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可以給我簡單的介紹一下揚州市
1.、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吳道臺宅第,汪氏小苑,漢陵苑,鳳凰島,茱萸灣動物園等等。吃小吃的話可以去東關街,一邊逛古街,一邊吃小吃。四望亭路和淮海路那邊飯店比較多。
2、普通的一兩百左右,可以住連鎖型酒店。
3、揚州美女大多是外地的,揚州女孩比較質樸,人很好,長的比較舒服。
4、公交車有一塊的有兩塊的,刷公交卡八折。出租車起步價好像是七塊加一塊,要么就是八塊加一塊,這個忘記了。
5、揚州不算繁華,但很精致。沒有什么高樓大廈,因為揚州城市很多地方是限高的,不會有壓抑感。比如你在瘦西湖五亭橋上是看不到任何現代化的建筑物的,天空,河岸,湖水,仿佛是一體的,很舒服。
2.急求揚州簡介
揚州,古代作楊州。今天的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唐高祖武德八年( 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揚州現轄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和寶應、高郵、江都、儀征4個縣(市)。
揚州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
名城之一,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
市、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國家城
市信息化試點城市、全國創建文明
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和
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3.關于揚州歡迎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開心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游覽咱們美麗而又古老的城市——揚州。下面呢,為了能讓大家進一步地了解咱們的揚州,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咱們揚州的滄海桑田的變化與由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的詩歌留給了后人。
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平原地區水陸交通樞紐。
揚州有2480多年的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筑邗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楚王打敗了越國,在邗城基礎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墻“廣被丘陵”,遂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改稱江都。隋朝統一中國后,才改稱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煬帝楊廣不勝向往,他在睡覺醒來后也感慨“吾夢揚州好”。唐朝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范圍內居全國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
清末以后,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敗。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只有人口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品,修繕了園林古跡,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游勝地,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揚州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養活走市內的水陸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養活走,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河相連,瓜洲輪渡碼頭日夜通宵,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潤揚大橋貫穿鎮揚二市,南京的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多公里。
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會本,風物佳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美景脫穎而出,二十四橋與湖中的五亭橋互為呼應,更襯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江河奔涌,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說不完的故事。
4.簡單介紹黃鶴樓和楊州
黃鶴樓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楊州
傳說時期和商周的九州及漢十三州之一;魏晉南朝長江下游的要州和經濟基地;隋唐以后,為重要的經濟都會(見隋唐都市)。
揚州地處長江下游,臨淮倚江,交通便利,隨著東南地區的開發,軍事、經濟地位日益重要,成為魏、吳激烈爭奪之地。東晉南朝,揚州作為“王畿”,地位在諸州之上,號稱“神州”。建康城內一直屯駐重兵,刺史常兼驃騎、車騎、鎮軍、中軍、撫軍等中樞將軍號,成為外抗侵略,內防叛亂的軍事重鎮。揚州物產豐富,三吳地區尤為著名糧倉,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成為保障偏安朝廷生活穩定的重要經濟基地。因此偏安朝廷始終非常重視揚州。東晉宋初,揚州刺史多由宰相兼領。此后,為了便于控制,一方面分割揚州,行削弱之策;一方面專任宗室,使大權不旁落。因此,基本維持了揚州的穩定。
十六國、北朝亦置揚州。前秦揚州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南),東魏北揚州治陳郡(今河南沈丘),北齊揚州治淮南(今安徽壽縣)。
5.揚州在那里
李白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兩千五百年的文明積淀透發出迷人魅力。古運河橫貫揚城,杜牧、秦觀…多少風流人物留跡維揚。
揚州,是一幅歷史長卷,踏進綠楊城郭,眼前是清風、細柳、明月、綠水…,有的是一種寧靜的清新。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歷代的詩人墨客喜愛把瘦西湖比喻為清秀婀娜的少女,而區別于嫵媚豐腴的杭州西湖。從范圍上講,瘦西湖子史公祠向西,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西圓曲水、小金山、白塔、五亭橋、至觀音山 江蘇揚州 希望樓主滿意。
6.朋友們,幫忙簡單介紹一下揚州八怪
1.八怪之首鄭燮[鄭板橋] 鄭板橋和他的《竹石圖》 清康熙年間的板橋,坐對紙窗竹影,鋪開筆墨畫起了他最愛的竹子。
“秋風昨夜窗前過”,他看見清風在竹葉間穿行,看見竹子搖曳的樣子。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
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
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首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2.高其佩 其花鳥扇面是用指頭創作的。
高其佩的指畫扇面,兩只鳥的形態落拓瀟灑,而牡丹花上的題詩說,“也類胭脂畫牡丹,畫時日出已三竿。原來花自扶桑國,不許人家花月看”,詩寫得頗有情趣。
讓人驚奇的是,畫面突然呈現艷極的牡丹,美到極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后的自暴自棄、以及不忍卒看的凋敗氣息。開到荼蘼的牡丹,春風里散發著頹廢之美。
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韋三,號且園、南村、書且道人。先輩自山東遷至遼寧鐵嶺,隸漢軍鑲黃旗,曾任刑部侍郎。
為“揚州八怪”羅聘之師。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畫,他開創的“指畫”成為繪畫中一個重要流派。
高其佩晚年,指畫聲譽遠播朝鮮,但他依然繪畫“甲殘至吮血,日匿頻燒燭”。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應詔圓明園如意館作畫3年,創作了《長江萬里圖》等細絹工筆畫。
高秉《指頭畫說》記載,高其佩曾為兵部尚書盧舜徒寫真,畫一立像,高與真人相齊。畫成后,盧舜徒歡喜若狂道:“神乎技矣!進乎道矣!” 3.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
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4.李鱓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
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
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
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5.黃慎 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
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有《蛟湖詩集》存世。
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
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
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
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于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后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
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人、抑園、借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
雍正八年出任山東蘭山(今臨沂)知縣,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乾隆元年獲釋,官復原職。后在安徽潛山和合肥任知縣,仍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
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官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
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
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
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
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于畫上。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