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歷史人物中陰險虛偽的例子
1.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趙高(秦朝) 趙國人,生而受宮刑。
及長,強健有力,通獄法,秦始皇聞之,遂以其為中車府令,教其幼子胡亥。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高偽造詔書,改立胡亥,殺始皇長子贏扶蘇、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將軍蒙恬、右丞相馮去疾等人。
及胡亥即位,高為郎中令。乃殺丞相李斯,自為丞相,集大權于一身,駕空二世。
他橫征暴斂,濫殺無辜,譽“殺人眾者為忠臣”;在危機四起之時,又殺二世,立贏子嬰為秦王。后為子嬰所殺。
2.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漢朝) 隴西人,性粗猛,有謀,體力過人。少時曾游羌中,盡與其豪帥相結。
初為兵馬掾。繼為羽林郎、軍司馬、郎中、東中郎將。
公元184年,被黃巾軍擊敗,抵罪。公元190年,征為少府,辭不受命,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八月,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相國,專斷朝政,兇暴**,激起全國反對。
他焚燒洛陽,西遷長安。公元191年二月,為太師,位在諸王之上。
他掠奪錢財巨萬,計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錦綺奇玩堆積如山。公元192年,為司徒王允等人所殺。
中國的三國大分裂時代終于到來了。 3.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黃皓(三國) 宦官。
不知為何許人。性奸佞,善奉迎。
初,服侍太子劉禪。禪即位,是為后主。
因先有丞相諸葛亮,后有侍中董允主持朝政,皓不敢售其奸,位不過黃門丞。公元246年,允死,陳祗代為侍中。
皓、祗二人狼狽為奸,縱后主淫樂,朝治日益腐敗。及祗死,皓為中常侍、奉車都尉。
自是操弄權柄,以至滅亡。魏征西將軍鄧艾,知其奸險,將殺之。
皓賄賂艾左右,終免一死。 4.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會稽人,初為臺小吏,后為淮陽王劉彧主衣,后為世子劉昱之師,頗受信任。
公元456年,佃夫等殺前廢帝,立彧為帝,是為宋明帝。繼因平定長史鄧琬之亂,遷龍驤將軍、司徒參軍。
后為太子步兵校尉參預朝政,權壓人主。橫征暴斂,人有逆之,禍害立至。
大收賄賂,生活奢侈,諸王莫及。廣用親信。
公元472年,明帝死,立太子劉昱為后廢帝,佃夫加給事中、輔國將軍,權任益重。次年,鎮壓建平王劉景素之亂,以功為南豫州刺史、冠軍將軍。
公元477年,因廢長立幼,被誅。 5.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楊素(隋朝) 弘農華陰人,初事北周武帝。
后事隋文帝楊堅,為上柱國,拜御史大夫。588年,伐陳有功,任荊州總管。
繼為納言、尚書左仆射。執掌朝政,以奸詐自立。
依附晉王楊廣參與宮廷陰謀,廢太子楊勇,殺文帝。楊廣立,他拜司徒。
素十分驕橫,任意侮辱屬臣,凡逆己者,必加陷害。貪圖財貨,廣營產業。
公元606年,死。 6.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唐宗室。
初為千牛直長,后官至宰相。為人奸詐陰險。
其手段是厚結宦官、妃嬪,迎合玄宗,排除異己;表面上示人以友好,而暗中陷害,世稱“口有蜜,腹有劍”;收羅黨羽,結黨營私;唯庸才是用,以固其權。他廣收賄賂,生活奢侈。
致朝風日益腐敗,終于釀成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公元752年十一月,死。
7.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秦檜(宋朝) 江寧人, 進士出身。北宋末為御史中丞。
曾主抗金和反對立張邦昌為帝,被俘至北方。成為金太宗之弟完顏昌之親信。
公元1130年,昌放棄南歸。聲稱殺金人監者奪船逃回。
朝官多疑之,但宰相范宗尹等力排眾疑,遂為參知政事。繼任右相。
次年,罷相。公元1134年,復為相。
檜性殘忍陰險。為相十九年,殺岳飛,貶忠良,極力破壞抗戰,主持和議,向金納貢稱臣。
晚年屢興大獄,冤案不可勝數。實為中國第一大奸臣,一直為國人所唾罵。
公元1155年,病死。 8.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康里人,其母為寧宗乳母,哈麻頗受順帝寵愛,相繼任殿中侍御史、同知樞密院事。
公元1340年,脫脫為相,他趨附之。脫脫與大臣太平等有隙,他支持脫脫。
脫脫復相,他拜中書添設右臣。不久與脫脫不和,決計害之。
他進西番僧以房中術媚順帝。順帝日事其法,廣取婦女,君臣**,丑惡不堪。
公元1355年,拜中書左丞相。十二月,害死脫脫。
次年二月,被杖死。 9.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賢(明朝) 肅寧人,原名進忠。
少無賴,喜賭博。因輸錢,為一群惡少所逼,恨而自閹。
萬歷年間,入宮,勾結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為司禮太監,他因善導帝倡優伎樂及狗馬射獵而得信任,遂掌東廠。
他與客氏相結,排斥異己,廣結黨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稱。勢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為“九千歲”,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
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發其奸,命逮治,自縊死。 10.中國歷代十大奸臣之和珅(清朝) 滿洲正紅旗人,生員出身。
初在鑾儀衛當差。因善于逢迎,為乾隆所寵。
累遷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公元1781年,為欽差,督師鎮壓回族叛亂;及回京,代兵部尚書,封一等男爵。
及登高位,排除異己,網羅親信,不擇手段,搜刮財富。公元1799年,嘉慶親政,捕和珅下獄,賜死,抄家。
其金銀財寶、價值銀約八億兩,竟值當時朝廷十一年之財政收入。實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號貪官。
時民間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
2.歷史上嫉妒的事例
孫臏是孫武的后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后涓為魏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故稱孫臏。
他提倡“賞不逾日,罰不還面”。認為采取“營而離之,并卒而擊之”等方法。
