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人為善的小故事
二則感人小故事---與人為善
第1個故事 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
于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蠋,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
第2個故事 我們只不方便幾小時
那天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婆家,上車后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卻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老公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 他就這樣從SZ一直站到XN,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下了車之后,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說:「讓位是善行,但從SZ到XN這么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 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幾小時而已。」聽到老公這么說,我相當感動,有這么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讓我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許多。
心念一轉,世界可能從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么想,怎么轉。我們不會在三分鐘內成功,但也許只要花一分鐘,生命從此不同
2.有關于“與人為善”的例子
〖與人為善的故事〗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王旦為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相左,一個柔和,一個剛直,所以常有摩擦。一日,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復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送還樞密院。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3.急求平等,與人為善的事例
1 阿姆斯特朗在邁上月球時,因一句“我個人邁出了一小步,人類卻邁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戶曉。但一同登月的還有奧爾德林,雖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樣讓人敬佩。
在慶祝登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記者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你作為同行者,而成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卻是阿姆斯特朗,你是否感覺有點遺憾?”在眾人有點尷尬的注視下,奧爾德林風趣地回答道:“各位,千萬別忘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邁出太空窗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從別的星球上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歡愉的笑聲中,給了他最熱烈的掌聲……奧爾德林用與人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們的不平和尷尬,同時也真誠地分享了朋友的快樂。
2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王旦為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相左,一個柔和,一個剛直,所以常有摩擦。一日,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復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送還樞密院。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4.關于善良的事例 要簡潔的 20~~~30個字左右的就OK啦
善惡由心
流沙
蘇東坡信仰佛教。一次與方丈辯經,兩人坐于蒲團之上,相論許久。
方丈說:“我在對方的眼里是什么?”
蘇東坡說:“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說:“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蘇東坡滿意而歸,與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說:“佛家有言,心在地獄緣惡念,你心中有牛屎,才會把別人看成牛屎。”
蘇東坡聽罷,滿臉愧色。
任何善惡的念頭,在未變成行動和事實之前,其實在心中早已存在了,心中充滿惡念的人,看別人的眼光就會變異,而心中充滿友誼、寬容的人,便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歡樂。
佛家有地獄和天堂之說。心想行惡的人,心中充滿憤怒,做過惡事的人,因害怕別人發現他的惡事就會天天做惡夢,他雖在人間,心卻早在地獄中了。而行善之人,光明磊落,與人為善,無名利得失,雖身在塵世,心卻早在天堂了。
其實,善和惡有時只是一念之差,一線之距。看豐子愷先生的回憶錄,里面記載著一段關于他的恩師李叔同的軼事。上音樂課時,有一個學生在下面看閑書,另一個學生則隨地吐痰。李先生是個極其嚴肅的人,他當場看到了卻不出聲,下課后,李先生請那兩位同學留下來,用很緩和的聲音對他們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閑書也不要隨地吐痰。兩個學生覺得老師小題大作,剛要申辯,只見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們鞠了一躬,兩個學生頓時滿臉通紅。
在善面前,只有春風化雨般的滋潤,這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時候,一切塵世間的浮華光景早已退卻,只有一個個平等和應該尊重的靈魂。
——《解放日報》2003.10.24日
勇 氣
19世紀,在英國的名門公立學校——哈羅學校,常常會出現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在一個新生的面前,頤指氣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腦地打起來,嘴里還罵罵咧咧:“你這小子,為了讓你聰明點,我得好好開導你!”新生痛得齜牙咧嘴,卻并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學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欺凌的一幕,眼里漸漸涌出了淚水,終于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
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問這個干嗎?”
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后,學校城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后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愿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人生途中,我們也需要像拜倫一樣,在別人只是畏懼地逃避,或幸災樂禍地觀看時,能夠拿出罕有的勇氣,為了善,為了愛,也為了啟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靈。
5.關于善良的簡短事例黃小星
晉國王祥___臥冰求鯉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親再娶了一個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歡王祥,可是,王祥很聽后母的話,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盡力做好。
一個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魚,要王祥到河捉魚。天下著大雪,北風呼呼地吹著,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體溫使冰塊溶化啊!他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但他仍然強忍著、忍著……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兩條鯉魚跳了上來。王祥大喜,抱著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后母吃。
一點啟示:
赤身臥在冰上捉魚,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作為兒女,只要全心全意,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即使送上一粒糖果,他們也可感受到你的心意。
6.中華名族與人為善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7.有關和為貴,與人為善的歷史典故和故事
1、楚惠王恩及廚師
楚惠王一次在吃涼酸菜時發現有水蛭,于是就把水蛭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東西。令尹問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說:“我吃涼酸菜發現有水蛭,想如果責備廚師而不治他們的罪呢?這是破壞法令而使自己威嚴建立不起來的做法,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
要責備并給予他們懲罰,那廚師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該處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見,于是就吞食了。”令尹離開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賀說:“我聽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幫助,病不會造成傷害。”
當天晚上,楚惠王去廁所方便時排出了水蛭,同時患有多年的心腹積塊的病也全都痊愈了。
2、荀巨伯探望朋友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匈奴圍攻這座城池。朋友對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可以趕快離開了。”荀巨伯回答道:“我遠道而來看你,你讓我離開,讓我背信棄義而求活命,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嗎?”賊兵已經闖進,
對荀巨伯說:“大軍已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樣的人,竟敢獨自留下來?”巨伯說:“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寧愿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性命。”匈奴人相互商量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家!”便率軍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全。
3、張良拾鞋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后,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
并約張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后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后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后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4、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5、駱統送糧
駱統侍奉嫡母甚為恭謹。當時年歲饑荒,鄉里及遠方來的人大多生活困頓,駱統為了幫助他們而減少自己的飲食。他的姐姐仁愛有德行,守寡無兒回到娘家,看到駱統的樣子心里十分難過,多次問他是什么原因。駱統說:“士大夫們連糟糠都不能吃飽,我哪來心思自己一個人吃飽?”
他的姐姐說:“真是這樣,為什么不告訴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這個樣子。”于是她就將自己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將此事告知母親,他的母親也認為他很賢德,于是叫人分發施舍糧食,駱統由此名聲顯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善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