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年月日的小故事
上帝造物之時,給了人三十年的壽命,要人心情愉悅的活著,而人嫌太少。
上帝造了驢,要它辛苦勞動一輩子,也能活三十年。然而驢覺得太苦,要求壽命減半,人立馬請求加上驢不要的壽命,于是人可以活四十五歲。
后來上帝造了狗,也給它三十年壽命,要它看守財物夜不能寐,狗也覺痛苦要求壽命減半,人又要求加上狗減去的壽命,于是有了六十歲。再后來,上帝造了猿,同樣給它三十年壽命,并說它可以優先無慮的過,但是只能擁有一張禿頂而爬滿皺紋的臉,猿依然沒有接受,同樣減去一半壽命給了人。
于是,人,注定要像驢一樣辛苦奔勞十五年,像狗一樣懷疑不安十五年,像猿一樣目光呆滯無所事事十五年,而要活得像個人,只有三十年。
2.年月日超級短的小故事
始于羅馬帝國愷撒時代.當時愷撒派人修訂歷法,制訂了儒略歷法,決定凡有特別宗教意義的月份三一天,不重要的月份三0天.因此,取名門神的一月,以戰神為名的三月,為表示尊敬愷撒大帝而取名的漆月,都有三一天.因為二月是處死犯人的月份,屬不吉的時間,所以只有二9天.愷撒大帝的繼任人奧古斯的生日在吧月.為了和愷撒等同起來,他要求把吧月也加成三一天.為了要使吧月有三一天,他便從二月再借來一天,把二月減少到二吧天.又為避免三個大月的月份連在一起,又規定9月及一一月各有三0天,把一0月及一二月加長到三一天。
3.年月日來歷的小故事
年月日,是一種指計時單位,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年月日,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
一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也就是一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時44分3秒,這叫做"歷月"。
一年,又是氣候變化的周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了人們從事農業自耕種到收獲的全過程。
擴展資料:
年月日計算方法:
歷法是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歷法"。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歷法。
歷法問題的復雜性全在于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系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歷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
由于這兩個原因,歷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歷、太陽歷和陰陽歷。側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系的叫太陽歷,簡稱陽歷;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月日
4.事關于年月日的數學故事
眾所周知, 名人、偉人都有不尋常的個人特性。如果你學代數,算一算他們的生日, 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名人和偉人的生日都具有如下的一個特點:如:愛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將年月日寫在一起是 1879314。把這個數隨意排列一下,可得到另一個數,比如: 4187139。用大的數減去小的數得到一個差:4187139-1879314 = 2307825。將差的各個位數相加得到一個數,2+3+0+7+8+2+5 = 27,再將這個數的位數相加,其和是9。即最后得到一個最大的一位數9。按上述方法來計算數學家高斯的生日:高斯生于1867年11月7日,于是可得一個數 1867117, 重新排列后的數比如是1167781,差數為 1867117-1167781 = 669336,算其位數和可得: 6+9+9+3+3+6 = 36,再算位數之和, 最后得 3+6 = 9。同樣,最后得到一個最大的一位數9。
所有的著名人物的生日都有這樣的特點。這是成為著名人物的“必要條件”。
5.節日的日期,還有相關的故事,要簡潔,還有故事的名稱(至少7個)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
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
植樹節(3月12日);
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中國青年節(5月4日);
護士國際節(5月12日);
兒童節(6月1日);
中國**誕生紀念日(7月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
教師節(9月10日);
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記者節(11月8日)。
另外還有我國的傳統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后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于三國時代。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谷豐登
6.關于年、月、日的傳說
年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野獸。
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兇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也數不過來。
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來了,有個年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
他拿把劈斧沖了上去,好多年輕也跟著沖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年輕人都被“年”吃掉了。
此后,“年”變得更兇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薩。
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
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只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
