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記翻譯(簡單點的)
一、翻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十分高興。
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巖石,成為水中的懸崖。
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
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二、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三、作者 唐代柳宗元 四、文言現象 (一)古今異義1、小生:古義:年輕人。
(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2、去:古義:離開。
(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3、聞:古義:聽到、聽聞。
(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4、居:古義:停留。
(不可久居)今義:住。5、布:古義:映,顯現。
(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6、許:古義: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于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
(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準許。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
(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8、清:古義:凄清;冷清。
(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凈等。9、以為:古義:把。
當作(全石以為底)今義:認為等。(二)一詞多義1、可:(1)大約。
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
(明滅可見;不可久居)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
(隸而從者)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凄清。
(以其境過清)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
(其岸勢犬牙互)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
(明滅可見)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
(似與游者相樂)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
(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8、而:不譯,(1)表承接關系。
(乃記之而去)(2)表并列關系。(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系。
(潭西南而望)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2)游覽。
(同游者)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
(四面竹樹環合)11、為:(1)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
(為巖) (三)詞類活用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5、俶爾遠逝。
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7、斗折蛇行。
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凄神寒骨。凄:使動用法,使…凄涼。
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10、如鳴佩環。
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
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12、隸而從者。
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
13、似與游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 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
2.小石潭記翻譯簡短的意思對就好
從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成林的竹子,聽到水的聲音,好像玉佩和玉環碰撞發出的聲音,心里感到開心。砍伐竹子開拓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尤其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作為底,在靠近岸邊的地方,潭底有些石頭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知、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色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都好像沒有目標地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向下直照射到潭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魚的影子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忽然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嬉戲。
坐在小石潭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靜悄悄地沒有人跡,這樣的環境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這氛圍令人感到哀傷。因為這里的環境太過冷清,不可以長時間停留,于是我記下此番景致便道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作恕己,一個叫作奉壹
3.小石潭記翻譯(簡單點的)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
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
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4.求小石潭記的翻譯,最短的
從小山向西行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流水聲,好像掛在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一樣清脆,心里對此(聲音)感到快樂。砍伐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小潭以一塊完整的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起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周圍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魚大概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蕩,沒有任何依靠。 陽光直照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敏捷輕快,好像在與游人互相逗樂。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見。(小溪)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一樣互相交錯,也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我坐在潭邊,四周被竹子和樹林環繞,靜悄悄的沒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環境幽靜深邃,彌漫著憂傷的氣息。由于這里的環境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題字離去。 同我一起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堂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一起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其中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5.小石潭記翻譯 要簡單一點的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聽到了水流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那樣清脆悅耳),我心里感到很高興。(于是)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看見(有的翻譯為出現 見:通“現”出現)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潭用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石頭(各種不同的形狀)。(岸上)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樂。小石潭記書稿及相關資料(7張)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2643838,(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9],
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
溪流的岸勢(兩岸的樣子)像狗牙一樣相互交錯著,不能夠知道它的源頭(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寂靜冷落沒有旁人,(那幽深悲涼的氣氛(這樣的環境)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的環境里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可以長時間停留,于是(我)記下小潭這里的景象便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6.《小石潭記》的翻譯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我)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寒冽。(潭)用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連綴,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托似的。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竄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猶如在同游人相互逗樂。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溪流兩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錯,也不知道溪流的源頭(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邊,四面有竹子樹木環繞合抱著,寂靜冷落沒有旁人,(那幽深悲涼的氛圍)令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深感幽靜深遠,愁怨悲傷。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便離開了。 同我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去的,還有姐夫崔簡的兩個年少的兒子: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7.誰有小石潭記短點的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游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
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著來的有姓崔的兩個少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8.《小石潭記》的句子翻譯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譯文: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譯文: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文: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文: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譯文: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譯文: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文: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10、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譯文: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凄清很少有人來。
1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使人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1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可久坐,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開了。
9.小石潭記的譯文
《小石潭記》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互俯皋謊薤荷鴿捅龔拉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
10.小石潭記的翻譯
醉翁亭記: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
山勢回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
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
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
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