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教育隨筆200篇范文
大班教育隨筆的寫作立場不要站在管理學生的位置,要站在引導孩子正常發育生長的位置,如何教孩子正確的交流交往,正確地對待他人。
正文:
夏天雨過天晴后出現的美麗的彩虹往往會成為孩子們議論的焦點。教師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彩虹的形狀,再引導觀察彩虹的顏色,教給幼兒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名稱。還能夠巧妙地引導幼兒討論彩虹構成和消失的原因等。
對這種隨機教育,幼兒很感興趣,參加的用心性也高。教師可在彩虹消失后延續教育過程,如帶領幼兒面向太陽用口噴水,觀察出現的小小彩虹,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偶發事例,往往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習并領悟控制自我,處變不驚,用機動、靈活的方法,及時地引導幼兒聯想,巧妙地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如教師正在組織戶外體育活動“練習聽信號走”,天上南飛的大雁引起了幼兒的注意,幼兒興奮地議論著,對老師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教師可暫時中止活動,加入到幼兒行列中,同幼兒一齊觀察南飛的雁群,并引導幼兒說出雁群的隊形,同時告訴幼兒雁群為什么要排成隊飛,并告訴幼兒大雁紀律性很強。
再如,當孩子們一時對某一小動物如七星瓢蟲等產生興趣,自發地圍在一齊議論不停時,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對一些知識性的問題暫不告訴正確答案。
而是讓幼兒把小動物帶回自然角,繼續觀察,老師可透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發動幼兒回家問家長,使幼兒掌握的知識更規范、正確、豐富。
2.小班教育隨筆200篇
原發布者:tyjfd2050
小班教育隨筆 篇一:小班教育隨筆 今天是開放日,全班幼兒的家長都來了,不大的屋子里滿滿的人,充滿著歡聲笑語。孩子們的表現比平時更出色,家長們看到孩子的進步都笑得合不攏嘴。 “光寶寶溜下地呦,親親一群果娃娃……”歌兒唱起來了,聲音最響亮的一個是侯亦婷,我注意到婷婷媽的眼里似乎有些潮濕。看著婷婷唱歌投入的樣子,我也不禁想起了初次見到婷婷時的一幕。那時已經開學三四周了,可是婷婷卻一直沒來報道。從婷婷原來班的老師那里我們了解到,婷婷是奶奶一手帶起來的,老人對孩子嬌得很,在家一個噴嚏就請假不上幼兒園了。婷婷習慣了家人的過度關心,對家和家人的依賴性很強,自理能力方面缺乏鍛煉,并且幾乎獨自不跟外界來往。至于婷婷為什么開學這么久了還沒入園,我們通過電話知道的情況就是婷婷去另一縣區的姥姥家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孩子們和我們兩個老師的關系越來越默契,在我們又往婷婷家打過一通電話之后,婷婷的父母答復下周一就把婷婷接來送入園。婷婷來到這個新的班集體時,我們看到的是個文靜怕人、白凈漂亮的小姑娘。她躲在奶奶身后,拽著奶奶的衣角哭著鬧著要回家去。我們兩個老師先把依依不舍的婷婷奶奶勸走了以后,好不容易才使婷婷的情緒平復下來,可是直到午飯時,婷婷的眼里還是淚汪汪的。幾天后,在婷婷媽來送她時,我和婷婷媽單獨進行了一番長談。通過交流,老師詳細了解婷婷在家的表現和家庭環境,和婷婷父母制定了針對婷婷以往不好的生活
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幼兒園教育隨筆,這個就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63433老師在平時工作中的一些隨筆記錄。
可以把老師對于一件事情,一個教育心得,一個孩子的事情,記錄下來,附上感想。這就是幼兒園教育隨筆,很簡單隨意的。
現在有些幼兒園是要求老師,每天都要做一個幼兒園教育隨筆,而這個隨筆,不要有太多包袱,只要夠真實,是你自己的所感所悟就可以。你也可以稱之為教日記。
幼兒園教育隨筆如何寫?很多人反而是關心這一塊,畢竟沒有寫過,需要有個范本,而本文就來貢獻兩個范文,希望可以對您有所幫助。1、我們應該關心她平時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我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動關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去關心他們,去幫助他們。
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但孩子們真正這樣做的卻很少。有這么一件小事,卻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看法。
一天早飯后,我正在打掃院子,忽然聽到“嗚嗚”的哭聲,我順著哭聲望去,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幕:落落小朋友一邊走著一邊在哭,李小萌在輕輕扶著她走,走在旁邊的張倩說:“哎呀,那么嬌氣呀!” 小萌則是氣呼呼的說:“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樣呢!我們應該關心她的,老師讓我們要互相關心的。你病了,沒人關心你,你高興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我很高興,馬上跑過去,詢問了落落哭的原因,原來是落落來到幼兒園后,突然覺得肚子疼,就哭了起來。
