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渡大渡河的故事(簡短)
1935年5月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七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于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后,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擴展資料: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 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雄壯舉: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并成功地為后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
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強渡大渡河
2.關于大渡河的簡單資料
大渡河 [編輯本段]簡介 古稱"沫水"。
在四川省西部。主源大金川發源于青海、四川邊境的果洛山,在四川丹巴縣與小金川匯合后稱大渡河,至樂山市入岷江。
長909公里,流域面積82,700平方公里。沿途多峽谷,水流湍急,其中在金口河段的金口大峽谷最為著名,被譽為“世界最具魅力的天然公園”。
詳解 中國岷江最大支流。是長江的二級支流。
位于四川省西部。古稱沫水。
發源于青海省境內的果洛山東南麓。東源有阿柯河和麻爾柯河,于阿壩南部匯合后稱足木足河;西源有多柯河和色曲河,于垠塘南部匯合后稱綽斯甲河。
足木足河與綽斯甲河匯合后稱大金川,是大渡河主流,南流至丹巴同來自東北的小金川匯合后稱大渡河。在石棉縣折向東流,到樂山市草鞋渡納青衣江后入岷江。
長 1062千米,流域面積 7.77萬平方千米。流域內溝谷縱橫,支流眾多,干支流之間組合呈羽狀水系。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56 億立方米,河口處多年平均流量1490立方米/秒。水力理論蘊藏量豐富,可開發裝機2336.8萬千瓦。
其中干流別格爾至樂山市長584千米,天然落差 2788米,水力蘊藏量2075萬千瓦,是水能資源比較集中的河段。 四川瀘定縣城西跨越大渡河的鐵索橋 大渡河是我國規劃建設的重要水電基地,水能資源豐富,共規劃一級電站22級,規劃裝機總容量超過2500萬千瓦。
已經建成的有:于1971-1978年陸續投產的龔嘴水電站,裝機容量為72萬千瓦;于1992-1994年陸續投產的銅街子電站,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為了保證大渡河流域梯級開發整體效益的充分發揮,加快梯級電站開發步伐,國家制定了“以國電大渡河公司為主,適當多元投資,分段統籌開發”的水電開發方案。大渡河雙江口銅街子河段按雙江口至猴子巖、長河壩至老鷹巖、瀑布溝至銅街子三段統籌開發。
上段和下段各梯級電站由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進行開發,其中裝機容量為330萬千瓦的瀑布溝水電站將于2010年全部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66萬千瓦的深溪溝水電站將于2011年全部建成投產;中段各梯級電站鑒于目前已開展的工作,由國電大渡河公司負責建設大崗山水電站,大唐集團公司開展長河壩、黃金坪,華電集團公司開展瀘定水電站和中旭投資有限公司開展龍頭石水電站項目的前期工作。 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在大渡河邊的安順場遭清軍圍追、堵截而全軍覆沒;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經強渡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和奪取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
[編輯本段]電影名:大渡河 電影名:大渡河 外文名稱 Cross The DADU River 導 演: 林農 王亞彪 編 劇: 江西省《大渡河》創作組(黑龍江省文聯魯琪執筆) 主 演: 韓適 趙申秋 劉懷正 傅學誠 陳寶國 傅學誠 Xuecheng Fu 。.劉伯承 Liu Bocheng 韓適 Shi Han 。
.** Mao Zedong 劉懷正 Huaizheng Liu 。.** Zhu De 趙申秋 Shenqiu Zhao 。
.** Zhou Enlai 趙恒多 Hengduo Zhao 。.** Chiang Kaishek 陳寶國 Baoguo Chen 。
.趙劍峰 趙娜 Na Zhao 。.沈曉瑩 尚敬 Jing Shang 。
.警衛員 王衛平 Weiping Wang 。.萬細伢 王忠超 Zhongchao Wang 。
.沙瑪洛嘎 翟乃社 Naishe Zhai 。.陳營長 唐佐輝 Zuohui Tang 。
.老彝民 正華 Zheng Hua 。.劉鈞 陳汝彬 Rubin Chen 。
.魏高參 劉俊生 Junsheng Liu 。.孫營長 李寧 Ning Li 。
.何湘輝 攝影 Cinematography:王啟民 Qimin Wang 剪輯 Film Editing:楊幸媛 Xingyuan Yang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劉學堯 Xueyao Liu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高廷倫 Tinglun Gao 錄音 Sound recordist:陳文淵 Wenyuan Chen 上 映: 1980年 地 區: 中國大陸 顏 色: 彩色 膠片長度: 12本 類 型: 戰爭片 制作公司:長春電影制片廠 [中國] 故事梗概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后,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