著作有《孫臏兵法》。 孫臏是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曾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后來,魏惠王花重金招納天下豪杰。龐涓見到魏惠王后,向他講了很多富國強兵的道理。
魏惠王聽了十分高興,就拜龐涓為大將。 龐涓熟讀兵書,善于用兵,在魏國天天操練兵馬。
他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后來連齊國也被他打敗了。從此,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 但是,龐涓知道天下有個人的才能比他更高,那就是孫臏。
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就把他從齊國騙到魏國。有一次,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
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治了罪,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他成了殘廢。 齊國和魏國都是戰國時期比較強大的國家。
孫臏是齊國的軍師,龐涓是魏國的大將,這兩個老同學、仇人之間的斗爭在所難免了。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衛國,要迫使衛國屈服稱臣。
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于是魏國借口保護衛國,派龐涓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形勢危急,派人到齊國求助。
齊威王于是派田忌為主帥,讓孫臏做軍師,出兵解救趙國。 田忌打算率兵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以解趙國之圍。
孫臏卻說:“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一定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要把兩個打架的人拉開,千萬不能自己也卷進去,而是要避開雙方拳來腳往的地方,尋找機會用拳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的部位。” 齊軍大勝而歸,齊威王重賞了孫臏。
孫臏用圍魏的辦法解救了趙國,并打敗了龐涓,為自己報了仇。后來,“圍魏救趙”成為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龐涓在桂陵之戰被孫臏打敗后,一直懷恨在心。公元前342年,魏國又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
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 孫臏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韓,卻直接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
龐涓上次吃了孫臏“圍魏救趙”的大虧,這次早有準備。當他聽說孫臏進攻大梁,急忙從韓國撤軍,轉頭將兵鋒直指齊軍。
龐涓要好好教訓一下孫臏了! 魏軍的殘兵敗將奪命而逃,齊軍乘勝追擊,前后共殲敵10萬余人。 魏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慘敗,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并從此一蹶不振。
而齊國的力量則日益強大起來,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 孫臏逼死了龐涓,從此揚名天下。
3.古代簡短的操守事例
魏桓屢次被朝廷要求出去做官,都拒絕了,親朋好友都勸他不應該有官不做,他說:“皇上的馬廄養了上萬匹馬,后宮有數千女人,皇親國戚大多都干違法的事,我管得了這些事嗎?”親朋都說管不了。于是魏桓感嘆道:“所以啊我要當了這官,一定是活著去死著回來,對大家有什么好處!”因此終身不出去做官。
申屠蟠讀書的時候成績優秀,誰也瞧不上,只和南郡的一個學生有所來往,后來南郡學生去做官,分別的時候,對他說:“朝廷一定會找你去做官的,到時候咱們就能在首都見面了。”申屠蟠大怒,說道:“我開始還覺得你不錯,原來也是愛慕名利之徒。”因此絕了交。后來屢次拒絕做官的他,負責將一個同學的尸體送回家鄉,他推著車子上路了,路上遇到一個大官,官員很受感動,便寫了一份公文給他,讓他在路上順利些,申屠蟠將公文扔在了地上,又推著車上路了。
4.歷史名人簡短小故事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大嫂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后來有一個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漢文帝親嘗湯藥
有一次漢文帝母親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親,把侍奉母親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漢文帝服侍母親的病,總是很殷勤,看護得精心周到。
夜間睡的時候,眼睛沒有閉好過,衣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對于母親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服用。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親的身體才好轉過來。
4、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并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么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于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后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5、蘇軾之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范仲淹斷齏劃粥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于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里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后,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咸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后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歷史上偽善的例子簡短