我馬上送她到衛生室看了看,醫生說她喘岔氣了,一會兒就好了。送她回來后,孩子們馬上圍了過來,急忙問道:“老師,落落怎么了?”看著孩子們著急的樣子,我說:“孩子們,落落沒事了,她岔氣了。
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關心小伙伴了,這樣是很好的行為哦。”并著重表揚了李小萌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向她學習。
從這件事使我想到,平時耐心給孩子講關心同伴的道理,雖然當時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會付之于行動,照著去做,同時還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識和道理講給別人聽,這也是我們做為老師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4.小班教育隨筆200篇簡短
思路:可以多從課堂、巡視、教育、生活等多個方面開始寫隨筆。很多小事,寫清楚也一樣能打動人,教育也需要注重細節。
正文:只要有時間,就會抽身到教室,教師辦公室轉一圈,看看老師們的工作狀態,學生的聽講狀態。教師例會上也會及時反饋。作為學校的教學管理者,即使手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去看看老師們的上課狀態和學生的聽講狀態。為的是更加具體的去關注老師的教學準備、課堂狀態、學生的聽講狀態。只有全過程去關注教學,才能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常規管理更規范,更有效。
我給自己制了檢查表,內容很簡單,每天兩次去看老師們的課前準備以及學生的聽講情況。我拿著《常規檢查手冊》靜靜地站在窗口,盡量不讓學生發現我而影想他們的聽課,將情況如實的記錄下來。檢查、記錄是有效的。
經過幾次巡堂,我已經看到了以前不太認真的老師們悄悄地起了變化。他們會在課前將教具細心認真的準備到位。課間的十分鐘也不會休息,而是跑到下一個上課的教室,拿起直尺、三角板開始在黑板上作圖了,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100個格子。我想,老師的這種認真教學的態度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更有力的教育。
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關注。每個人都有一種求好上進的心理,讓我們去關注他們。讓關注成為一種力量!
5.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簡短300字
你好
把機會給每一位孩子
每一天早操和戶外活動前的排隊真讓人頭疼。我發出“站隊”的口令后,孩子們就會瘋狂的向站隊的地方沖去。有的孩子連小椅子都顧不上放好,就迅速跑過去,你推我,我擠你.經常會聽到:“老師,他插隊”、“我站在這兒”。站在前面的幾個孩子,有的抱著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著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聲音蓋過他們,或者一一把他們的手拿開,批評他們一頓,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這么亂可不是事兒,于是著手調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幾個總愛擠的孩子叫到身邊問:“你們為什么排隊時總愛擠?”“我想當排頭!”“你們為什么想當排頭呢?”“當排頭多好,當排頭在前走,離老師最近,能幫老師干活,還能得到表揚……”。我又把經常當排頭的幼兒叫到身邊問:“你們鐘愛當排頭嗎?”有的孩子說:“鐘愛。”有的孩子說:“有時鐘愛,有時不鐘愛。”在每次的活動中,每位幼兒都爭著去做,但教師只是選取幾個平時潛質比較強的幼兒擔任。時刻長了,潛質強的幼兒只能被動的理解,潛質弱的只有羨慕的眼光。
怎樣才能使每一位幼兒得到鍛煉,又能讓他們互相謙讓著排好隊呢?我決定和孩子們一齊討論一下,聽一聽他們的意見。于是,我說:“那咱們一齊來想個辦法吧!”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我又來問孩子:“大家都想當排頭,可排頭只能有一個,咱們怎樣辦才能讓大家都能當上排頭呢?”陳天賜說:“能夠看誰的表現好,就讓誰當排頭。”其他孩子立刻反對:“不行,這樣還是有很多人當不上的。”馬亦心說:“能夠輪換著當,這天你當,明天我當。”孩子們爭論不休。最后咱們確定“輪流當排頭”。每一天選兩名小兄弟姐妹當排頭。當排頭時要聚精會神。
新的輪流當排頭建立后,孩子們都很高興,他們再也不去擠著當排頭了。我也歸納反思了自我的不足。咱們總是請潛質強的孩子幫老師做事,只注重孩子的義務而忽視了孩子的權利,只注重孩子的服從而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長,咱們就剝奪了潛質強的孩子選取的權利,也剝奪了潛質弱的孩子自我鍛煉、自我發展的權利。孩子們都只是在人生最出的起跑線上,作為教師有必要把鍛煉的機會分給每個孩子。不是嗎?
