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2011年揭陽市二模作文評講作者:竊閑井儒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60分)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新德中學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捐款獻愛心活動。
活動結束后,學校政教處將參加捐款的學生名單,按其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張榜公布,此舉在師生中引起了爭論。
對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請任選一個角度作文。
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的區別
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要區別在于在寫作過程中材料的作用以及所寫文章對材料的處理上面。
話題作文所提供的材料 只是寫作的引子,是寫作的由頭。
它對作文的主旨沒有限制作用,所寫作文只要在話題的范圍內即可。
話題作文更注重張揚學生的個性,對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題、體裁自定,只要與材料相關就行了。
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寫作的依據,包孕著文章的主旨,寫作者必須把握住材料的中心。
它是你文章的靈魂。
簡單的說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寫的議論文的論點,你所寫的記敘文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寫議論文時,對所給的材料還要“非用不可”。
材料作文一旦脫離了材料或偏離較大,就是嚴重的跑題。
它新在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審題提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多面性,分析時要學會多角度分析。
本次作文,屬于時評寫法,要注意材料中的“爭論”二字,既是“爭論”,就必然有贊同有反對。
角度一:贊同 “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因為這樣做是對全體師生樂善好施行為的鼓勵。
“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學生名單并張榜公布是公平的”,“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并張榜公布也是慈善活動的一種慣例”,“公布捐款排行榜能實現良性互動”。
角度二:反對“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因為捐款無論多少都能體現愛心,捐款要量力而行、不能攀比,不能有虛榮心,不能以捐款多少來衡量愛心大小。
角度三:思考慈善活動為什么遭遇尷尬,因為慈善活動所采用的方法有背離愛心初衷的嫌疑,由此引申開去,可以從目的與結果的關系方面(如好心辦壞事等)進行探討。
角度四:辯證分析。
解讀“依次排列,張榜公布”有哪些合理因素,造成了怎樣的負面影響,該怎樣做才合情合理。
時評一、如何看待捐款排行榜
名校范文
例文1、
無可厚非的“捐款排行榜”
新德中學為玉樹災區舉辦捐款活動,并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學生名單,張榜公布,此舉引起了爭議。
我個人認為校方這么做無可厚非。
且不論情感上的爭議,理性上,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學生名單并張榜公布是公平的。
一些不滿張榜公示的人往往懷著這樣的心理:我關心弱者,捐了我的心意,現在將我的名字排得這么后,豈不是看輕了我的心意?我付出的關懷可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但我個人認為,有這種想法的捐贈者失去了一顆平常心。
校方張榜公布捐款者的名單,目的在于贊賞、表揚所有捐款同學的愛心,無論名次前后,只要名列其中,學校不都進行了褒揚嗎?再說,張榜公布名字總得有先有后,不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學生名單,難道非得按音序或筆畫序來排列嗎?
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并張榜公布也是慈善活動的一種慣例。
讓捐贈款物成為一份明白賬、廉潔賬、放心賬。
雖說捐款重在心意,捐多捐少都是份心意。
那名貧困的學生對待每一位捐款者都會心懷感激,絕不會因為個人捐款數額的多少而有所差異,但有些人幫助得多一些,有些人幫助得少一些,這一點有誰能否認?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慈善活動,習慣了“勒碑紀事,以彰功德”,公布捐款人的捐款數量不僅沒有不妥,反而是“知恩圖報”的體現。
汶川發生大地震,舟曲發生泥石流等災害,社會各界紛紛捐款,中央電視臺不也公布過捐款排行榜嗎?
愛心需要感染,也需要榜樣,公布捐款排行榜能實現良性互動。
汶川發生大地震、舟曲發生泥石流災害的特殊時期,如果不是良性互動,又怎么可能在短短時間內收到總計數百億的慈善捐款?如果每次捐款活動后,捐款人及其捐款數量都不進行反饋,大家還會有這種積極性嗎?
雷鋒做好事從來不在意是否留下姓名,他一生助人為樂,能幫助到別人,他便很滿足了,若是歷史的那一瞬間,雷鋒的日記沒有被發現,他做的好事沒有彰顯,他的名字不能名垂青史,他會覺得遺憾嗎?會覺得此事于他不公,與世人爭議嗎?肯定不會。
那我們又何必去在乎自己排名的先后呢?
