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雁塔導游詞短篇30字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2.關于西安大雁塔的導游詞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3.最新的大雁塔導游詞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
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
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
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
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
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
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
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
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
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
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
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
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
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
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
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
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
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
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后,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后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并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
4.大雁塔導游詞300字
早春三月,由于朝廷在新疆設立安西都護府統管西域各國,王維的好朋友元常奉命去安西都護府傳達朝廷的最新旨意。
這次路途遙遠而且任務艱巨,王維一路上都在護送元常,一直到渭城才將分手離別。
在渭城休息一晚后,剛剛起床的他們發現客舍外剛剛下了一場小雨。渭城清晨的蒙蒙細雨濕潤著地上的塵土,讓空氣更加清新,客舍周圍剛剛冒出嫩綠色的柳葉,在春雨的洗禮下更顯得青翠。但是景美易生情,一股離別之情涌上王維的心頭,把詩人的快樂又“吸”了回去。詩人按捺住自己的離別之情,陪伴好友一起欣賞美麗的風景。
離真正分別的時辰越來越近了,王維在客舍旁的涼亭里擺下了“餞行酒”,對好友元常說:“元二兄,我們來喝點小酒散散心吧!”元常見他的好友如此情真意切,便雙手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他們邊喝著,邊天南地北地聊著天,大家都故意不觸動那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不知不覺中,從西域方向駛來了接元常的小馬車。兩人馬上就要離別了,不知何時才能再相遇。王維在這最后分手的時刻,舉起酒杯深情地對元常說:“兄弟啊,請你再干上這最后一杯離別的美酒吧!因為西行出了陽關就很少有能體諒你的知心好友了。”元常喝光了這杯離別酒后,依依不舍地登上馬車,掀開布簾,不停地向王維揮手,直到王維的身影消失在視線里。
王維站在客舍門前,望著好友漸漸遠去的背影,心中充滿了憂傷,吟出這首送別友人的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西安8大景點導游詞~(簡短點的)
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
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
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
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
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
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
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
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
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
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
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
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
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
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
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
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
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
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
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
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
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
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
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
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
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
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
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