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孔明的評價及對司馬懿的評價
武漢大學歷史系唐長孺教授談諸葛亮 (1993年7月21日根據錄音整理) 一、有關諸葛亮評價問題 諸葛亮可以說是封建社會里邊的一個完人。
從當時一直到后來,從來沒有人對諸葛亮有貶辭的。從陳壽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后的《評》以及他《進〈諸葛亮集〉》的表,都對諸葛亮非常的推崇。
在《評》上說諸葛亮的治蜀是“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他“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總之,說他“誠信公道,賞罰嚴明”。正是這樣,首先他得到人民的愛戴。
《評》上邊說他“用法嚴峻”,但是人民是畏而愛之。他如此的權重,但是后主對他不疑。
他的地位相當于漢獻帝時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馬懿,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對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歷來對他非常推崇。
陳壽《評》里說他“管、蕭之亞匹矣”,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后來唐代杜甫的詩,說他“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都是對他極端地推崇。那么,有一個問題,就是陳壽的《評》里邊有這么一句話,說他“蓋應便將略,非其所長歟?”用一個疑問詞,“非其所長歟?”在他的上書的表中也說他善長的是治國,但并沒有貶低他的軍事才能。
上《進〈諸葛亮集〉》的表中,陳壽說他的軍事才能,“長于治戎,短于應變”,他是擅長于治軍,可是“短于應變”,即“出奇制勝”,是其所短。他“長于治戎”,這是裴注引《袁子》的話,袁準是晉朝人,說諸葛亮用兵的特點,一個是“安靜”,第二就是“堅重”,他不崇尚出奇制勝。
但陳壽是不是真的貶低他的軍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說諸葛亮“長于治戎”;他在傳末還說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贊賞的,當然是他的軍事才能,說他是“天下奇才”。陳壽在諸葛亮死后還專門在傳中寫上這一句,在他的上書的表里邊也說:“長于治戎,短于應變”,在下面又說,“所與對敵,或值人杰。”
當時碰到的是司馬懿,就意思是說只有司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說實際上陳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絕對沒有貶低。只是說他從事政治跟軍事二者之間,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長。
在軍事上來說,他在治軍這方面見長,而不是出奇制勝。這個說法,我看還是正確的。
諸葛亮時,魏延曾建議出兵子午后,諸葛亮沒有聽他的話。這一點,后人是有點議論的:魏延這個計劃還是對的,諸葛亮是坐失良機了。
但是諸葛亮自己曾經講過,“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謹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靜”、“堅重”,不輕易冒險,正如兵法上所謂“先為不可勝,然后能夠取勝”。
他固然對魏作戰沒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沒有遭到很大的挫敗,也沒有人能打敗他;而且諸葛亮的治軍之才,據歷史記載,他的兵士跟居民相雜,就是說當時不僅蜀漢人民對他十分愛戴以外,就是在敵境,在“外國”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長安是曹魏的重鎮,不會輕易就會攻取的。
在這個時候孤軍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能夠希望得勝嗎?即使他真是能夠取得了長安,H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為運糧的困難而退兵,假若取得長安又如何守法?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實際上是自負的。 諸葛亮自比管、樂。
管仲跟樂毅從來沒有人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從來是管、晏,管仲跟晏嬰,就是陳壽的評也說諸葛亮是“管、蕭之流亞也”。這重點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蕭何。
樂毅跟管仲兩個人是絕對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齊桓公,清朝末年的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166353033俞曲園對此有一種解釋,他說是針對漢室而言的。假如說漢室存在他,就當管仲來幫助割據的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來關崇王室,保持漢朝;假如說,漢朝滅亡了,他就當樂毅,幫助一個當時的州牧。
管仲是一個政治家,樂毅是一個軍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勝的這種才能,而是治軍嚴整,非常穩重的。
在當時蜀國是一個弱國的形勢之下,要幸險僥幸,實在是個危險的事。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陳壽的評價是正確的:長于治戎,并不在于應變。
二、有關《隆中對》問題 當時的形勢就是這樣,當時劉備去訪問他,“諮臣以當世之事”,就是問他當時的形勢,當時的形勢擺在那里的,曹操已經占領了北方,是不可與爭的,兵多勢重;孫吳據有江東,已歷三世,也是不可與爭的,只可為援而不可為敵。就是說,供給劉備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荊州和益州,此外沒有地方,當時的形勢是擺在那里的,就是這樣一個形勢的,并不是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實上也只能如此,劉備能夠占據的地方只有荊、益兩州,此外,還有什么地方呢?諸葛亮作這樣一個對策,后來是這樣的發展,當時的形勢本來就是如此。
但是,把《隆中對》作為諸葛亮的文章,這其實是不對的,這是陳壽的文章,是劉備問諸葛亮,諸葛亮回答,怎么說是他寫的文章呢?而且,這里邊《隆中對》,當時劉備去訪問他,不曉得誰跟他去的,是否當時也有人作了記錄呢?這是我很可疑的,也許是后來史臣,而當時蜀國是沒有史臣的,據說是如此。 。
2.讀空城記用一句話來評價諸葛亮和司馬懿
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是司馬懿跟諸葛亮惺惺相惜:原因諸葛亮經過幾次交手已經很了解司馬懿在曹魏當時的狀態什么狀態呢?在當時曹魏司馬懿是唯一一個能對抗諸葛亮的因為那時魏沒什么人才魏帝曹睿只有在諸葛亮來犯之時才會用司馬懿諸葛亮沒來他就是罷官的或者被曹氏家族給害死,如果當時司馬懿攻了城的話諸葛亮和城內老弱殘兵都會死的!為什么沒打是因為司馬懿知道如果此時他拿下諸葛亮的首級的話曹魏就會卸磨殺驢處境很危險功高蓋主怕司馬懿篡權,諸葛亮就是憑借了解司馬懿這一點才在城上撫琴而坐用琴聲告訴司馬懿你殺了我你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去而司馬懿更是知道如果殺了諸葛亮曹睿也就不會再用他了惺惺相惜就退兵了。
為什么呢以一個正常人的打仗思維那城不過一座小城就算山后有伏兵也不多當時司馬懿有10萬大軍身后如果正常人的思維就是拿5000精兵去探探虛實再不濟也就損失5000司馬昭也請命過被司馬懿回絕了成功的原因就在這了希望對你有幫助個人見解。
3.用一句話來評論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軍事方面過于保守,不敢用險,拒絕子午谷奇謀就是個例子,諸葛亮北伐目標其實并不是長安,這樣太險,萬一失敗蜀國的基業就完了,他的目標其實是西部的雍州,然后才是東進打長安。
司馬懿則是善于防守,他判斷能力也一般,葫蘆谷也差點被諸葛亮燒死,而他比較沉的住氣,善于防守,諸葛亮也拿他沒轍。綜上,諸葛亮軍事才能中庸,司馬懿略低于他。
但兩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純屬手打,手機上很不方便,我也很喜歡研究三國和楚漢,樓主可以加我QQ604564041,多多交流。
4.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三國志 諸葛亮傳》: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仗,退軍的時候,司馬懿來到諸葛亮駐扎營寨的地方,查看一番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也就是說,作為對手,司馬懿是高度評價了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有才,甚至自己不如諸葛亮。
二、人物簡介:
1、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2、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簡短的話評價孔明和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