捐款排行榜只是如實記錄師生的捐款數目,我們不應對排行榜進行誤讀和過度解讀。
當我們擺正我們的心態,便會發現捐款排行榜確實無可厚非。
評:本文選取角度二,反對“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同樣理直氣壯:“捐款排行榜”僅僅從捐款數去衡量愛心有偏激之嫌;會引發攀比心態,讓愛心變質;而且,真正的愛心需要用心去品味。
“千江有水千江月”,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一件事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解讀,無論選擇什么角度,要學會把理講透,讓自己的觀點“立起來”,“立得穩”。
例文2、
衡量愛心何須“捐款排行榜”
新德中學舉行愛心捐款活動后,張榜公布了“愛心捐款排行榜”,此舉引發師生的爭論。
我認為,“捐款排行榜”不可取。
“捐款排行榜”僅僅從捐款數去衡量愛心有偏激之嫌。
同學病了,大家慷慨解囊,無論是一塊硬幣,還是百元大鈔,表達的都是盡快挽救同學生命的真情,彰顯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牽掛,這份愛心是相同的。
也許,你可以說,這樣的舉動促進了學生的奉獻意識。
那么誰又可以宣稱捐款數目的大小就一定與愛心的多少成正比呢?公布同學們捐款數額,未必能彰揚善舉,也未必能提升同學們的道德指數,反而會引起大家的反感:難道捐款少也算錯?難道捐款多才算有愛心?
“捐款排行榜”會引發攀比心態,讓愛心變質。
曾經,網上有一幅畫面:一個乞丐擼起袖子,伸出胳臂搶著鮮血。
他的話震撼了我的心:我沒有錢,但我有血。
愛有多深,怎么可以用金錢這把標尺衡量?我們怎能這樣瘋狂的攀比,意圖榨干自己最后一滴愛來標榜人格的偉大,榨干別人最后一個吻來證明善心的充盈?殊不知,一張榜單的貼出,不是圣潔心志的彰顯,是標榜財富的象征,這些虛榮的舉動早已將自己丑陋的人格投射在了道德的星空。
我們榨出的根本不是愛,是膚淺與無知,是攀比與人格的淪喪。
真正的愛心需要用心去品味。
我還記得那個在汶川地震時在捐款箱前小心投入一百元的孤寡老人,還記得那個在玉樹地震中捐出四萬元人民幣的非洲國家莫桑比克,也許在愛心洪流面前,這些涓涓細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我們卻總因為這樣的舉動淚流滿面,為這其中的無私而慷慨高歌。
真正的愛并非單看付出的數量多少,只有將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與他所貢獻的一切相較,才能夠將人格的偉大真正凸顯。
所以當我們竭盡全力伸出援助之手時,不必因為物質的匱乏而倍感羞愧,任何人也無權將其作為考量愛心的放大鏡。
我們每個人也許并不都能成為家財萬貫的富翁,可心靈的富豪卻永無限制。
我還記得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抹著眼淚站在捐款箱前,轉過身追問身后的母親:“媽媽,我沒有錢捐給那些可憐的小朋友,要怎么辦才好?”母親牽起她的手,邊走邊對她說:“那你就捐微笑好啦!”小女孩扭頭對著捐款箱笑了,一下,兩下,三下……她一共捐了七朵微笑,那是人世間最美的七色花。
愛不是炒作,愛是驅趕了名利欲望之后不求回報的付出;不是攀比炫耀的工具,是純潔無私的給予自然流露的純真。
愛,更不是牟取名利的枷鎖,榨干最后一滴愛的方式永遠不會成為愛。
愛無須像這樣排行、攀比,無需傾囊相助,無需人盡皆知,也許你會問愛究竟是什么,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像小女孩那樣:用微笑的花蕊,滴落真誠的露珠。
衡量愛心何須“捐款排行榜”!
