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的資料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后期齊國的國相,曾在齊靈公、莊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候。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他博聞強識,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于《史記·管晏列傳》。
《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
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后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子是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他足智多謀,清正廉潔,大公無私,被委任為東阿地方長官。只任職三年,就有好多人四處告狀,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其手下和身邊左右的人,都告晏子治理東阿不力,沒有政績,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齊王召見他說,我也無可奈何,雖然我知道你有本事,但眾怒難平,只有罷免你了。晏子很嚴肅地立下軍令狀,保證能讓齊王在全國聽到晏子的好名聲。
三年后,果如其然,齊王很高興,大宴群臣,就要提拔重用。這時,晏子向大家說,過去三年,我盡全力為老百姓做實事。
修路筑橋,動用民力,整頓社風,那些懶惰的人怪我勞民傷財,那些行為不軌的人不喜歡對他們整頓;因為審理案件時不聽權責打招呼,他們來東阿,我也從不迎來送往,搞超規格接待,他們對我意見很大;身邊左右的人、還有親戚里道求我幫忙,我總是公事公辦以致他們得不到好處,也非常反感我。整整三年都是這樣,誰會有好名聲呢?后來三年,我萬事不管,一心對上遷就,忙于應酬,也不搞什么實事,身邊的人有要求,我都盡力設法滿足。
三年下來,天下人都說我是一個好官。其實,前三年要懲罰我,那正是我應該受到表彰獎賞,現在要提拔我,正是我應該受到懲罰呀!同一個晏子,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三年,因為作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前后評價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實在令人深思。
首先,晏子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職位最高的齊王一人說了算,“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作為現代的領導干部,與晏子一樣,掌握著一定的權力。
所不同的是,晏子作為舊時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全然不顧老百姓;而現代的領導干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老百姓,全然沒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對干部的評價,就能以之為鑒,從我們的干部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既不能讓少數人定了終身,又不能因為為群眾做了事情而誤了真正的好干部。
要準確考核一名干部,必須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徹底打破由少數人說了算,而應由群眾,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說了算。 正常情況下,民意測驗得票最多的一般是群眾公論好、受歡迎的,但也絕不能唯票選人定政績。
做人和做事是兩碼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后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結果前三年“票少”,后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稱職”也就多了;不做事,當好好先生,同流合污,沒有不利的名聲,既輕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眾,得“優秀”票當然不少。那么怎樣才能解除這一怪現象干擾?就在于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要聽真話,聽逆耳的話,聽反對的話,即使反對意見是少數,也決不可輕易否定,只有深入群眾,看是不是真正體現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事實說話,分析社會議論和群眾的話是不是一回事,這就決不會被假象所迷惑,決不會被那些惡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對干部的行為,要多方位,辯證地看,不能用同一標準評價不同的干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聽一面之辭或受眾口一詞的影響。比方說評價獨斷專行、作風不民主,實際上有可能是事業心、責任感和開拓進取精神強或對下屬要求嚴格。
有的因為環境過于困難而工作難見成效,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進取區別開來;有的是改革過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誤,這就要同干部自身素質區別開來;有的注重基礎建設,在培植發展后勁,這就要同只求一時政績而犧牲長遠利益區別開來。 另外,第一年反映晏子有問題,應該馬上跟蹤考察,真是不行,沒有本事也沒有做正事,政績也沒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肯定其優點,可以讓他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以適得其所。
真是行,盡全力做正事做實事,政績突出,就不該有罷免決定。決不能因為告狀的人多了,對他的印象不好了就隨便作出決定。
評價干部是一面旗幟,選拔任用干部主要依靠對干部本身的評價,這項工作鮮明地反映著領導者的意圖,有時正反映出用人現念、用人路線、用人標準甚至是個人好惡、親疏恩怨、價值取向。
2.晏嬰資料及故事短一點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煙臺萊州市平里店),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 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
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嬰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他生活十分儉樸,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
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
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晏嬰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四十余年,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孔子稱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他比作齊相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晏嬰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
3.晏子的資料100字
晏子,名嬰,字平仲,史稱“晏平仲”。
春秋后期齊國的國相,曾在齊靈公、莊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
書名始見于《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
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后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4.晏子的資料和故事
人物生平 晏子 晏子。
名嬰,字平仲,漢族,春秋時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晏嬰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善于辭令,使楚時曾舌戰楚王,維護國家尊嚴。內輔國政,屢諫齊君。
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當任期間,其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都信于他,甚是睿智,愛民,不辱使命;為春秋時期的人才之一。 其封地為晏城,在今山東省齊河縣晏城鎮。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編輯本段治國之道仁者長壽,和則養生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
晏子使楚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時于天下”必須“始于愛民”。他堅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后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
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廉潔無私,心胸坦蕩 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
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生活簡樸,清心寡欲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
晏嬰見齊景公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
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樂觀豁達,處其自然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
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
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編輯本段晏子墓 晏嬰墓 晏嬰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
墓前立有明萬歷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筑圍墻,南面開門,以作護。
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
相傳是后人為晏嬰所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編成。書名始見于《史記·管晏列傳》。
《漢書·藝文志》稱其《晏子》,列在儒家類。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立要記敘晏嬰勸諫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
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系,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晏子春秋》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
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軼事等。語言簡練,情節生動,生動呈現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答辯性。
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后人做人處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較大的影響與啟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編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文24課,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課文與長春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
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
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
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
5.晏嬰資料及故事短一點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煙臺萊州市平里店),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
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嬰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他生活十分儉樸,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晏嬰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四十余年,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孔子稱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他比作齊相管仲。《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晏嬰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
6.關于晏子的故事,短一點的
齊景公喜歡鳥,便派燭鄒管理鳥兒,可是燭鄒不慎讓鳥飛走了。景公大為惱火,下令殺死他。晏子說:“濁鄒有三條罪狀,讓我數落他一番。然后再殺,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說: “好。”把燭鄒叫了進來。
晏子便一本正經地說:“燭鄒!你知罪嗎?你為國王管鳥卻讓它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使國王為了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這事傳出,讓天下人認為我國重小鳥而輕士人,敗壞我們國王的名譽,這是第三條罪狀。 你真是罪該萬死!”說完,馬上請求景公下令斬殺。
可是景公卻說:“不要殺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