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簡短的《紅色經典小故事》
紅色經典小故事3分鐘篇1:海娃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
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
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樓的路線圖,并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
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
他趕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后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
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2.簡短的“紅色故事”有哪些
簡短的“紅色故事”有:一、農忙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后,**更忙了。
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那時,熊云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
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墻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里。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
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并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干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并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后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二、有轎車不做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
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的警衛員。后任抗大學員、八路軍129師358旅教育干事、指導員、公安總局科長、豫西地區副專員、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省經委副主任。
1983年6月,楊辛克同志向我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坐車還是騎馬而引發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里都是騎馬或步行。
一位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盡管大家都希望配給**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臺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臺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三、**對**“約法三章”“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干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田志芳,四川廣安人。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后,曾任東北軍區后勤部車管處處長、沈陽軍區后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對兒了**嚴格要求的故事,對**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干干凈凈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干。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么也沒想起來。
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里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
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后,就在這里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準備看上兩頁。這時,只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那是**同志,剛從蘇聯回來。”
“**?”“就是**的兒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么**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藥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
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后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又回來了。
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
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為領袖的**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
由于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四、**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
25日,隆化戰斗打響。**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
在全連戰斗動員會上,**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戰斗開始后,他帶領戰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此時,離發起總攻僅15分鐘。在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員,請準許我去!”毅然。
3.紅色經典小故事
劉胡蘭的故事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
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后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
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在指揮全國戰局之余,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
這種表現,恰恰是**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再來一些簡短的: 1941年5月下旬,800余日偽軍在長清縣黃河以西地區掃蕩,長清縣抗日武裝擊斃日軍少將土屋兵駐,這是山東抗日戰場上擊斃的4名日軍將級軍官之一,也是最早擊斃的一個將級軍官。
八路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彭德懷特電通令嘉獎。 6月29日上午,山東抗日戰爭紀念地尋訪團來到了位于濟南市長清區的大峰山齊長城風景名勝區。
當年戰火紛飛的抗日根據地,如今已成為景色宜人的國家森林公園。 大峰山位于長清區西南部,距離濟南市區47公里,景區內海拔最高點為446.9米,總面積12800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比城市高2-3倍,夏日里的漫山滴翠、潺潺流水讓人感受到“天然氧吧”中的心曠神怡。
大峰山景區內保存有始建于2500年前的齊長城和陣容龐大的齊國屯兵營,還有道教圣地峰云觀、青云瀑、天麻峪等,無聲的美麗景色共同見證了當年抗戰歲月中,長清軍民同敵人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 國民黨官員南逃**組織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本侵略軍大舉向南進犯。
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部南逃,長清縣的國民黨政府官員也紛紛隨之向南逃竄。 在日軍即將鯨吞山東的危急關頭,長清縣各界人士紛紛要求抗日。