【點評】本文選取角度一,贊同 “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并從三個方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詮釋:“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學生名單并張榜公布是公平的”,“按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并張榜公布也是慈善活動的一種慣例”,“公布捐款排行榜能實現良性互動”。
文脈清晰,言之成理。
惠來一中范文
1、物有價而愛無價
高三(1)方碧妹
玉樹地震,伸出援手,本應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做的事,但對于新德中學的這一做法,我實在不敢茍同。
因為物有價而愛無價,向學生灌輸這種“名利”性捐贈精神實乃不理智之舉。
首先,捐款不是一種可以來比較的東西。
按照校方的意思,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捐得越多這個人就越有愛心,眾所周知,學生經濟上來源皆來自于家庭,家庭收入不同,父母給予的物質也不同,校方如此排榜是不是干脆來個家庭收入排榜?難道比爾·蓋茨捐的善款才算得上慈善,難道我們平民捐的一塊錢就不算得上愛心了嗎?這一點想必校方應該向青海“微塵”組委學習了,人家是團結一切有愛心的微塵,最終干成了多少重大的慈善活動,還有李連杰的“壹基金會”也為中國慈善作出過很多的貢獻……物有價而愛有價,“香港好人”黃永福捐的錢不算多吧!但人家盡心盡力為災區工作,獻愛心,是他那一份愛感動了13億中國同胞。
校方如此將愛心分為三六九等,實乃是踐踏了學生和老師們的愛心。
其次,學校本是育人的地方,本應是純潔的地方,校方不僅負有傳授學生知識的責任,更負有向學生灌輸積極思想的責任。
策劃校方將捐款數量進行排榜的負責人是否曾想過這會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張貼成績排行榜是為了讓學生向成績好的學生看齊,那么張貼捐款排行榜是不是在向同學們暗示向捐款多的看齊呢?校園中攀比物質享受之風是屢禁不止,如果校方再如此推波助瀾,想必后果不容樂觀!學校這一舉措恐怕是失敗之舉。
常言道:禮不在多,有心就好。
連挑水阿婆都懂得的道理,想必為人師表的校方代表也必定知曉,甚至可以舉出一大片素材來論證此觀點,但為什么實行起來卻如此荒唐!
在“官本位”“錢本位”盛行情況下,學校更應該努力捍衛校園的一片凈土,不要讓學生認為:“俺捐的不是愛心,俺捐的是錢,是排行榜上的名次。
成績比不過咱就比捐錢,反正俺也可上一次排行榜。”
21+20+9=50
2、行善的最高境界
高三(1)鐘俊航
為支援青海玉樹地震罹難的民眾,新德中學獻愛心的浪潮高漲。
一縷縷冬日的陽光在給予人溫暖與力量的同時,也照在“有心之士”豎起的名墻上。
如此行善,真的弘揚了學生的愛心了嗎?
目睹那面刻名的“墻壁”,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學昂起頭顱,煞有介事地徜徉于這面墻上,有的同學卻會極力避趨之;咱捐的少,有點丟人。
如此如此,行善似乎成了學生們自尊的搏擊場,行善應有的理念也蕩然無存。
攀比為了行善的舞臺,能者高調上臺,其余的人只能躲在舞臺的后面。
中國首富陳光標孰人不識。
行善一向高調貫了。
他捐錢數目、捐錢對象總為被媒體攝錄。
壯舉兮!輝煌兮!他曾赴臺沿路拿著鑼敲著鼓施善,直至向當地政府發出“通牒”。
面對看不過眼的民眾,他頗有氣度地說:“我就要如此行善,不然你來跟我爭這個中國首善。
”如此行善,善是行了,但總感到變了味;陳光標仗著財大氣粗,讓行善的境界跌落谷底,更讓捐少錢的人不敢輕易行善。
為了比出權勢、地位,行善一度被顛覆,詐捐門也曾一度上演,為了便是在眾明星比起“臉”。
這種行善境界在比尊嚴的同時也蹂躪了被支助的人的尊嚴。
曾有一個女孩患病住進醫院,因家境貧困請求學校幫助。
學校當即發起獻愛心活動,籌集兩萬元讓她支付手術費。
但隨著這份善舉而去的還有一份名冊—— 一份寫滿捐款學生名字的名冊。
奇怪的是,病愈后這個女孩的性情全變了。
原本開朗活潑的她變得孤僻內向,做事也畏首畏尾。
究其原因,那本名冊封殺了女孩。
你想象一下,當你站在同學面前,想起他給我捐的100塊,你心里作何滋味?這名冊束縛了一個開放的心靈,它以犧牲女孩尊嚴為代價而行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這個世界怎么變,行善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拆除行善者“攀比”尊嚴的舞臺,并搭起受恩者尊嚴的摩天大樓。
