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聯的故事簡短版
在清代時的北京城內,住著一位孝廉,很有學問。他在青年時期,就已滿腹經論,著作甚豐。可是命運不佳,考個舉人,幾次都落了第。幸虧遇到皇帝決定“大挑”(就是揀選下第的舉人,再經過會試后任命為低級官吏),這位孝廉得了一個縣令的職位。他滿以為從此就可以飛黃騰達、步步高升、光宗耀祖了,卻不料官場上的禮節,他全然不懂;辦事的程序,他全然不會,連審個案子都不知道怎么個問法,所以上任不久,就被削職返鄉了。他的家里空空蕩蕩,除去炕上一片破毛氈,幾件鍋碗勺筷,別的什么物件都沒有。生活更是朝不保夕。盡管如此貧困,他仍成天價搖頭晃腦地讀他的經書,不知道找個生存之路。
一年的除夕夜,他看到左右鄰居都在全家團聚,飲酒猜令,歡度佳節,感慨萬千。于是到鄰居處乞得一張紅紙,揮筆寫下一幅春聯貼在自家的門口:
放千枝爆竹,把窮鬼哄開,幾年來被這個小奴才,擾累俺一雙空手;燒三柱高香,將財神接進,從今后愿您老夫子,保佑我十萬纏腰。
路人見之,無不捧腹大笑。
2.求有趣對聯,簡短點的對聯故事
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游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
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游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后兩句要用‘哉’字結尾。”
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云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水果和藥 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
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
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尸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尸)!”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
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
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
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從前,某縣有個年輕秀才,二十多歲了,尚未娶妻。
這秀才儀表非凡,文才又好,是當地有名的才子,不少人家愿意和他結親,都被他一一拒絕。秀才擇偶倒不論門第,卻一定要找個才貌雙全的女子。
這小縣城的女子不是無才便是無貌,才貌雙全的又有幾個?因此,秀才的婚事便拖了下來。有一天,秀才出城訪友,來到一個小鎮,鎮里有個小藥鋪,他走得口渴,便去討碗水喝。
鋪中有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藥,秀才見她容貌端正,便有愛慕之意,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試探道:膏可吃,藥可吃,膏藥豈可吃?少女聞聲抬頭,見他是個秀才,知道是在索對,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氣,我何不如此對答!于是一笑對道: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秀才見少女應對巧妙,很是高興,心想再試她一試,抬眼看到門外藥圃之中長有芍藥,張口又吟道:春暖帶云鋤芍藥;不想,少女張口即對道:秋高和露種芙蓉。
此時,秀才對少女已是傾心愛慕,但是素不相識,又不便開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卻一直放此女不下。朋友見秀才一直心神不定,問明緣由,笑道:“兄臺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個才子,至今尚未許人。
以兄臺人品,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說便成。”
后來,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見過秀才,心中也自愿意。秀才終于如愿以償,了卻終身大事。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
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
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麼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
3.關于春聯的民間故事(2個,短一些)
春聯是怎么來的呢?《山海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
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
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經過這扇鬼門。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
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
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4.求春聯的故事,要短點
1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
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
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
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
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2紀曉嵐是清代學者、文學家。
有一次,他春節回家探親,鄉里有一家三兄弟請他寫春聯,他寫了一副“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橫批是“先斬后奏”的春聯。這一來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個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紀曉嵐回家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有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后奏嗎?”說得乾隆也笑了。
5.春聯的故事(簡要一些)
1.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
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
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星,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
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2.巧借春聯度過年關 舊時代常有“過年如過關”的說法。
某年除夕,一窮困長工怕債主上門糾纏,一大早在家門貼了一副春聯: 米無面無油鹽醬醋皆無,如此貧寒,哪個小子敢討賬 筆有墨有琴棋書畫俱有,徒然富貴,何愁老子不還錢 而另位寒士為了過個安穩年,門上春聯為: 是君子容我過年;乃小人找咱討債 這副對聯還配了“看刀子”的橫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萬一逼得無路可走,不是自殺,就是殺人。
按舊時代的慣例,春聯一貼出,討債的就不能再要賬了,只能把債務推到下一年。 朱元璋送春聯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
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
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王羲之妙書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
對聯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副,讓家人再貼出去。這副寫的是:“鶯啼北星,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副,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副對聯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貼啊。
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紀曉嵐寫春聯 紀曉嵐是清代學者、文學家。
有一次,他春節回家探親,鄉里有一家三兄弟請他寫春聯,他寫了一副“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橫批是“先斬后奏”的春聯。這一來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個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紀曉嵐回家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有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后奏嗎?”說得乾隆也笑了。
6.對聯故事短篇
簡短的對聯故事有很多,例如:1、鄭板橋在山東當縣令時,有一天來了位告狀的老先生。
原來有戶人家年初的時候,請他到家中教書,那年月沒有勞動法,也沒簽用工合同,雙方口頭講定一年酬金八吊錢。沒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給,反說老先生胸無點墨,誤人子弟。
