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一下屈原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2.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的身世記載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記·屈原列傳》較早而具體。
司馬遷之前,賈誼在貶謫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離騷》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轉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與《史記》所載完全契合。
和司馬遷同時代而年輩稍早的有東方朔作《七諫》,莊(東漢人避諱作嚴)忌作《哀時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與《史記》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是基本可信的。當然,傳中也有偶然失敘或史實錯記之處。
近代少數學者對屈原的存在表示懷疑的說法是缺乏根據的。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
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
關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離騷》中自述:“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對此有不同解釋,大致可分兩說:一是王逸說,他認為“攝提”是“攝提格”的省稱,屈原生于“太歲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說,他認為“攝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說明什么年份,兩句只是說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
二說之中,王逸說更為流行,但因所據歷法不同,結論各異。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這一結論較為精細。
屈原的遠祖是顓頊高陽氏,應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據《史記·楚世家》說,高陽氏六代孫名季連,是楚的創業始祖,姓。
周成王時,季連的曾孫熊繹受封于楚,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傳至熊通(一作達),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孫就以屈為氏,所以屈是楚國姓的分支。
自春秋以來,屈姓歷世都擔任楚國的顯要職位,擔任高級官職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蕩(前后兩見)、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傳。 屈原的父親,《離騷》中稱其名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
另外,傳說中屈原還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難確指在何處。
屈原故里只能據漢以后各家之說來推斷,諸說中以丹陽秭歸的傳說為最多。丹陽即楚始封之地。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記》說:“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秭歸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原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
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這是漢魏以來關于屈原故里的最具體的說法。
屈原的政治活動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度過。
了解他的政治活動經歷,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學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后,這個職位幾乎全由屈氏子孫世襲。
其職位僅次于令尹。《屈原列傳》說屈原曾為楚懷王左徒。
據現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戰國時期擔任過楚左徒的,僅屈原與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為令尹,與楚舊制莫敖升為令尹相同。
而從《屈原列傳》所載屈原在內政、外交方面擔負的職責來看,左徒亦與莫敖職位相當,可能就是春秋時代的莫敖。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輔佐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于齊。 屈原的政治活動是和當時歷史發生變革的情況相聯系的。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形勢發展的要求,諸侯國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爭霸,楚國的形勢與中原各國有相似之處,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條件,發展成新興大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經過長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為最強。
屈原輔佐楚懷王,正在七雄激烈爭斗之時。屈原起初很受懷王信任重用,懷王讓他“造為憲令”,即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
“憲令”涉及推行變法之事。楚國在悼王時,已有吳起變法的先例。
懷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為,曾爭到合縱之長,因而屈原希望變舊更新,一度受到懷王的支持。可是,楚國的變法本來就不夠徹底,政權主要掌握在貴族重臣手中,他們為了保持個人祿位而反對變法。
當時楚國朝廷中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懷王庸懦昏聵,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屈原的被疏遠,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觸犯了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們的中傷打擊。 屈原和舊貴族集團的斗爭,還表現在對外政策上。
屈原分析了當時形勢,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的策略,這是對楚國有利的正確策略,懷王曾采納他的主張,并派他出使齊國。屈原被疏遠后,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土地誘惑楚懷王。
目光短淺的懷王就改變了對外政策,采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上、外交。
3.介紹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
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河南西峽人),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
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
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4.屈原的故事(簡潔)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5.屈原的短資料
詩人屈原簡介 (約前304-前278年)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
傳為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
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于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
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
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
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后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6.屈原的生平簡介
屈原簡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文學成就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
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
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屈原作品想象最為豐富,詞采十分瑰麗。
《離騷》中大量運用神話傳說,把日月風云,都調集到詩篇中來,使辭彩非常絢燦,他還突出地描寫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達自己執兼比興”,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以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道、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后,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
詩人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
這種激楚的情調,在《九章》中表現得十分強烈。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
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擴展資料:屈原的取名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這四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
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司馬遷曾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
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
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于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不過,魏晉之后姓氏合一,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
7.怎么介紹屈原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1]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國大夫。
漢族,出生于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2-3] )[4] 人,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繼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創立了“楚辭”,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燒楚先王陵墓。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
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他創造的“楚辭”,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8.請簡單介紹一下屈原吧
屈原戰國末期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
他出身于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7] 。
他被后人稱為“詩魂"。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