讓心靈遨游于世界,讓行善蕩漾于心胸。
行善的最高境界勢必閃爍人類崇尚美的精神之光。
20+20+8=48
3、非明示無以推動
高三(1) 翁穎旭
新德中學政教處按師生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學校這種做法無可厚非。
現今的世界,還有很多人在等待幫助。
假如只靠少部分人,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慈善需要大家一起參與。
只有明示那些慈善行為,才能號召大家行動起來,讓世界充滿愛。
一場浩大的改革,總需要有人引導。
新慈善世界大門的開啟。
也需要偉大的人來推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上的富豪越來越多,他們中總有人會懷著善心,向貧困的人們伸出援手。
巴菲特宣告將自己一半以上的財產捐出時,他已經打開了慈善大門。
他的高調并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陳光標也響應而上,成為中國首善。
他們的行動推動著更多企業走向慈善之路。
假如沒有他們的推動,恐怕今天也不會有那么慷慨解囊的企業家了。
當然,光有領導,沒有群眾,改革也很難完成,明示慈善行為,也是為了鼓勵那些平凡的人們,獻出愛心,溫暖人間。
學校公布捐款數目與名單,目的無非在于感謝和鼓勵那些有愛心的孩子,讓他們能常懷善心,并無過錯。
若說以名利來衡量慈善是一種污辱,那么我想說,以物質滿足來鼓動和培養孩子的善心,是否也有錯。
假如沒有了廣泛的群眾參與慈善,那些第三世界受難的人們就難以擺脫痛苦。
而這廣泛的群眾基礎,需要我們從小培養。
不得不說,群眾的力量,有時比偉大還大。
再者,當今世界,即使存在默默無聞的慈善行為,假如沒有被曝光,慈善的恐怕永遠是那些人。
慈善的改革,除了領導和群眾的努力,有時也需要“形象代言”,號召更多人參與進來。
李連杰的“一基金”雖沒有接受評獎,但如果沒有李連杰的代言,恐怕基金會也不會發展這么快。
好萊塢影星奧黛麗.赫本的代言,也曾讓人們積極參與其中。
為此,我們不得不說,慈善需要明示于世界,明示的慈善,才具有更大的號召力,才最大限度的傳遞愛的心意,解決人們的貧困。
非明示無以推動,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愛充滿人間。
22+19+8=49
4、愛心不應用來攀比
高三(3)
愛心應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仁愛,絕不應該將愛心看作簡單的一組數據,甚至象新德中學那樣,按其捐款數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學校做法實在不妥當!愛心不應用來攀比。
誠然,學校的做法有一定的好處。
就像把考試排名榜,位置的前后總能給學生們帶來莫名的壓力。
這樣一來,很多人就只得捐“愛心”了,如此,學校募得的金額必定大大超過其他學校,而災區的同胞也會得到更多的捐助。
對捐款多的學生,這也算是一種表揚,鼓勵。
然而,學校領導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
排名榜一出,必定會引起風波。
捐少了的感到自卑,捐多了會在背后被人指指點點。
如:“就是他,真愛炫!知道你們家有錢!”或者:“富二代來了,快看!”
捐多了有壓力,捐少了的也有。
會有福布斯富豪榜就一定有窮人榜。
這樣窮人家的孩子只會感到抬不起頭來,埋怨學校。
而對那些不愿捐錢的學生來說,這就像用刀逼著他們交錢,不但沒有起到教育作用,埋下不良的種子,當這把刀沒有了,他還有愛心么?只怕會變得更冷漠。
愛心不能簡化為一組組數據,每個有愛心的孩子都應該表揚,要讓孩子明白愛心就在身邊,愛心要從小做起,要懂得奉獻!
一百塊不多,對于富豪來說,九牛一毛。
對于乞丐來說,天文數字。
我還記得汶川地震時有一個老乞丐把他的積蓄都捐了出來。
多嗎?不多,可那是愛心的體現,是人性的光輝!
如果按學校的做法,那老乞丐得排多少名?可他分明感動了無數中國人!這才是愛心!
學校應該撤下排行榜,只須說明總額,表揚每個捐款的孩子。
愛心不分大小,只要奉獻就是好的。
如果學校加強教育,學生的捐款絕不會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同舟共濟!
愛心不應用來攀比,學校的做法不排除有炒作的嫌疑,又或者在這大筆的捐款背后有什么灰色、黑色地帶……
我只能感嘆:這愛心,變味了!