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
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后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
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并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月的傳說天上的月亮原來是方不方、圓不圓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熱得使人透不過氣。一對青年男女立志興利除弊,為人民做好事。
力大無比的男青年將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點點修理得圓圓的。可是,月亮光還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織錦能手,她潛心為月亮編織了一幅美麗的絲錦,讓男青年掛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蓋起來。
這樣,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織在絲錦上的圖案、房子、牛羊、桂花樹等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月面圖案了。后來,男女青年也來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織錦,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
至于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在我國更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據說嫦娥吃了西王母給的不死藥,輕飄飄地飛到了月亮上,住在那兒的廣寒宮里,至今還過著寂寞的生活。
陪伴著嫦娥的只有那只一年到頭都在為嫦娥搗藥的玉兔。后來,也不太清楚從什么時候開始,月亮上又來了一個叫吳剛的人,只知道他修仙時犯了戒律,被罰到這里來砍桂花樹的。
可是,桂花樹是棵仙樹,吳剛怎么砍得了呢!當他把斧子剛提起來,樹上的裂口又立即合攏起來了。就這樣,他就只能永遠在月亮上做著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
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
7.給點珍惜時間的小故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 這首>講述著一個期待明天,而讓今日閑過的故事,聽寒號鳥微弱的叫聲,大嚴冬中響起:“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
秋風蕭瑟,嚴冬即將來臨,寒號鳥凍壞了,于是它說:“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天亮了,看看暖暖的陽光,還是先享受吧,明天再開始壘窩吧,又到了晚上 “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
寒號鳥又開始叫了,但是第二天它看到太陽公公在微笑,又不動了。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了,寒號鳥始終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仍舊撲打著翅膀在寒風中念叨著“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很快冬天來了,寒號鳥已被凍得奄奄一息了,但嘴里還在微弱地喊著“寒……風……凍……死我,明日……”。
是啊!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不管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都會公平的分配給你大好的時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八萬六千四百秒,不多不少,就看你如何合理安排了,也許有人會在一天里創造出一項偉大的發明或是研究探討出一種新的元素,也許有人會在一天里碌碌無為、虛度時光。那怎樣才能做到珍惜時間呢?那就要勤勉了,不讓一天閑過,每時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些不必要的行動,這樣你才會成為時間的主人,時間也才會對你微笑。
讓我們不要在幻想明天或感嘆昨天了,我們最應該珍惜的應該是“今”,一個現實的世界。正如文嘉先生所說:“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日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更應該攜手共進,珍惜時間,讓我們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吧!愛與時間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島,上面住著快樂、悲哀、知識和愛,還有其他種種感情。 一天,情感們得知小島快要下沉了。
于是大家都準備船只打算離開小島。 只有愛留下來,她想堅持到最后一刻。
過了幾天,小島真的要下沉了,愛想請人幫忙。 這時,富裕乘著一條大船經過。
愛說:“富裕,你能帶我走嗎?” 富裕笑著回答:“不,我的船上有許多金銀財寶,沒有你的位置。” 愛看見虛榮在一艘華麗的小船上,說:“虛榮,幫幫我吧!” “我幫不了你。
你全身都濕透了,會開弄壞我這漂亮的小船。” 悲哀過來了,愛向她求助:“悲哀,讓我跟你走吧。”
“哦,愛,我實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悲哀回答著。 快樂走過愛的身旁,但是她太快樂了,竟然沒有聽見愛在叫她。
忽然,一個聲音傳來:“過來,愛,我帶你走。” 這是一位長者。
愛大喜過望,竟忘了問他的名字。登上陸地以后,長者獨自走開了。
愛對長者感恩不盡,問另一位長者知識:“幫我的那個人是誰呀?” “他是時間。”知識老人答道。
“時間?”愛問道:“為什么時間要幫我?” 知識才人答道:“因為只有時間才能理解愛有多么偉大。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后,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
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于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