老謀深算的**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辟瀘定橋為強渡點。
之后,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察覺了真相后,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
這時,我左路部隊已占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蕩的鐵索向右岸突擊。當**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編輯本段]強渡大渡河 ★ 中文名稱: 強渡大渡河 ★ 發生時間: 1935年5月24日-25日 ★ 發生地點: 。
3.強渡大渡河的故事(簡短)最好是30字以內
飛 奪 瀘 定 橋
光榮的任務
五月二十五日,紅一師第一團在安順場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但是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橋,渡口又只有幾只小船,往返一次需要數十分鐘,數萬大軍如果只靠這幾只小船來渡河,不知要花費多少時日。同時,**正在命令四川軍閥楊森等部堅堵大渡河,并命令薛岳、周渾元部銜尾猛追。太平天國石達開就是在安順場被清兵最后消滅的。**也夢想著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當時,很多愛國進步的人們也都在憂慮:紅軍會不會走石達開的道路?
為了迅速渡過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夾擊合圍的陰謀,必須火速奪下瀘定橋。我們左路軍前衛紅四團,就是在這緊急的情況下,迅速接受奪取瀘定橋的任務的。紅一師為右路軍,渡過大渡河后沿東岸北進,策應我二師四團奪取瀘定橋。
4.大渡河的鐵索橋傳說(簡短)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
瀘定鐵索橋
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判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5.關于兩萬五千里長征強過大渡河的簡短故事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中央紅軍24日攻占大渡河右岸石棉縣安順場,殲滅守敵兩個連。次日,紅一軍團第一團第一營第二連17名戰士在連長熊尚林率領下,乘一只小船,冒著敵人猛烈的火力,強渡成功,擊潰左岸敵守軍一個營。因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架橋,只有4只小船,每天只能渡一個團。中央軍委決定奪取上游滬定橋為渡河點,部署紅一軍團第一師及干部團歸聶榮臻、劉伯承指揮,循大渡河之左岸,**率紅二軍團指揮部、第二師主力及紅五軍團循大渡河之右岸,均向瀘定橋急進,協同襲取該橋。
5月29日,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擊潰國民黨軍阻擊,一晝夜急行軍120公里,搶占瀘定橋西頭橋頭堡。這時,鐵索橋木板已全被拆除,只剩下數根鐵索懸蕩在空中,東岸橋頭有川軍約1個團的兵力依托堅固工事抵抗,紅軍第二師第二連22名戰士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攀扶著懸空的鐵索向橋東攻擊前進,奪取了東頭橋頭堡。后續部隊緊跟過橋,占領滬定城,和左岸北上的紅一師會合。
6.大渡河上的鐵鎖橋的故事,簡短的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后,因過于勞累不幸 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挺符合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后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
7.哪個給我說下"巧奪大渡河"的主要內容,急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第2連廖大珠等22名干部戰士,長征途中率先奪取瀘定橋的突擊隊成員。1935年5 月,紅軍在安順場強渡成功后(見十七勇士),又決定迅速搶占瀘定橋。紅軍第一軍團第1師未過河的部隊和干部團在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并進。右岸一路以紅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為先鋒團,5月27日晨,從安順場出發,邊行軍邊戰斗,于29日晨占領瀘定橋西岸。國民黨軍第二十四軍第4旅第38團先于紅軍到達瀘定橋,拆除橋板,企圖阻止紅軍過河。29日傍晚,以第2連連長廖大珠為突擊隊長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護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國民黨守軍放火阻擋,勇士們沖過火海,進入城街,展開巷戰,后續部隊迅速跟進,經2小時激戰,紅4團占領了瀘定縣城,控制了瀘定橋。是夜,沿左岸北上的部隊擊潰了國民黨軍第4旅的另2個團,到達瀘定會合,保證紅軍主力迅速渡過了大渡河。
取得紅軍長征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