20+20+9=49
愛心,不應被排名公布
高三(1)劉心泓
社會中不乏有愛心的仁人志士,在發生了災難之后,他們總是會伸出自己的雙手去幫助別人,奉獻自己的愛心。
這引起了我的一個思考:獻愛心,是否也要進行排名,公布于世呢?我看未必。
獻愛心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動,它不應該被“排名”。
玉樹地震后,新德中學將學生的名單按捐款多少依次排列,張榜公布。
或許學校領導想激發學生獻愛心的意識,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學生有愛心固然是好事,但愛心須發自內心的。
或許有些學生很有愛心,但因為家里窮,沒法捐那么多。
學校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這只會導致學生在日后的獻愛心活動中形成一種無形的攀比心理,或是為了面子,想方設法地向家里要錢,可能會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經濟負擔。
我只能說,這只會導致一種畸形的“愛心”。
獻愛心應該是無聲無息的。
我們在獻愛心的時候,應該希望在災難中的人們早日度過難關,而不是為了排名,為了出名。
捐款多并一定代表一個人非常有愛心,捐款少爺不代表一個人缺乏愛心。
汶川地震后,一位乞討老人傾其所有,將他乞討所得的全部金額都捐給了再去的人們。
他所捐的錢并不多,或許只能是“杯水車薪”,但這就能說明他“愛心不足”嗎?不,不能,他捐出的,是他全部的財產,是他所有的愛心。
師德,獻愛心是不必公布于世,更不必進行排名的。
它只是人們早日脫離災難。
僅憑這點,你還能認為愛心可以被排名被公布嗎?
當然,我也理解新德中學領導人的苦心,或許他們只是希望學生多獻些愛心,而災區的人們也能早日從災難中走出來。
但是我并不贊同他們這種表現他們苦心的做法。
排名公布捐款數量的做法,無疑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心中的“愛心”發生畸變,因為捐款數量的排名并不代表學生心中“愛心”的排名。
或者說你,獻愛心,是不能用排名來衡量的。
呼喚趨避喧嘩的寧靜
對新德中學聲勢浩大的賑災捐款排名,我道一聲失望的嘆息。
捐款賑災本是人情善舉,為何偏偏,仍要披上嘩眾取寵的污泥?
捐款排名,究竟有什么意義?比人性的尊卑?比善意的居微?比品格的高賤?還是,出于吸引注意的功力熏心?
《法句經》中七圣財乃信仰,持戒,聞,慚,愧,布施,智慧。
布施不分貴賤——一個微笑,一點關懷都是善與愛的播灑。
如果要權量布施的輕重,那么試問,虛情假意的錢財與真摯誠心的祈禱,孰輕孰重呢?
禁不住要對世間趨避喧嘩的寧靜發出我悲傷的呼告:
“我該用什么留住你?
我給你貧窮的街道,絕望的日落,破敗的郊區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守望著孤月的人的背影。”
虛假捐款,捐款排名,“空支票”慈善……它們深深傷害著社會的最后一絲溫存。
飽蘸濁墨的“善舉”,何“善”可言?它們成了追名逐利的手段,成了攀求地位的云梯。
當你心無一縷悲憫,你已貧窮到一無所有,你拿什么施舍?你的行囊里,有的只是塵垢污泥。
趨避喧嘩的寧靜,一次次慘遭蹂躪。
何時我們才能托起一片凈土,讓善與愛的心靈詩意地棲居?何時我們才能掬起一汪清泉,讓美與真在晨曦下舒展?
我沒有答案,但答案,在你,在我。
“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有那么多的人,因心事太重,而走不動。”
既然真善美的天堂如斯之近,為何你我,不愿舍棄沉甸甸的利益之秤,還自己一片坦然還世界一片怡寧呢?
我呼喚著趨避喧嘩的寧靜。
不僅僅是布施于人,而更在布施自己——讓美與真蘇醒,在鶯歌蟲鳴里喚回自己的本真。
不愿見戴著慈善面具的,徹首徹尾的炒作。
一旦如此,我們所謂的真善美便成為世間,如泰戈爾所說的散佚的詩行——不,連詩都不是,是無病的呻吟,是人性在靈魂深處茍延殘喘的悲音。
愿內心,那一抹寧靜的歸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緊急作文高中水平不能網上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