滿意請采納
6.教育隨筆
幼兒園教育隨筆,這個就是老師在平時工作中的一些隨筆記錄。
可以把老師對于一件事情,一個教育心得,一個孩子的事情,記錄下來,附上感想。這就是幼兒園教育隨筆,很簡單隨意的。
現在有些幼兒園是要求老師,每天都要做一個幼兒園教育隨筆,而這個隨筆,不要有太多包袱,只要夠真實,是你自己的所感所悟就可以。你也可以稱之為教日記。
幼兒園教育隨筆如何寫?很多人反而是關心這一塊,畢竟沒有寫過,需要有個范本,而本文就來貢獻兩個范文,希望可以對您有所幫助。1、我們應該關心她平時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我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動關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去關心他們,去幫助他們。
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但孩子們真正這樣做的卻很少。有這么一件小事,卻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看法。
一天早飯后,我正在打掃院子,忽然聽到“嗚嗚”的哭聲,我順著哭聲望去,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幕:落落小朋友一邊走著一邊在哭,李小萌在輕輕扶著她走,走在旁邊的張倩說:“哎呀,那么嬌氣呀!” 小萌則是氣呼呼的說:“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樣呢!我們應該關心她的,老師讓我們要互相關心的。你病了,沒人關心你,你高興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我很高興,馬上跑過去,詢問了落落哭的原因,原來是落落來到幼兒園后,突然覺得肚子疼,就哭了起來。
我馬上送她到衛生室看了看,醫生說她喘岔氣了,一會兒就好了。送她回來后,孩子們馬上圍了過來,急忙問道:“老師,落落怎么了?”看著孩子們著急的樣子,我說:“孩子們,落落沒事了,她岔氣了。
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關心小伙伴了,這樣是很好的行為哦。”并著重表揚了李小萌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向她學習。
從這件事使我想到,平時耐心給孩子講關心同伴的道理,雖然當時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會付之于行動,照著去做,同時還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識和道理講給別人聽,這也是我們做為老師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7.幼兒教師隨筆關于老師做什么事讓幼兒終身難忘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
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并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
由于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干凈,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
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喂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
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
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喂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復催食,或著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
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
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喂飯。
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欲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于幼兒的進食。
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后,便來到洗手間洗手。
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著我叫“老師”。“哎”我心里高興的應著。
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著我說:“鄧老師昨天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么大的水,你還開那么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后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
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著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
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里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么多的孩子在監督著,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
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么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后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
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后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并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
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8.幼兒園教育隨筆怎么寫
春天來了,我要與孩子們進行美工制作活動——美麗的花園。
我精心準備了活動材料,在制作方案中,我想好了如何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裝扮出美麗的花園。突然,一個念頭在我的腦海里浮現,為什么我總是想著讓孩子們按照我的想法與要求去做呢?為什么不去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呢?為什么不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呢?于是,我決定是一次。
在組織活動時,我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材料、分組,在我的鼓勵、支持下,孩子們都積極的動手做起來,在近25分鐘的制作過程中,孩子們都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在完成之后,拿著自己裝扮的作品與小朋友共同欣賞、介紹。
請大膽的將你信任而支持的目光投給孩子們吧,你將獲得一份驚異的收獲。比賽誰先吃飽飯吃飯一度曾當作常規來教育孩子們: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眼睛要看著自己的菜碗,不要剩下飯菜……這一系列的“規矩”天天掛在嘴上,絮叨起來沒完沒了,可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飯菜該剩下還是剩下,話該說還是說,有時候一頓飯要吃上大半個小時,今天突然有了轉機。今天吃飯前,我有講述了一次“吃飯要則”,剛要吃,強強大聲說:“老師,我們比賽看誰先吃飽!”“好”辦理的小朋友都興奮起來,我趁機說:“行是行,我們不光要比賽誰先吃飽,還要看誰的桌面、碗里最干凈,而其吃飯的時候不說話。”
“行!”大家齊聲說,于是,一場避開生面的比賽開始了。通過比賽,大家一致認為紅紅小朋友得了第一。
一整天,孩子們都念念不忘這場比賽。我明白了,單純的說教并不能解決問題,要順應孩子的興趣,找到他們的興奮點,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
偶爾搞幾次小比賽,比一般的說教更能取得教育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