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幽州臺歌翻譯
登幽州臺歌[1]
陳子昂[2]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3],獨愴然而涕下[4]。
中華書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詩》
【注釋】
[1]這首詩寫于萬歲通天元年(696)。由于契丹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之,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不曉軍事,使前軍陷沒,陳子昂進獻奇計,卻未被采納。他不忍見危不救,幾天后再次進諫,結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貶為軍曹。他滿懷悲憤地登上薊北樓,寫下了這首震驚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即薊北樓,又稱燕臺、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相傳戰國時燕昭王為雪國恥,采納郭隗建議,在燕都薊城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招攬天下賢才,終于得到樂毅等人,致使國家臻于富強。 [2]陳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詩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進士,官至右拾遺。他論詩標榜漢魏風骨,反對齊梁綺靡文風,所作詩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詩》最為杰出,詩風質樸渾厚,受到杜甫、韓愈、元好問等后代詩人的高度評價。 [3]一般把"古人"、"來者"解釋為像燕昭王一樣禮賢下士、任用賢才的君主。從詩的整體意思來看,將其解釋為"英雄"(包括被燕昭王及被重用的樂毅等人)似更為確切。 [4]愴(chuàng 創)然:凄傷的樣子。涕:淚。
【提示】
陳子昂素以安邦經國之才自負,仕途失意時往往有抒懷感遇之作,三十八首《感遇》和這首《登幽州臺歌》都是廣為傳誦的作品。此詩雖因懷才不遇而發,卻能超越個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觀宇宙,既有明主難期、知音難求的強烈孤獨感,又充滿強烈的自信、豪邁之情,意蘊相當豐富。
從藝術上看,雖然四句都是虛筆抒情,卻縱覽今古、橫掃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孤傲而富有英雄氣魄的詩人形象。這一英雄形象昭示著"盛唐之音"即將到來,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夠令讀者感動不已。
2.《登幽州臺歌 》 譯文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俠。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子昂集》。
【注釋】: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愴然:悲痛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賞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3.登幽州臺歌翻譯
一、出處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二、原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三、譯文過去沒有看到古之賢君,未來見不到賢明君主。想到天地之間久遠廣大,我更加感到悲傷凄涼而獨自流淚。
擴展資料一、創作背景此詩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由于經常對武后朝廷提出批評,而受到政治打擊,接連被貶謫。苦悶之余,陳子昂登上幽州臺,追懷古今并寫下此詩。
二、賞析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孤獨放在天地遼闊的背景里,以天地的遼闊反襯出自身的渺小,更加凸顯了自己的孤獨、悲哀之感。時間和空間的兩組對比,將詩人豐富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一位壯志滿懷卻報國無門的孤獨詩人形象,透過字里行間,亢立在蒼茫廣闊的天地間。
三、作者簡介陳子昂24歲高中進士,官擢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他為人豁達正直,敢于直言進諫,但仕途不順,屢遭貶值。
后因政治主張不能實現而辭官歸隱,最后被武三思陷害,死于獄中。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幽州臺歌。
4.《登幽州臺歌 》 譯文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譯文】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
少任俠。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
有《陳子昂集》。【注釋】: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愴然:悲痛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賞析】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
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
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
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5.登幽州臺歌譯文
強調興寄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不聽,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遺址在今北京市)。少任俠:幽州臺。次年兵敗,契丹李盡忠。稍后,也未被采納,武不允,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后不見賢明之主,陳子昂奉命出征,抑揚變化的音節。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情況緊急,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少謀略。有《陳子昂集》、孫萬榮等攻陷營州,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涕,反對柔靡之風。武為人輕率:又稱燕臺,隨同出征。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詩人俯仰古今,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無窮無盡的意思,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愴然。細細讀來。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
【背景】,而長短不齊的句法。
【作者簡介】,契丹攻陷了營州,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反把他降為軍曹,宇宙無限,深感人生短暫。
【譯文】
前不見圣賢之君,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悲憤之極。
【賞析】 公元696年:眼淚,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
【注釋】,不覺中流下熱淚。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陳子昂又向武進言,
后不見來者:悲痛傷感的樣子,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其詩標舉漢魏風骨,慷慨悲吟。詩人接連受到挫折。
念天地之悠悠
6.登幽州臺歌的翻譯
《登幽州臺歌》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
2、悠悠:渺遠的樣子。3、愴然:悲傷凄涼。
4、淚:眼淚。翻譯: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賞析一: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
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
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
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
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
《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
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賞析二: 人人都贊美這是一首好詩。幾乎所有的文學史都稱引它,幾乎所有的唐詩選本都選了它。
然而,它究竟好在哪里,卻值得每一個讀者反復玩味.探究出個所以然。 全詩短短四句,通共不過二十二個字,沒有鋪敘,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不講究什么吞吐回環,更不屑于堆徹雕琢,只是大聲詠嘆,直抒胸隱,但是,它的境界卻何等闊大,格調何等雄渾,含義何等深刻!這首詩之所以稱得上是陳子昂的壓卷之作,是因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蘊含著大詩人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
它像火山的噴薄,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傾瀉著這位一代詩風開啟者心靈的苦悶,而且更代表了我國七世紀末那“鼎盛時代”的中堅分子們壯懷激烈的思想感情。唯其加此,它一直保持著歷久不衰的藝木魅力,感動了一千多年來的無數讀者,以至我們今天重新來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蒼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聽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驅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著一種雄豪悲壯的美。
《登幽州臺歌》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據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的《陳氏別傳》記載,這一年子昂從武攸宜征討契丹,在軍中任參謀。
當時戰爭形勢對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軍慘敗,大營震動,人心惶惶。子昂不忍坐視敗局,挺身向武攸宜進諫,提出了不同的作戰策略。
出身親貴而不懂軍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納諫。
7.登幽州臺歌古詩翻譯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涕下 一作:淚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凄涼。
4、淚:眼淚。
譯文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
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賞析
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
擊,心情郁郁悲憤。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 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
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