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聚螢讀書 車胤,生于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后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
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么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于成為著名的學者,后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么集會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
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
8.高斯的出生年月日,一個數學小故事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現在德國中北部.他的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一個石匠的女兒,有一個很聰明的弟弟,高斯這位舅舅,對小高斯很照顧,偶而會給他一些指導,而父親可以說是一名「大老粗」,認為只有力氣能掙錢,學問這種勞什子對窮人是沒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師對學生并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于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后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后的結論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1791年高斯終于找到了資助人--布倫斯維克公爵費迪南(Braunschweig),答應盡一切可能幫助他,高斯的父親再也沒有反對的理由.隔年,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這年,高斯十五歲.在那里,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并且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逆定理」(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學,因為他在語言和數學上都極有天分,為了將來是要專攻古典語文或數學苦惱了一陣子.到了1796年,十七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最為人所知,也使得他走上數學之路的,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 希臘時代的數學家已經知道如何用尺規作出正 2m*3n*5p 邊形,其中 m 是正整數,而 n 和 p 只能是0或1.但是對于正七、九、十一邊形的尺規作圖法,兩千年來都沒有人知道.而高斯證明了: 一個正 n 邊形可以尺規作圖若且唯若 n 是以下兩種形式之一: 1、n = 2k,k = 2, 3,… 2、n = 2k * (幾個不同「費馬質數」的乘積),k = 0,1,2,… 費馬質數是形如 Fk = 22k 的質數.像 F0 = 3,F1 = 5,F2 = 17,F3 = 257, F4 = 65537,都是質數.高斯用代數的方法解決二千多年來的幾何難題,他也視此為生平得意之作,還交待要把正十七邊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后來他的墓碑上并沒有刻上十七邊形,而是十七角星,因為負責刻碑的雕刻家認為,正十七邊形和圓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來. 1799年高斯提出了他的博士論文,這論文證明了代數一個重要的定理: 任一多項式都有(復數)根.這結果稱為「代數學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事實上在高斯之前有許多數學家認為已給出了這個結果的證明,可是沒有一個證明是嚴密的.高斯把前人證明的缺失一一指出來,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一生中一共給出了四個不同的證明. 在1801年,高斯二十四歲時出版了《算學研究》(Disquesitiones Arithmeticae),這本書以拉丁文寫成,原來有八章,由于錢不夠,只好印七章. 這本書除了第七章介紹代數基本定理外,其余都是數論,可以說是數論第一本有系統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紹「同余」(Congruent)的概念.「二次互逆定理」也在其中. 二十四歲開始,高斯放棄在純數學的研究,作了幾年天文學的研究. 當時的天文界正在為火星和木星間龐大的間隙煩惱不已,認為火星和木星間應該還有行星未被發現.在1801年,意大利的天文學家Piazzi,發現在火星和木星間有一顆新星.它被命名為「谷神星」(Cere).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帶中的一個,但當時天文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是行星,有人說這是彗星.必須繼續觀察才能判決,但是Piazzi只能觀察到它9度的軌道,再來,它便隱身到太陽后面去了.因此無法知道它的軌道,也無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 高斯這時對這個問是產生興趣,他決定解決這個捉摸不到的星體軌跡的問題.高斯自己獨創了只要三次觀察,就可以來計算星球軌道的方法.他可以極準確地預測行星的位置.果然,谷神星準確無誤的在高斯預測的地方出現.這個方法--雖然他當時沒有公布--就是「最小平方法」 (Method of Least Square). 1802年,他又準確預測了小行星二號--智神星(Pallas)的位置,這時他的聲名遠播,榮譽滾滾而來,俄國圣彼得堡科學院選他為會員,發現Pallas的天文學家Olbers請他當哥廷根天文臺主任,他沒有立刻答應,到了1807年才前往哥廷根就任. 1809年他寫了《天體運動理論》二冊,第一冊包含了微分方程、圓椎截痕和橢圓軌道,第二冊他展示了如何估計行星的軌道.高斯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大多在1817年以前,但他仍一直做著觀察的工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