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如何評價蘇軾(簡短一點)
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他的出現,中國,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于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并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臺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于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跡作話題或材料,毫不夸張地說,有作文處盡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2.名人對蘇軾有那些評論
黃庭堅: 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跋東坡》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2356231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卻掃篇》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
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后塵。 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云: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
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
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3.求對蘇東坡的評價,盡量是冷門一點的,謝謝
滿意回答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
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
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
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
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
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
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
為其后“文人 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
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
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4.名人對蘇軾有那些評論盡量簡短,經典名人對蘇軾有那些評論 愛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跋東坡》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卻掃篇》 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
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海綃說詞》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 朱依真: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后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云: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
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
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5.歷史上對蘇軾詞的評價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