中共黨員魏金三、萬曉塘、馮樂進、袁振、夏頁文等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在長清縣廣泛宣傳中國**的抗日主張,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拉起了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久,這支武裝改編為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四大隊。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他原來與我是同鄉。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余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于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后刺穿了胸膛。
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住在兩界蜂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并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
4.求各位一些紅色故事
紅軍故事1: 1934年12月20日,紅軍中央縱隊從這里離開往河口方向走,從這里到河口有20多公里路,他們21號趕到河口。
紅軍在河口打過仗,準備搶渡河口,國民黨派王家烈的2個團駐守,紅軍派了2個團用炮和他們打,最終搶到渡口過河。 紅軍故事2: 當地一個苗族老人病了,**去看他,還派了人來給他打針治病。
**要房東在山上打一種叫馬齒莧的野菜給他吃,這種菜既可以吃,又能做藥,有止泄功能。 紅軍故事3: 有一段路,最早叫冉西路,是紅軍要走的,國民黨派人給拆了,兩個村子無法通往,紅軍又把路修好,這條路叫紅軍路。
紅軍故事4: 烏下江有兩個紅軍犧牲了,老百姓把尸首埋了,這次漲水,村里人自發把這兩個紅軍的墳往高處遷,還立了碑。(事情原委:渡烏下江時,一個首長,4個警衛員,4個民工,一匹馬。
首長先過河,然后派船來接他們,馬在船上受驚跳下水,把船打翻,4個戰士落水,他們都不會游泳,最后兩2個被救,還有兩個不幸犧牲。) 紅軍故事5: 在八壽,有2個女戰士被國民黨殺了(在錦壽死了20多個紅軍戰士,有的是掉隊了,不能走的,交當地老鄉家)。
被殺害的女戰士當時不知道是女的,因為紅軍缺乏營養,身體嚴重瘦弱,死后搜東西時才知道是女戰士,國民黨兵把尸首扔到河底,至今沒有打撈上來。 紅軍故事6: 1957年,八瓢村,搜集出八挑紅軍遺物,都送到了遵義紀念館,其中有一副銅筷,是當地村民捐贈給政府的。
當年長征時,紅軍的一個偵察連12個戰士,在一個叫龍稟虔的人家里住了七天,他們給紅軍煮飯、服裝,紅軍在四周偵察敵情。當地有個叫吳蠻子的人,組織了60個地方上的人,要來收拾這12個紅軍。
龍和母親就跟吳談判,吳:60個人打12個人,綽綽有余,要把他們的武器沒收過來。龍就想辦法不讓吳成功:人家在外面不容易,也為了他們的事,請你們不要這樣(對他們)。
最后龍自己出了五挑谷子,幾十斤油,送給吳,請他們打牙祭,不為難紅軍。家里人還幫紅軍洗衣服。
紅軍十分感激,離開時非常感動,當時身上沒有錢,就把一雙銅筷送給了龍,現在它在縣檔案館收藏。 紅軍故事7: 當地,保存一張署名**、**的傳單,大概有了400字左右的內容,非常珍貴。
這份傳單只有2份孤本,一份在遵義,一份在錦屏,為了保存傳單,費了不少事。傳單最初在啟蒙鄉,保存的人家發現有(國民黨)的兵和鄉長派人來收來抄,就把它輾轉放在親戚朋友家,經歷了許多苦難,東躲西藏很久。
家中的老母親,也因為顛簸而去世。1957年,政府來調查紅軍長征歷史時,就捐獻給國家了,上面有“向往革命”等字樣。
紅軍故事8: 楊和鈞,一個侗族青年。為了救留下的紅軍傷病員(其中有一個姓吳的排長),自己(楊和鈞)上山采藥,給兩個紅軍醫療,為了他們的安全,還轉送到兩邊的親戚家。
后來,這事被國民黨鄉保衛隊長發現了,把兩個傷病員給殺了。楊和鈞寫了很多詩(自由體),有《八板壁上的指南》等作品,被收錄為黎州革命烈士詩集。
后來,他按吳排長的指示,西上劍河,南下黎平廣西尋找紅軍,(為了尋找,在家里賣田賣地,把老人的壽材也賣了)。到黎平后,聯合當地進步人士開展地下活動,最后不幸被國民黨鄉兵抓住,當天就殺害了。
1936年11月遇難。82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5.長征歷史小故事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巖石鄉。
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里。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
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 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后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胡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臥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里,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里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
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胡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胡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么官,于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胡子的是你們的什么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
她聽后心里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
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后,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
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
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巖山來了,又到我們家里來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后,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
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的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
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尸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
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為紅軍戰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險同李明生、劉大炳等20多個貧苦農民一道,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一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紳心懷鬼胎煽動說,“紅軍葬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所在。
現在‘龍脈’挖斷了,‘龍神’不安,只有把紅軍的尸體挖出來,丟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貧苦農民鄧成竹等人連夜將紅軍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濤滾滾的長嶺界,周圍栽上蒼松翠柏。
被紅軍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去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西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后,積極倡議并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干部群眾,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豎起一塊烈士紀念碑,刻上“長征烈士之墓”六個大宇,兩側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另一副是“繼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
