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包傳說故事
端午節戴香包的來歷故事
香包亦叫香囊,其根探于古代的“艾虎”、“艾符”。在古代,有人在端午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把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把彩綢剪成虎形,粘上艾葉一,插一在頭發上或佩帶在胸前以祛瘟辟邪,這就是艾虎。
傳說,善于降妖伏魔的張天師,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四方,所到之處,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為灰塵,,妖邪歸回地府。由此,我們透過迷信的迷霧,便可看見艾虎的功效和威力。艾葉有殺菌祛蟲之功,虎又是傳說中的神獸,可以鎮一守門戶,二者合一制成艾虎,可見人們的心理是想以此獲得生命的保障和尋求心靈的安全感。
2.關于香包的故事
農歷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于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制作越來越精致,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把它當做禮物送人,那份溫馨,就不是一張問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志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制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藝。
3.香包的由來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后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
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擴展資料:
不少刺繡品是兒童的衣著,又是他們的玩具,滿足了兒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肚兜上繡個壁虎,是希望孩子像猛虎一樣勇敢;荷包上繡個蛇蝎,是要讓邪氣逃之夭夭;姑娘精心繡枕頭、鞋墊、襪墊,是向男朋友表達愛意。
鞋上繡一只喜鵲,站在梅花枝頭,象征喜上眉稍;枕頭上繡一對龍鳳,比喻青年男女和睦相愛,白頭偕老……人們通過刺繡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黃土地上的慶陽人民,勤勞純樸,樂天向上的精神世界都滲透在這些手工作品里。
世世代代只知道“為自己做嫁衣裳”的婦女們,開始走向了市場。她們背著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種刺繡品,從事商業經營,走州過縣,足跡遍及祖國各地。一些民間工藝美術公司,應運而生,它們集群眾之智慧,繼承了好多老造型,創造出了許多新產品,打出了自己的刺繡品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香包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香包刺繡
4.傳說配戴香包有( )之意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5.端午節香囊的故事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古代的香囊是用來做藥用的,用來提神。也有用來做香料來的,因為其香適合很多人的喜歡..后逐步改為香料
關于現代的用法是放在衣柜上做防蛀用,因為可以保留其香氣,(香薰)也有用來清晰房間的,保持室內空氣充足而有香氣。就是放在一小火在上面蒸發氣氛。也可以把過期的香水放在上面燃燒也可以的。搭配一定水
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