待要和他理論時,竟被亂拳打出,眼見一年白干,衣食無著,無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鄭板橋聽罷,決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著大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56639堂上懸掛的燈籠出聯: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的是: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
鄭板橋一聽二話沒說,馬上傳喚那家主人,責令其加倍付錢,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決他此后的衣食。2、祝枝山的故事 傳說有一次祝枝山碰見了一個叫徐子建的師爺。
這位師爺自命不凡,傲氣十足,夸口說沒有能難住他的對子。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對子。
祝枝山問:“誰出?誰對?”“當然是你出,我對嘍!”師爺滿不在乎地說。祝枝山微微一笑,說出上聯: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聽:就這個呀,有什么難的?張口對出: 五臺山上五層臺。
師爺正催促出個新對子時,祝枝山說 :“還沒完,我能加字。”“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
祝枝山繼續說: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沒想,就說: 五臺山上五層臺,臺…… 他說不下去了,總不能說五個 “臺”字吧?祝枝山說了句:“‘抬’不動了吧?”哈哈大笑,揚長而去。3、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鄉村,看到農夫車水。
祝出對曰: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唐對道: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祝唐之對實屬巧妙,傳誦一時。另有《笑笑錄》云,唐伯虎為一商人寫對聯,曰: “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
其人嫌該聯表達的意思還不明顯,不太滿意。唐伯虎給他另寫了一副,曰: 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 柜里銅錢,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為嗜血動物,人人見而厭之。
以此比喻生意和銅錢,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見其無知與淺薄,聯趣正在這里。
此聯除用比喻外,還用了重言(隊,越)。 明朝大畫家、大詩人唐伯虎,他風流成性,為了秋香,他自稱是一個落泊的公子,賣身到華府為奴,改名華安,在華府他是書童,終日伴公子華文和華武讀書。
有一天,華太師帶了兩個兒子,還有教師爺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興正濃,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兒子學業學得怎樣,他看見園里到處是蒲葉、桃樹和葡萄,便隨口吟出上聯來: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誰知這華文華武兄弟倆是一對活寶,自然是張口結舌,對不出來。
那師爺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須拍馬,他見自己的學生對不出來,馬上恭維說:“太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才蓋世無雙,這上聯雖然是信手拈來,但是這是絕對,蒲葉和桃葉的諧音組成葡萄葉,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這實在是一首絕聯,任何人都無法可對,佩服!佩服!”唐伯虎聽了,獨自在那里哂笑,華太師得到師爺的恭維,正在沾沾自喜,看見華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膽的奴才!你為何哂笑?難道你能對此聯?”唐伯虎跪下稟道:“讓奴才一試!”他邊走邊觀花園里的景致,目光在那兩旁的花叢中觀察,哦!有下聯了,他隨說出:“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華太師說:“對下去!”唐伯虎張口結舌,汗流浹背,尷尬非常,快要難住了,突然看見自己心愛的姑娘,秋香和另一個名叫春香的丫頭站在華太師身旁,他脫口而出曰:“春香、秋香!”華太師點頭贊道:“梅花桂花的諧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們開花季節,‘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對得好,對得好呀!華安!回去可領獎賞!”華太師看著自己愚昧的兒子感嘆道:“雞冠花未放!”華安向那師爺瞟了一眼,諷剌答道:“狗尾草先生!”從此,華太師就不敢小看“華安”了,從交談中,知他很有學問,但是總以為他真的是一個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卻是一代名人,為了秋香姑娘,賣身為奴,做出這樣荒唐事,從此華安就代替了教師爺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調教,華文、華武后來大有長進,也雙雙中了舉,華太師為了報答“華安”,允許他自選一個丫頭為妻,于是唐伯虎就選了秋香,成為文壇千古風流佳話。4、一日,寇準與友同游,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
從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眾皆喝彩。5、劉貢父善屬對。
王安石出對試之:三代夏商周。劉對道:四詩風雅頌。
王字石夸其對句:真乃天造地設。6、蘇東坡與黃庭堅在松樹底下走棋。
一陣風吹來,松果掉進棋盤。蘇東坡得句曰: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黃庭堅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約絲懸。7、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游之才,將秦拒之門外并出對曰: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廓。蘇東坡風狀,雖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
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
7.短一些的對聯小故事
發幾個我挺喜歡的吧。
-------------
愛民若子
一縣令貪財枉法卻又喜歡沽名釣譽,某年春節時在門口貼聯曰: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沒過幾天,有人在每句下各添八字,遂成: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貨山其為山乎
-------------
清代有個習慣:世人對供職翰林院的學士均要稱“老”。道光年間,一姓烏者任浙江巡撫,某翰林與之相逢,烏戲翰林曰:
鼠無大小皆稱老
翰林反唇相擊:
龜有雌雄總姓烏
------------
四色四方
傳說,某財主好聯對。一天,烏云壓頂,家里一團漆黑,隨口念了上聯:
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北
住在隔壁的一個窮秀才恰好推門進來,順口答了下聯:
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
財主說:“借點東西不難,只要你對出下聯。”秀才說:“我不是已對廠嗎?”財主才恍然大悟。
-------------
對不住中國人民
竊國大盜袁世凱做了八十幾天洪憲皇帝后,在眾叛親離、一片討伐的浪潮中,結束了罪惡的一生。他曾與日本帝國主義訂了“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瘋狂鎮壓革命人民,對于他的死,人們莫不拍手稱快。這時,四川有一位文人特地到北京為袁世凱送了一副挽聯: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年
有些人看了疑惑不解,就說:”千古'對得上‘萬年’,‘袁世凱’二字,怎么能對得起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那文人聽了笑丁穿弛費佾渡崇殺搐輯山聲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大家聽了才恍然大悟。五個字和六個字,根本不能成對,但內容是完整的。作者正是要用上下聯字數的差異來表達思想的,因而顯得匠心獨運,構思奇特,可算別具一格。
這可是我一直精心收集的,沒事就看著玩~
8.關于春聯的故事
節傳說之一: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
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
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
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
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
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
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9.求春聯的故事,要短點
1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2紀曉嵐是清代學者、文學家。有一次,他春節回家探親,鄉里有一家三兄弟請他寫春聯,他寫了一副“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橫批是“先斬后奏”的春聯。這一來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個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紀曉嵐回家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有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后奏嗎?”說得乾隆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