有親人陪在他得身邊,但是他還有過往的回憶,那些回憶,那些承載痛苦和堅強的回憶是我所沒有的。故事的末尾我毫不驚奇于富貴對于死亡的坦然!他說:“我也想通了,輪到我死得時候,就安安心心的死,會有人來埋我的,他們會把我和家珍埋在一起的……”《活著》就是那樣一本薄薄的書,但卻如“活著”兩個字一樣充實而鏗鏘有力,鼓舞著我們去尋味生活,感悟生命,磨練出堅強的意志,永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