洞口縣委和縣政府已將烈士墓做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 十年來,干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去墓前瞻仰、憑吊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的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紅軍打擊土豪劣紳,為貧苦農。
6.五個紅色小故事
` 1941年5月下旬,800余日偽軍在長清縣黃河以西地區掃蕩,長清縣抗日武裝擊斃日軍少將土屋兵駐,這是山東抗日戰場上擊斃的4名日軍將級軍官之一,也是最早擊斃的一個將級軍官。
八路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彭德懷特電通令嘉獎。 6月29日上午,山東抗日戰爭紀念地尋訪團來到了位于濟南市長清區的大峰山齊長城風景名勝區。
當年戰火紛飛的抗日根據地,如今已成為景色宜人的國家森林公園。 大峰山位于長清區西南部,距離濟南市區47公里,景區內海拔最高點為446.9米,總面積12800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比城市高2-3倍,夏日里的漫山滴翠、潺潺流水讓人感受到“天然氧吧”中的心曠神怡。
大峰山景區內保存有始建于2500年前的齊長城和陣容龐大的齊國屯兵營,還有道教圣地峰云觀、青云瀑、天麻峪等,無聲的美麗景色共同見證了當年抗戰歲月中,長清軍民同敵人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1.國民黨官員南逃**組織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本侵略軍大舉向南進犯。
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部南逃,長清縣的國民黨政府官員也紛紛隨之向南逃竄。 在日軍即將鯨吞山東的危急關頭,長清縣各界人士紛紛要求抗日。
中共黨員魏金三、萬曉塘、馮樂進、袁振、夏頁文等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在長清縣廣泛宣傳中國**的抗日主張,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拉起了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久,這支武裝改編為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四大隊。
2.“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他原來與我是同鄉。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余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于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后刺穿了胸膛。
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住在兩界蜂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并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
劉胡蘭的故事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
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后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
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
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在指揮全國戰局之余,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于是他們就出來圍觀。
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于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圣氣凌凌地說。
7.誰有紅色經典小故事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他原來與我是同鄉。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閻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余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
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于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后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住在兩界蜂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并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劉胡蘭的故事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
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后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
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在指揮全國戰局之余,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
這種表現,恰恰是**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雷鋒故事—添磚 有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會,想硬挺過去,但又一想,明天還要出車,這樣疼下去可不行,趕快爬了起來,跑到衛生連。
值班醫生問了問病情,按了按肚子,給了些藥片,囑咐說:不要緊,回去用熱水袋壓一壓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別再累著呀! 雷鋒往回走,路過一個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熱烈的勞動場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贊嘆著: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煤渣地,現在就要蓋起高樓大廈了。
在這里勞動的人,個個汗流浹背,干勁十足。砌磚的和運磚的,展開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擴音器里響著一個尖嗓子姑娘的聲音,鼓動得整個工地熱氣騰騰的。
他正要離開這里,忽聽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磚的同志大顯身手,以懲每小時一千二百塊的速度,打破了過去的紀錄,運磚的同志加油呀!雷鋒回身一看,見運磚的兩人一輛小車,一個拉一個推,個個干得挺歡,還是供不上砌磚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磚場,操起一輛小車就干起來。
他一個推一輛車,裝得滿滿的;上坡時挺費力,幾個工人趕來幫助他,有個工人問道:同志,誰叫你來的?雷鋒笑著逗他說:你們叫我來的呀!我們?是呀,你們為了社會主義,干得熱火朝天,就不許我來嗎? 雷鋒覺得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添一塊磚,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興,推著小車跑得飛快,一口氣推了十幾車,臉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濕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納悶:哪兒來了這么個解放軍戰士,干得這么帶勁!有的說:嘿,真了不起,解放軍同志干什么都是好樣的! 有一位工人端來一碗水,對雷鋒說: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鋒說:不累,謝謝。接過碗,一飲而盡,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磚去了。
運磚供應不上的情況很快轉變了。當雷鋒剛剛裝好一車磚的時候,尖嗓子的廣播員甩著辮子跑出來,問雷鋒:喂,同志,你是哪個部隊的?叫什么名字?你問這個干啥?你給我們帶來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寫篇稿子表揚表揚你。
雷鋒說:我今天沒事兒,到這兒干點活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