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楊萬里,簡短點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
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
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
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2.簡介楊萬里,簡短點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3.楊萬里超短簡介
楊萬里是南宋詩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1154年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繼而調任永州零陵(今屬湖南)縣丞。此時南宋名將張浚謫居永州,勉楊萬里以“正心誠意”之學,因此他自名書室為“誠齋”,世稱誠齋先生。
1162年,孝宗即位,張浚重新起用,楊萬里被薦為臨安教授,以父喪未能赴任。服喪期滿,改知隆興府奉新(今屬江西)縣。在任時禁吏胥貪贓,甚得民心。
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監,升任廣東提點刑獄。淳熙九年,因母喪去職。十一年服滿返杭,任吏部員外郎,升郎中。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楊萬里被召入朝,任秘書監。年底,金譴使來賀正旦,萬里奉派為接伴使,此行途中,題詠頗多。紹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東轉運副使。這時朝議欲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他上疏反對,并拒不奉詔,因此觸怒時相,改任贛州知州。萬里不去赴任,請求還鄉。此后閑居鄉里長達15年之久。寧宗即位后,屢次召他入朝任職,都堅辭不就。開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臨終前索筆寫下了“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的遺言,和陸游的《示兒》詩體現了同樣深沉的憂國感情。
楊萬里在當時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在南宋詩壇聲譽甚高。
4.蘇軾和楊萬里的資料越短越好
蘇軾畫像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5.蘇軾和楊萬里的資料,短些的,一定要短些的(2~3頁只左右)
蘇軾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代表作品:《水調歌頭》、《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飲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臨江仙》 《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游》等。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
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
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里。
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只有少數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
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賢祠。
6.小池 楊萬里譯文,賞析,注釋相關資料簡單資料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誦讀:
①內容淺析:詩人用清新活潑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初夏小荷花池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由衷熱愛之情。
②寫作特點:將蜻蜓擬人化,增添了詩的情趣。
③朗誦指導: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詞。
譯文:
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作品鑒賞
此詩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
7.范成大的資料簡短一點
范成大,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紹興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
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
擴展資料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象,和一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
不過,范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樂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
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成大
8.名人楊萬里有哪些故事
1、有一年春天,楊萬里到當時的京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應考。
他自認為知識淵博,準能考中,在客店住下后,便天天游山玩水。一天,楊萬里在西湖的蘇堤上閑游,滿眼秀麗的風光,令他心曠神怡,便脫口道:“西湖風光,舉世無雙,湖上筑堤,天下第一。”
旁邊一個牧童聽了,笑著說:“您說得并不準確。”楊萬里便問原因,牧童解釋說:“全國有好多個西湖,風景都很美。
聽說廣東惠州的西湖就很不錯,而且也有蘇東坡筑的湖堤。”楊萬里聽了心悅誠服。
在回客店的路上,楊萬里自言自語:“從前孔子以小孩項囊為師,我今天也得尊這位牧童為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話一點也不假。”
2、淳熙六年正月,朝廷把楊萬里調到廣南東路任提舉常平鹽茶公事,當時廣東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荒蠻瘴癘之地,而廣東最繁雜的差事就是商業貿易稅的征管,其中最主要的是鹽茶專賣的管理。南宋時期實行食鹽專賣,政府出售專賣權,給私人生產銷售,叫作賣“鹽引”,商家紛紛賄賂負責賣“鹽引”的官員,以撈取暴利,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楊萬里通過暗訪了解到,市場上的食鹽價格太貴,是因為官鹽基本上被外來的三家寡頭買斷,他們聯合輪番漲價,缺乏市場競爭,而有關官員得了賄賂又刻意保護他們的市場壟斷權,使食鹽走私猖獗,嚴重沖擊食鹽市場,造成官府稅銀大量流失。楊萬里掌握情況后,采取了“引蛇出洞”的計策來肅貪,就這樣把廣南東路常平鹽茶一潭死水整個地攪活了,整頓了官鹽市場。
僅僅過了五個月,全路零售市場的鹽茶售價就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而官府收獲的鹽茶稅比往年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朝廷和廣鹽銷售區人民都大受其利,而楊萬里的清廉和德政也在嶺南一帶傳為佳話。
3、有一天,他去云棲竹徑去游玩,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那里挖冬筍。冬筍藏在地下是看不見的,但經過一個小孩的指揮,挖下去從不落空。
楊萬里看了以后很驚奇,就上前問小朋友是如何做到的,要拜他為師。那小孩抬頭一看,笑著說:“您是個讀書人,一定懂得很多知識,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楊萬里誠懇地說:“我雖然讀過許多書,但對挖筍卻一竅不通啊,冬筍是怎么找到的呢?”小孩爽快地說:“道理很簡單哦,學挖筍吶,您要記住:挖冬筍,看竹梢,葉子黃,冬筍長。”
“哦?為什么葉子黃反而有筍呢?”楊萬里問道。小孩說:“因為筍吸收了竹子的營養,所以枝葉就變黃了。”
“噢,有道理!有道理!”楊萬里捋著胡子不斷點頭,然后又問:“不挖掉冬筍,竹林不是會更茂密?”“哈哈,那您可說錯了。冬筍不挖會自己爛掉的,只有春筍才能長成竹子。”
楊萬里望著竹林,愣了一會兒,禁不住轉過頭來對那小孩說:“小朋友,你可比我懂得多哦,我一定要拜你為師!”那小孩笑吟吟地指著青翠的竹子,說:“虛心竹子節節高,它才是我們的老師呢!” 擴展資料 楊萬里的代表作品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釋義: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麗的風光和其他時節迥然不同。碧綠的蓮葉連接天際,浩渺無盡,紅日與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鮮艷嬌紅。
詩句描寫連片無際的荷葉碧綠青翠、荷花映日分外紅艷的景象。前句寫荷葉,突出的是其無邊無際的壯闊景象;后句寫荷花之紅,以紅日為襯托,目的是突顯其分外嬌艷之色。
2、《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釋義: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三、四句,小荷與蜻蜓,一個“才露”,一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3、《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釋義: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第三、四句,“急走”與“追”相結合,兒童們那種雙手撲撲打打,兩腳跌跌撞撞追蝶的興奮、歡快場面就歷歷在目了。
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