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女英雄的簡短事例
唐朝最有個性的女子: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只是她的故事卻不像是真實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兒呀! 當年,她父親李淵和弟弟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了,消息傳到長安,她和丈夫柴紹都成了叛臣的家屬,危在旦夕。
李淵來密函,讓他們夫婦速來太原,柴紹就和公主商量怎么個走法。兩人一起上路,顯然目標太大,分開走又不能保障公主安全,這讓柴紹左右為難、委決不下。
豈知公主卻鎮定地一笑,說父親起兵了,正是用人之際,你速速前去幫忙,我一個女子,很好隱慝,不會成為重點通輯對象,走吧、走吧。柴紹心中不舍,無奈公主堅持如此,他一時也想不出更周全之策,只好自己一個人上路了。
丈夫走了,兵荒馬亂、風聲鶴唳之際,孤身一人的平陽公主真能把自己藏得好好的,等待自己的父兄、丈夫打到長安再露面,作為一個女孩兒,也算是本領不小了。但她卻悄然回到自己鄉下的莊園,在男仆馬三寶的協助下,散財聚眾、收降盜匪、自樹旗幟。
等到李世民攻打渭北時,平陽公主帥七萬部眾和他勝利會師。李淵把她和柴紹都劃歸李世民節度,眾所周知,李世民所帥部隊是大唐精銳中的精銳,從此,平陽公主隨弟弟南征北戰,她和柴紹都自建幕府——就是自己有一個軍事參謀團,她的仆人馬三寶后來也成了一名將軍,李世民把他比做自己姐姐的衛青。
公主的部隊又稱“娘子軍”,從此這個名號傳揚千古。 武德年間,平陽公主不幸去世,李淵破例下令用軍樂為她送葬,儼然把她當做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
李世民和姐姐平陽公主是一對英雄兒女,他們吹起了剛毅智慧的大唐雄風,他們在風云際會的時代相映生輝,是人間真實的傳奇。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淵,似乎缺少的就是他們這種超乎凡俗之上的氣概。
秦良玉 中國明朝女將。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忠縣)人。
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嫁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隨夫攻打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土司楊應龍。
夫死,代領其職,統兵嚴峻,所部號白桿兵。泰昌元年(1620),為抗擊后金軍,她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救援沈陽。
次年,邦屏戰歿,她出家財為軍資,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不久,回蜀攻打土司奢崇明等人,解成都之圍,并乘勝收復重慶,因功升都督僉事,充總兵官。
崇禎三年(1630),她再次出家財濟餉,率兵馳援京師(今北京)。后金軍退去,崇禎帝召見賜詩,以褒其功。
她回蜀后11年間,曾多次與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交戰。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
后人贊她為摧鋒陷陣、崎嶇轉斗的女中豪杰。 今天北京還有“四川營”這個地名,就是秦良玉留下的。
當時全國各地勤王軍隊中,只有四川的是女將領兵,讓各地大開眼界。崇禎皇帝親自為她寫了詩: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里握兵符。
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胡虜饑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
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北京至今有地名叫四川營,是秦良玉駐扎營房的地方。
后人憑吊四川營址時曾留下“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
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笳聲雜紡聲”的詩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門外當年秦良玉駐兵之處,仍保留有“四川營胡同”、“棉花胡同”一類的地名, 詹西女王與反英大起義 拉克西米·芭伊(1835—1858)亦稱詹西女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主要領袖之一。
原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達爾·拉奧的王后。 在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大起義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個小王國,后與英國人簽約,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附屬國。1853年王公去世無子,由收養的一個幼兒繼承,但東印度公司不承認,將該王國兼并。
詹西女王的本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進宮,被封為皇后,詹西王公死時她才19歲,便成為該國的實際統治者。王后多次吁請東印度公司歸還國土,均遭拒絕。
大起義爆發后,詹西在女王的率領下也宣布起義。后受英軍攻打,詹西陷落。
女王身著男裝,背負養子,率部突出重圍,輾轉來到爪廖爾,與另一位起義軍領袖丹地耶會合,準備利用爪廖爾的有利地形迎擊英軍。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戰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后壯烈犧牲,死時年僅23歲。
詹西女王的壯舉為印度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她的英勇事跡一直為印度人民所傳頌。
起義雖然被殘酷鎮壓下去了,但大起義大大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英國人不得不從大起義中吸取教訓,調整了對印度的政策。1858年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統治權直接由英國政府承擔,向印度派遺了第一任總督,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統治地區,稱“英屬印度”,面積約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國保護的幾百個土邦,稱“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它對印度傳統。
2.簡短女英雄故事
1.花木蘭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2.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3.梁紅玉(1102—1135)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
4、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莊人,祖籍山東。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以后,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5、秋瑾
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3.女英雄小故事,一定要短,有沒有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
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
繼母積極投身于婦救會工作,并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
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后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
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
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4.女英雄事跡 簡短點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于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并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誅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秋瑾,攝于1905年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和宋慶齡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5.古代巾幗女英雄的故事,內容簡短
穆桂英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6.關于女英雄的故事
1、婦好(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商高宗武丁的王后。
她在軍隊里擔任統帥,為武丁東征西討;同時又是祭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恐怕是當時國家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2、花木蘭 歷史上確有其人,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并設祠紀念。她的事跡流傳最廣的形式是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但關于她到底是漢朝人還是北魏人有一定爭議,我拿不準,就不多介紹了。
3、平陽公主(唐) 這位不是漢朝那位大名鼎鼎的大將軍衛青的媳婦兒,而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也有說妹妹的)。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于她的兄弟們,嫁給了武將柴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為妻。
李淵起兵后,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在一段時間里,平陽公主所率部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軍駐守于此才更名為娘子關。4、劉金定(宋) 宋代女將劉金定,又稱劉金錠,雖是戲劇人物,但歷史上實有其人。
據地方志記載,劉金定生卒生年月不祥,系北宋衛國武烈王高瓊的夫人。很可能出身當地豪強一族,顯得四年,高瓊奉命自壽州去京師汴京搬取援軍,途經雙鎖山,與劉金定交戰,為劉金定武藝超群所感。
經過了解,互相愛慕,兩人結為恩愛夫妻。劉金定旋即隨高瓊發山寨兵馬數千,渡過淮河攻克南唐軍。
北宋建立后,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后不幸戰死。與高瓊合葬于雙鎖山。
至今當地尚有各種傳說和遺跡。(我一直懷疑這是穆桂英故事的靈感來源……當然,個人想法,當不得真。)
5、梁紅玉(宋)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
紅玉是其戰死后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然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都因在平定方臘之亂中貽誤戰機,戰敗獲罪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后結識韓世忠,感其恩義,以身相許。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梁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
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后多次隨夫出征。
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后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
與金軍,偽齊鎮淮軍戰與山陽等地。農歷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軍圍攻,力盡傷重落馬而死。
終年三十三歲。金人感其忠勇,將其遺體示眾后送回,朝廷聞訊大加吊唁。
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于蘇州靈巖山下。
6、秦良玉(明) 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唯一女將軍,甚至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巾幗英雄(以前的要不就是民間傳說要不就是“烈女”,只有這個是“將軍”!)。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人。
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后,繼任其職。
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
死后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7、秋瑾(清末)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稱“鑒湖女俠”。
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7.列舉一位女英雄的事跡(50字),不要花木蘭
穆桂英是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
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拓展資料: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后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穆桂英五十三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通俗文學中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跡是大破天門陣。后來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曾奉命出征西夏。
衛聚賢撰《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以為,穆姓實為是楊文廣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語的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